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新时代华章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1:11:24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杰 张清俐 参加讨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6月19日,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历史研究院—河南大学黄河文化研究院主办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交流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创新过程中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是多面一体的。其一,连续性意味着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在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并持续处于创新和发展中;其二,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统一形式;其三,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既体现在中华文化的“多彩一体”,也体现在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互化融合”,更体现在将外来文化中国化后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在内部强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而不同”,在外部国与国之间讲“天下大同”;其五,中华文明具有的创新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是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体现。中华文化一直是不断延续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认为,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变革和创新,需要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与经济等协同发展。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坚守中华立场,还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要坚持用现代文明理念改造传统文化。 准确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离不开考古学的贡献。仰韶文化的发现、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中国考古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寻觅、探索、研究中华文化之根及其发展、传承脉络。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田凯认为,仰韶文化的发掘开启了从考古学角度对中华文明的探索,随着龙山文化、安阳殷墟的发掘,对中华文明、中国历史发展的研究逐步引向深入。尤其是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不断推进,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他认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三是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四是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进程的核心区和引领者,中原地区文明的起源和诞生有其独特性和价值。 在赓续传统求实创新中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任务,以及对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总结提炼,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河南大学副校长孙君健认为,我们应从“第二个结合”中深刻理解和把握其中的核心要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总体体现,学界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特别是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思想进行系统化、学理化研究。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道路。训诂阐释学对中国特色阐释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正是基于中国古代的阐释传统,对中国阐释学的自主发展道路进行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王立军认为,要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构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同时,王立军认为,中华文明具有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序的开放胸怀。训诂阐释学是中国传统,但这并不等于闭门造车,而要积极融通,最终实现中国学术走出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王社教认为,要努力做好历史研究,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将自己的研究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任联系起来,全面深入研究中华文明史,做到“两个结合”,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同时重点加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研究,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深化地域文化研究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地域辽阔,地域文化多样,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各地域文化彼此在长期的交流互鉴中形成了共性与特性并存、一体与多样并存的特质,并孕育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形态。 王延中认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也体现在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之中,可以从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来看中华文化的属性和特点。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上是不同的,中华文化是作为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各民族共享的文化,是超越各民族文化的范畴,中华文化作为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对于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也受益于各民族文化的持续交流互动。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汤洪表示,该校成立了六个研究方向和团队,如古蜀文明研究中心,主攻方向为三星堆文化研究及南方丝绸之路研究;巴蜀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主要包括巴蜀文学研究方向、巴蜀语言研究方向、巴蜀民俗研究方向三个研究方向。他表示,下一步巴蜀文化中心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努力地朝这个方向去奋斗。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姚志军提出,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以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为主线,未来要明确主攻方向,建设学术高地,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提供理论和学理支撑;发掘红色资源,建设红色智库,为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提供智力文化服务;强化入脑入耳入心,唱响红色文化主旋律,为“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植入红色基因;探索联合培养模式,培养红色文化研究人才,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梁涛︱受命于天,政在保民
- 下一篇:郭齐勇|中国哲学的自信与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