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孔子:中国的,世界的

在中国,九曲黄河东流入海,它流经九个省区的最后一个省区是山东省。上古时代,炎帝、少昊建都于斯,虞舜耕于斯,在海岱之间孕育了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文化。时迄三代之周朝,这里是齐鲁之地,文脉昌盛,诞生了以“六经”所承载的道德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古典文明。编订“六经”的孔子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整理古代典籍、授徒讲学,弘文立教;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探索治国安民良方。儒家学说因孔子周游列国、孔门弟子阐发传布而闻名天下。“斯文在兹!”今天,孔子的思想和人格早已超越了时空,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孔子也被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誉为人类思维范式的四大奠基者之一,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思想家。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随着世界各国的文明对话、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孔子在国际上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 《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之孔子像 孔子追求和平。和平、和谐是孔子的理想和追求。他生活的春秋时代,大国争霸、民生涂炭。对此,他痛心疾首。一方面,他向往500年前周公所确立的礼乐制度,希望整个社会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他认定那样一种社会才是文明的社会,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他对齐国名相管仲有批评,但更多的是赞美。因为管仲在春秋的乱世中,能够辅佐齐国的君主“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于是他用自己最珍视的道德范畴“仁”来赞美管仲。为了实现天下太平,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到卫国时,卫国君主向他请教“打仗”问题,他明确告诉对方:“礼的学问我学过,打仗的知识我没学过!”孔子很失望,第二天便决然离开。其实,他是深谙军事的,只是他不愿意用自己的知识助纣为虐。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大同”,在那样的社会里,没有剥削、没有杀戮,有幸福的家庭、有和乐的生活。英国作家贡布里希(E.H.Gombrich)曾说:在孔子学说的影响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贡布里希:《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从远古到现代》)。 孔子重视发展。尽管一般都认为,在孔子和他的追随者儒家知识分子那里,有一种社会退化论的观念,也就是他们往往主张上古的尧舜时期是黄金时代,认为越往后越退步。这个观念,即使不能算全错,至少也是片面的。孔子是以尧舜那样的时代作为批判现实的武器。儒家所追求的,其实还是不断地推进社会的发展,提升民生福祉。孔子重视民众的生活,强调要保护民众的基本生存条件,要在和平的环境里,让民众繁衍生息,少年得到教育,成年人有安定的工作,老年人得到关怀,每个人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且相互关怀、扶持,形成良好的社会伦理关系。 孔子强调公平。孔子之所以称得上属于全人类的思想家,在于他超越了狭隘的肤色、语言、国家、族群而能思考整个人类的问题。他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打破了持续了上千年的贵族垄断教育的传统,主张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应该平等地获得受教育的权利。这一观念在2500年前提出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曲阜师范大学建设的中国教师博物馆的展陈中,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孔子的这一伟大思想在后世教育家身上的传承和发展。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主张教育公平;同样,作为政治思想家的孔子,则强调社会公平。他强调“均”,就是反对过分的贫富差距;他主张“安”,就是希望能够在公平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 中国教师博物馆展馆实景 孔子崇尚正义。“义”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后来也成为中国人最核心的五个价值观念之一。义,当然包含着正义的追求。孔子以其博大的仁爱视野审视这个世界。他认为,政治的关键在于领导人的“以身作则”。他用“正”——端正、正直、正当、正确来解释“政治”的“政”。这样一种政治观念,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儒家特色。他重视领导人的道德引领、表率作用,而不是依靠强力进行统治。他认为,处于领导位置的人不应该追逐私利,而应该“喻于义”。这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公权力的掌握者,追逐私利就会导致不公平,破坏社会正义。而孔子却鼓励老百姓“喻于利”,因为社会大众要靠努力奋斗,获得财富,才能保障生存。在“义”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民众也获得了反对暴政、揭竿起义的理论依据,这对统治者是一种警戒。 孔子倡导民本。作为一位从底层成长起来的从政者,作为一位深具仁爱之心的思想家,孔子强调并重视人民的作用。他接受了古人“民惟邦本”的观念,强调“为政以德”。他主张德治,反对滥用刑罚。他曾经告诫弟子:“苛政猛于虎。”他呼吁为政者,应该像父母爱护子女那样对待他的民众,应该将民众的愿望当作自己的使命。尽管他没有提出民主的思想,但他对理想政治的描述中,像舜、禹等都是由于自身高尚的德性、重要的事功,赢得了人民的认可,进而被推荐出来作为君主的。孔子强调,一个好的社会,应该给人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发展的机会。孔子自己是这样做的,也鼓励他的弟子们去这样做。孔子没有发展出“个人权利”的观念,但是他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如果他来到今天,我想,他应该赞同民主。因为民本思想与民主观念并非彼此对立,而是内在相通的。 《圣迹图·泰山问政》 孔子关注自由。近代以来,西方的自由观念输入中国。很多人认为,自由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儒家是维护秩序、扼杀自由的。因此,近代中国思想家鼓动民众批判儒家。其实,这样一种批判找错了对象。孔子主张礼治,重视秩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孔子反对自由。在孔子思想中,秩序与自由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孔子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原则,应该是自由的伦理保障。孔子强调“为仁由己”,这就表明他心目中有一种自由观,每个人对自己的道德是可以做主的。不论社会制度如何,经济条件怎样,每个人都有不可剥夺的追求自我道德的自由。孔子在教育实践中,也强调师生之间可以互相批评、论辩,这显示了一种自由作风。在孔子的影响下,重视精神自由、心灵自由,一直是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信念。不仅如此,在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由于礼治的长期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层社会的自治状态。从内在自由转向外在身份的、社会的自由,是今天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需要。如果征求孔子的意见,我想他也会支持的。 孔子生活在2500多年前,但是,他的思想本身是开放的,向时代开放,向未来开放,向全人类开放。他之后的一代代的思想家,追随他的思考方向,继续深入。1948年,在中国学者张彭春的建议下,孔子的“仁”(良心)写入了《世界人权宣言》;1993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入了《全球伦理宣言》,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孔子思想的永恒意义。今天我们也有责任去继续孔子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不仅有西方历代思想家的贡献,也完全合乎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家的追求,代表了整个人类伟大心灵的共同理想。 从九曲黄河到蓝色多瑙河,思想可以跨越地理空间的限制,对话可以沟通中西古今的思想。雅斯贝尔斯说,对存在的领悟、对爱的澄明,宁静的完美境界,所有目的之意义最终都根植于交流。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朋友一道努力,为维护人类尊严,维护人类福祉而深化文明对话、深化相互了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