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人间秋色深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11:11:50 孔子研究院 房伟 参加讨论
在属于秋季的六个节气中,有三个节气的称谓与水的形态有关联,先后是白露、寒露以及霜降。这种物理形态变化的背后,既是秋意的逐渐浓烈,更是时令转换的悄声告白。“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风吹云尽,清冷含霜,万里长空下,阵阵寒意袭来,“霜降”节气已经来到了。 霜降是秋天的终止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周语》曰:驷见而陨霜。”此时气温骤降,水汽遇冷而凝结成霜。因此,霜降并不意味着“降霜”,它反映的是这一时段内天气渐冷、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与“降霜”相关,气象学上有“霜期”与“无霜期”的概念。一年中初霜日至次年终霜日的时段称为“霜期”,此外的时段自然便是“无霜期”,一般以无霜期来表示某个区域的热量条件,“无霜期”愈长,可供作物生长的时间便愈长。霜降后,受限于气温条件,我国不少地区的植物已经停止生长,因而民间关于霜降的俗语多含有肃杀之气,比如“霜降杀百草”“霜降一过百草枯”等等 “霜降”也并非“霜冻”。霜冻是气温突然下降至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气温以下,从而导致农作物遭受冻害而死亡的现象。霜降预示着低温的出现,但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有霜冻发生。甚至适度的“霜打”,还能让一些果蔬的味道变得更加清甜可口,如萝卜、白菜、红薯、柿子等,农谚里便说:“霜打的蔬菜分外甜”,这是低温环境促进了植物体内的物质转化导致糖分增加的缘故。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还引用了《国语·周语》中“驷见而陨霜”一句来解释霜降节气。“驷”是指天驷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属东方青龙体系。古人观察发现,当天驷星出现时,正是霜降时节。《国语》记载,周定王派卿士单襄公出使宋国,此后又借道陈国去访问楚国。单襄公回朝后告诉周定王,陈侯即使不遭凶灾,国家也一定会灭亡。原因就在于陈侯荒废了先王遗教,抛弃了先王法度,蔑视先王所制定的官职,同时还违背了先王的政令。对于陈侯荒废先王法度之举,单襄公提出,角星出现在早晨时表示雨水结束,天根出现在早晨时表示河流将干枯,氐星出现在早晨时表示草木将凋落,房星出现在早晨时便要降霜了,大火星出现在早晨时表示天气已冷,该准备过冬了。在古人看来,政事应与天时相适应。所以,雨季结束便要修整道路,河流干枯便要修造桥梁,草木凋谢便要储藏谷物,霜降来临便要备好冬衣,寒风吹起便要修整城郭宫室。单襄公经过陈国时,早晨已能见到大火星了,但陈国的道路仍被杂草堵塞,农村的谷场已被废弃,湖泊不筑堤坝,河流不备舟桥,这显然与先王之制不相符。历史也印证了单襄公的判断,单襄公到楚国时是在周定王六年(前601),到了定王八年(前599),陈灵公就被夏征舒杀害。定王九年(前598),楚庄王又攻入陈国。 在古代,霜降的到来意味着一年的劳作进入尾声,《礼记·月令》言:“霜始降,则百工休。”受限于古时的生产、生活条件,霜降之后百工便停止劳作,这是顺应天道的体现。不过,对于耕作而言,“霜”的有无直接影响到田间的生计,身体虽然休息,其实心里仍牵挂着土地,“霜降无霜,碓头没糠”,“霜降见霜,米谷满仓”,对于丰收的企盼,早已成为一种潜意识。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霜降还给人们带来醉人的秋意。自古就有“霜打菊花开”之说,菊花被视为“候时之草”,有“延寿客”、不老草的美称,赏菊无疑是这一节令的雅事。霜降还为我们点燃了深秋的焰火,染红了漫山遍野的枫林,为大自然的调色盘里增添了耀眼的暖色。菊花盛开,枫叶变红,阳光下,层林尽染,如霞似锦,犹如一幅幅水彩画。霜降还真是一个多彩的节气! 霜降有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霜降初到,豺捕到禽兽后先祭祀一番,既有古人赋予的祭天报本之义,更是捕获猎物过冬的体现。紧接着,树叶枯黄掉落,万物渐渐凋零,正所谓“无边落木萧萧下”。再后来,冬眠的动物也藏在洞中不动不食,开始进入休眠状态中。 霜降柿子红,时至秋日终。一切的过往都在此时得到结果,或是收获,或是遗憾,不论如何都需要自省和沉淀。秋季的终结并非时间的终止,在接下来的冬藏之中,也许新的活力又将萌发。天道正体现在这四季轮回中,互为孕育,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