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任俊华 郭子一: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


    儒家诸多经典阐释了“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其中,《中庸》阐释得最为明确详实。《中庸》释“执两用中”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两端”者,“过”与“不及”,执其两端循中道而行,是君子德性修养、行为处事最合宜的尺度。《中庸》释“守中致和”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是推到极处,将中和推到极处,天地就会处于正位,万物就会生生不息。通过“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和现实实践的磨炼,君子就能达到“极高明”的境界。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基本内涵
    “执两用中”是儒家对理想人格的基本要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师即子张,商即子夏,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苛难,故常过于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孔子评价最得意弟子颜回说:“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运用“执两用中”的思维方法处理现实事务,是儒家对君子人格的基本要求。
    “中”普遍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中”,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庸”为平常,中庸,中乃平常之事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之道即君子之道,“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从夫妇以至于天地万物,从宇宙之大以至于尘埃之微,都是以“中”为根本,“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人们循“中”、依“中”而思维、做事,符合客观世界运转的根本规律。
    “中”至简至难。“中”普遍存在于宇宙万物和人们寻常日用之中,故“中”至简。人们常因私欲所蔽、囿于习俗等原因,“中”又是十分难以达到的。“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相比于中庸,治理天下、辞去爵禄、蹈于白刃等难事反而十分简单。春秋时代,孔子慨叹“中”之“至难”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用中”要吸收“两”中的有利因素。《中庸》指出,每个人的认识中都包含有一定程度的真理,即使普通人亦是如此,“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不过,普通人的认知又常常有“过”和“不及”两个缺陷。只有像舜这样的圣人,虚心学习他人认知当中的合理因素,去掉不合理因素,最终成就“知”之极致。此即“执两用中”。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践履“中庸”之道,将其推至极致,才能使阴阳和畅,四时不忒,山川河流,天地万物,各安其所;将其推至极致,才能使动物植物,皆遂其性,少有所长,老有所终,万物莫不生生不息矣。“用中”“守中”之目的,即是“致和”,和实生物,“致中和”就是要建设并达致天地各安其所、万物各遂其性的和谐世界。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极致思维。“中”非简单的折中调和,乃“善”之极致。《大学》《中庸》常用“止”“至”“极”等表达极致之意,这种极致就是“中”。《大学》强调君子不仅要持续地提高自身素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且也要持续地振作人民,使人民为善——“《康诰》曰:作新民”,于是才有伟大的事业——“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就是《大学》所讲的“止于至善”,亦即“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也是《中庸》所讲的“从容中道”,亦即“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时中思维。中即时中。客观事物处于永恒变化之中,需要不断地适应事物变化发展的现实。所谓“时中”,一是随时而中,时时处处无所不中;二是因时而中,与时俱进。儒家推崇时中思维,是否具备“中庸”构成了君子与小人的分野,“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辩证思维。“两”具有普遍性,“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万物的变化发展莫不是阴阳和合而成,“执两用中”,就是把握事物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变化规律。“两”者,过与不及,吸取“过”与“不及”的合理性,摒弃其不合理之处,贯彻了深刻的辩证思维。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至诚思维。诚是天道法则,天地万物依其本性,没有不诚的。“中者,天下之正道”,天道至中,天道亦至诚,“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想问题,看问题,处理问题,要想能“中”,首先要诚,不仅要诚,且要“至诚”。只有“至诚”,才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生生思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其根本价值目标就是使天地万物生生不息。“至诚”才能“用中”“守中”,才能“赞天地之化育”。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德性思维。“至诚”“生生”皆是德性思维的典型体现。儒家理想人格就是成为圣贤,舜是儒家圣贤的榜样,舜以“执两用中”处世、治世。“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与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的契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其中,“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同马克思主义是高度契合的。
    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深刻诠释过“中庸”,他说:“过与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是‘中’或‘中庸’,或‘时中’。”习近平总书记亦引用过“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礼之用,和为贵”“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等,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