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儒行者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11:11:51 济宁政协 杨朝明 参加讨论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在孔子研究院举行专家学者座谈会,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信号,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欢欣鼓舞,认识到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必将载入中国当代思想文化的史册。作为亲历者,我永远忘不了当时的一情一景;作为研究者,我庆幸生逢这样一个伟大时代。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华民族能够处乱不惊,以天下“定于一”的气魄,踔厉奋进,不断勇毅前行,也激励我们做一位踏踏实实的儒行者。 在“圣城”寻求一生所向 在孔子研究院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看到学术成果展示台上的书刊,饶有兴致地进行翻看。当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书时,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要仔细看看”。恰巧这两本书都是我主编而且都已经出版多年。在曲阜师大孔子研究院工作时我带领我的研究生一起读书,共同交流,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 我的家在有名的水泊梁山,这里是一个浸润着水浒文化豪情的地方,却也是传统文化底蕴深沉的地方。正如我理解的“水浒文化”的关键词是“天道”与“忠义”,我听着“水浒故事”长大,也在长辈们身上感受着“道义”、沐浴着“儒风”。小时候,那里虽然交通闭塞、生活清苦,但父母勤劳节俭、正直和善、崇尚读书,铺染了我的生命底色,我也为能够到“圣人的老家”上大学感到高兴。 来到曲阜,学习历史,走近孔子,就像做梦一般。我1981年考上了孔子故里的高校曲阜师范大学,那时考大学文、理分科,1980年10月我还在准备理科高考,根据各方面情况,我清晰记得学校教导主任王老师建议我改学文科。王老师非常令人尊敬,我没有多想就积极找来从没有学过的历史、地理等教材。没想到的是不到一年之后我竟然坐在了大学历史系的教室里。 在那个年代,许多年轻人的偶像是中国女排,是数学家陈景润、苏步青,我的偶像就是我“跟前的老师”。我很幸运地遇到过众多博学的老师,尤其是郭克煜先生。他是我的本科《中国历史文选》老师也是后来我的硕士生导师。郭老师国学根底深厚,在学界同行中颇受称道,正是郭老师带我走进了孔子的世界。 刚入学没多久郭克煜老师就带领我们领略到孔府、孔庙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当时老师的讲解十分透彻,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对于孔子的由衷敬佩和对儒学文化的深深认可。由于老师的引领,我从此喜欢上这些文物古迹,以后有机会就去里面走走。大学毕业时,骆承烈老师率我们编写《孔子故里胜迹》,以辞书条目形式把每一座殿堂、廊庑、门坊、牌匾以及重要碑刻等撰写出来,由此了解到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后来我读硕士研究生,跟随恩师郭克煜先生学习研究鲁国历史,开始深深感到孔子、鲁国、曲阜的非同寻常,这里的文物古迹也逐渐在我心中鲜活起来,于是也主动去思考。那时,学校各单位有客人来需要参观,就找我去讲解。有人见我多了,问是哪个单位的,于是我开玩笑说是“旅游局的”。 文献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如果不能认清典籍文献的形成撰著情况,就很有可能造成成书年代、学派属性、典籍关系等的错乱,就像“古史辨”实际成为“古书辨”那样,认清古书才有可能正确认识古史。我硕士、博士所学的专业方向都是历史文献学,我对中国文化经典、历史典籍有特别的兴趣。 《诗经·鲁颂》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的句子,泰山之阳以曲阜为中心的这一地区,因为诞生了孔子这位圣人,成为一个独特的精神文化空间。走近“三孔”,就好像走进历史深处;徜徉其间,就仿佛在与古人对话。你如果沿着孔庙神道往里走,历代建筑的庄严肃穆,多姿多彩的营造法式,由清而汉的历史回溯......,这时你可能不禁发问:孔庙何以会集中如此众多的历史建筑?孔庙何以会这样越建越大?此时,出现在你左右的众多石碑,或许也仿佛争先恐后地告诉你答案。这些碑刻就像一本本耐读的书,每一幢石碑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你不走近它们,它们就悄无声息;你与它对话,它们就会生动活泼地给你传达来自前代的信息,述说关于孔子儒学与中国的历史过往。 在曲阜学习、工作、生活四十余年,早期最多的就是“泡”在图书里不停地阅读,一有时间就相伴遍访孔圣故里的文物古迹。从这个时期开始,我逐渐步入中国典籍与文化,走近孔子和儒学,开始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触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著名学者、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过去的一切文化都蕴含在历史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曲阜是圣人孔子的故里,两千多年来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正是这种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让曲阜这座在地理上本来很小的城市变得“很大”。就是在这里,我逐渐确定了一生的研究方向——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我想去了解,真正的儒家文化有什么,真正的儒家文化是什么。 在学术上既“登”且“落” 2010年,我奉调孔子研究院担任院长职务,我想,能在这家被视为“国字号”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专门研究机构从事学术研究、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尤其在呼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新时代,更需要解放思想、守正创新。 2013年11月26日,是我和孔子研究院同事们难忘的一天。这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曲阜视察,我有幸全程陪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孔子研究院,并参加了专家学者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搞好“四个讲清楚”,传递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信号。从那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多个场合都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重要论述,尤其是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不言而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登峰”又要“落地”,这也是我常常说到的一句话。要想实现传统文化的“落地”转化“登峰”是前提。“登峰”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儒学进行正本清源的研究。在曲阜几十年,我首先在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编辑部做编辑,先后负责历史学与“孔孟学研究”“孔子、儒学与齐鲁文化研究”等专栏的编辑,后来先后在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担任院长,肩负起了学科发展的重任。我刚刚任职于学校孔子文化学院时,德高望重的许凌云老师语重心长地勉励我说:“咱们设学孔子家乡,如果我们的学科连培养博士的水平都没有,这很说不过去。”我暗下决心,一定踏实奋进,好好优化学术队伍,整合研究力量。令人欣慰的是,在学校的领导下,在学院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任职的数年期间,不仅作为全省重点科研平台的“山东省儒学研究基地”、以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为鲜明特色的省重点学科都一直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甚至“基地”在一次正式评估中高居榜首,而且学科先后取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学术研究得到了普遍认可。 到孔子研究院工作以来的十几年间,我和我的同事们加快了学术研究步伐。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并在这里举行专家学者座谈会,这是对整个学术文化界的勉励,我们尤其受到了巨大鼓舞。首先是利用好这个平台,推进中华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于是我们精心筹划,全面提升世界儒学大会的办会水平,严谨组织评定“孔子文化奖”,连续八届举办的儒学大会,一年比一年更有成效。针对孔子研究院的具体实际,我们举办儒学学术活动月、举办“春秋讲坛”办儒学网站办学术刊物办思想沙龙...... 为了更好把握中国文化精髓,使自己的研究建立在扎实稳固的基础上,我注意把视野放在更加宽广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让研究有历史的纵深感,我注意使个人的研究突出了几个特点:一是研究孔子儒学的来源,就像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了解孔子所尊崇的古代先王,就无法真正走进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思想世界。二是研究孔子文化与儒学思想的母体,研究孔子的时代文化即周鲁文化。这就把孔子儒学既视为周鲁文化的一部分,又可以看到孔子儒学的超越之处,看到孔子儒学作为庄子所说“道术”的特性。三是研究孔子儒学的载体,即与儒学相关的典籍文献,更好地把握文献本身的整体性、文献之间的关联性,这样才可以救偏补弊,更好读懂读活这些历史记载。 没有文化自知就没有文化自信,儒学研究的视野必须是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进而要有与世界其他文明比较的眼光眼界,而最首先的是要对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有系统研究,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孔子思想,弄清儒学文化。从事儒学研究工作四十多年,除了《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还先后主编或独立出版了《鲁国史》《儒家文化面面观》《鲁文化史》《周公事迹研究》《儒家文献与儒家学术研究》《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研究》《孔子事迹编年会按》《传统文化要论》《孔子弟子评传》《正本清源说孔子》《中华传统八德诠解》《儒学精神与中国梦》《<孔子家语>综合研究》《孔子之道与中国信仰》《孔孟正源》《孔子的叮咛》《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元圣周公》《国学通识课》《孔子文化与当代中国》《让孔子温暖世界》《三代文化与儒学的形成》等著作。 传统文化“两创”,正是要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从中发现它的现代意义。这些年我对《孔子家语》的研究用力较多,该书长期被视为伪书弃而不用,至为可惜。在研究相关学术问题的过程中,我仿佛常常感到该书的价值非同寻常。据统计,《孔子家语》比《论语》的字数多出3.578倍,它不仅补充了孔子与早期儒学的宝贵资料,更激活了诸多文献。这看似普通的一本书,却使大众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深度与长度。原来乏人问津的《孔子家语》,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许多年轻人也自发组织起来读这本重要的儒学经典。由此,《孔子家语》研究迅速受到重视,仅仅曲阜师范大学就有近二十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专门或重点涉及《孔子家语》的研究。我们还举办专题会议并在孔子研究院建立“论语学研究中心”,系统研究包括《孔子家语》在内的孔子遗说,搭建了儒学研究高端平台,儒学研究的引领地位持续巩固。 文化自知自信需要文化走向大众、浸润人心。走向大众就是要“落地”传播,以创新的形式和方法将传统文化送到青少年和百姓的心中。长年身在“圣城”,我亲眼见证并亲身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多次以家乡为例诠释山东文化“两创”的实践成果——在孔子故里,许多中华经典成为中小学诵读教材;在千年古村鲁源新村,依然散发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在孔子的诞生地尼山,连续举办了八届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已经发展为文明交流的窗口和连接世界的纽带。在作为孔孟之乡的济宁,文化“两创”践行者队伍逐渐扩大,大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高涨起来。每次在沟通交流儒家文化时,都能引起大家共鸣,我也很高兴。“落地”就是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鲜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喜欢上它。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论语圣经译解:慧命与心法》之《序言》
- 下一篇: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