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成语: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http://www.newdu.com 2025/05/21 05:05:29 《走进孔子》 周春健 参加讨论
经典原文 《召南·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成语讲解 《诗经》十五国风的第二部分是《召南》,收录的是西周宗室召公奭所管辖区域召南地区的诗歌作品。《召南》的第一首《鹊巢》,所讲内容与婚礼有关。这首诗三章的开头两句基本一致,是一种重章复沓的表达方式。从“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几句提炼出一个成语,叫作“鹊巢鸠占”,也写作“鸠占鹊巢”。 今日使用“鹊巢鸠占”或“鸠占鹊巢”这一成语,取意是强占别人的住处或空缺,或强占他人的利益,是一个贬义词。例如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我的前半生》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袁世凯失败,在于动了鸠占鹊巢之念。”不过在《诗经》当中,无论其语词本义还是其感情色彩,都与后世有较大差别。 诗中“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等开头二句,是一种起兴,就如同《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谓起兴,是《诗经》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按照朱熹的说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集传》)意思是,诗人先说一个别的事物,再引出诗人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这样表达会显得有诗味,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基本要求,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引譬连类”的思维方式。当然,《诗经》运用起兴手法时所取用的动物、植物特性,与所表达的诗义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 诗中的“鹊”,指的是喜鹊,民间常视为吉祥的象征,传说听到喜鹊鸣叫,往往预示着喜事将临。传统的文人、艺术家,也往往喜欢创作以此为主题的作品。例如清朝乾隆皇帝曾作诗云:“喜鹊声唶唶(jiè),俗云报喜鸣。”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也曾创作《喜鹊登梅》等知名画作。 ![]() |
- 上一篇:牢记“三个务必”增强历史主动
- 下一篇:刘超:“一代儒宗”马一浮的书法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