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雪里已知春信至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1:11:00 孔子研究院 房伟 参加讨论
时光总是行色匆匆,作别小雪,我们即将进入仲冬时节。天气转冷,冬日的街头多了许多落叶,叶落风起,寒意浓浓。此刻,孔子研究院东侧院墙外的步道上,主楼西侧的大树下,枯黄的树叶早已铺满路面。当冬日暖阳透过树杈洒向大地,周边就变得光影斑驳,树影婆娑,幻化成一幅静美的画卷。在光与影的结合中,造就了这些美轮美奂的“黄金大道”。在这里,一半是美景,一半是诗意,一切就是这样自然而然。 “大雪”是仲冬时节正式开始的标志,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小雪封山,大雪封河”,相对小雪节气而言,大雪时的气温更低,降水量更大,河流已开始结冰,所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大雪节气之“大”,虽不拘泥于雪量,但入冬的地域却明显增加了。在北方,雪花纷飞舞,雾凇挂满枝已成为生活的日常;而在南方,由于冷空气翻山越岭持续南下,各处气温也随之下降。至此,我国版图四分之三的地区将进入冬季。 大雪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的节气,体现出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时令的重视。在这个时期,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降雪。这不仅能增加土壤水分,缓解旱情,还能防治病虫害,更可以保暖保埔,为作物越冬提供适宜环境。因此,农谚讲:“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还说:“大雪到来大雪飘,兆示来年年景好。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另外,此时的树木因寒冷而进入休眠期,恰是打理修剪的最佳时机,民间因而有“大雪冬至春节前,抓紧修剪不等闲”的说法。 雪是冬天独有的浪漫,庄稼人视雪为“精”,而文人墨客则待雪有“情”。晶莹剔透的雪花,给这个世界带来轻灵飘逸和洁白无瑕的同时,也总能让人们产生无限遐想,丰盈和隽永的诗意由此而来。他们或吟诵赞美,或托物抒情,雪也因此有了生命的活力,或是俏皮的,“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或是秀丽的,“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或是禅意的,“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或是豪迈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地茫茫,纯然一色,他们将生活与情感一同揉进了雪花中,凝结成一行行的文字,既温柔深邃,又充满力量。 《礼记·月令》中将“仲冬之月”称为“畅乐”,东汉郑玄解释为:“畅,犹充也。”唐人孔颖达进一步疏解说:“言名此月为充实之月,当使万物充实,不发动故也。”仲冬之月是充实之月,万物应当在此时充实自我,闭藏不发。闭藏首先体现在对食物的存储上,“小雪杀猪,大雪宰羊”,“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未曾过年,先肥屋檐”,大雪节气前后,家家户户都在忙于存储食物,腌制肉类是最常见的,房檐、窗台上都挂满了等待风干的腊肉、香肠和腌鱼,这也成为一道冬天独有的风景。 古代大雪节气时还有藏冰的习俗。《周礼·天官·凌人》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大丧共夷槃冰。夏颁冰,掌事。秋,刷。”这说明宾、食、丧、祭时都需要用到冰,但古人并没有制冰设备,所以只能在冬季取冰,并将之保存于冰库内。《诗经·幽风·七月》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凌阴”就是指藏冰的地窖。 “大雪进补,开春打虎。”在冬季进补养生,调养身体,实际上也是“闭藏”的体现。万物收藏积聚,人也要充实于内,为来年的身体机能做好储备工作。大雪进补正当时,各地都有“补冬”的习俗,比如食羊肉、喝羊汤、吃怡糖等等。 大雪节气有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进入大雪节气,鹖鴠不再鸣叫。这是由于天地阴气到了极致,鸟兽都躲藏了起来,“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天地间自然安宁而寂静。阴气最盛,也意味着转化的开始。盛极而转衰,阳气萌动,老虎感受到了日益回升的阳气,开始交配,这体现着生命的孕育和延续。三候开始,荔挺开始抽芽。“荔挺”是兰草的一种,它也感受到阳气的发动而生长,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大雪已至,万物静立。凛冽的寒风,既消解着过往,又孕育着新鲜的生命。素心向暖,则冬不寒,雪里已知春信至,只待来年春暖花开。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习近平文化思想金句④
- 下一篇:刘续兵|斯文在兹——山东儒家文物主题游径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