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文化: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文化基因(2)
http://www.newdu.com 2025/05/17 10:05:17 中国少年国学院 佚名 参加讨论
君子之美,美于形美于神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万曙 与先秦儒家提出的“仁”“义”“忠”“孝”等范畴不一样,先秦文化典籍中“君子”是对人的形象的指称。范畴抽象,而“君子”则形象可感,不仅是理想的形象,也是美的形象。 在先秦文化典籍中,“君子之美”可以分为两层感知。一是美于“形”,《论语·尧曰》说“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就是对“君子”外形的描述;《易经》中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用“谦谦”形容君子自我约束不张扬的神态;《诗经》则谓“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其形象更为可爱可亲。《荀子·劝学》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指出了君子美于形的原因——“学”。有了知识,也就有了修养,从而举手投足、动静之间,都和其他人不同。二是美于“神”,也就是内在的思想、性格、精神。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具有强烈的进取意识;如“笃志而体,君子也”(《荀子》),注重独立意志和品质;如“喻于义”,乃至“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而持义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荀子》);还有“博学”“坦荡荡”“文质彬彬”等。这些“君子”的描述,共同构成了君子的内在之美。 从先秦发端以迄明清,历代的思想家长期不断地对“君子之美”进行阐释。文学作品也塑造了诸多具有形象美感的“君子”形象。美的形象总是能够唤起人们向往,在弘扬君子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让人们充分感受和感知“君子之美”,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君子之道与儒家文化 南京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徐小跃 君子之道是儒家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作为儒家文化基础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心性之学和天人之学,而君子之道则全面反映了这两点。 孟子明确指出,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良心,具体表现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心以及由此产生的仁义礼智四德。孟子主张“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并且一再强调能否承认这一点,是衡量是否是君子的一个重要标准。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又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之所以为君子,正是在于他正视和保存着人之为人的心性。 儒家的思维方式是主张天人合一。而在儒家那里,天的意义是表现为命运之天。因而,对天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儒家的天人之学。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并直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孟子更直接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作为君子三乐之一加以肯定。君子之所以为君子,正是在于他知晓和敬畏着神圣的天命。这里也体现着君子之道的神圣性特点。 孔子将“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视为君子之道的具体内容,并强调“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在孔子看来,“君子义以为质”“君子义以为上”“君子喻于义”正是君子应具备的美德。孟子提出的“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之论则直接规定了君子之道的心性基础和核心内容。孔子更是将“主忠信”作为君子的道德操守。 由上可知,根于心性的价值取向与知命合天的思维方式以及以仁义礼智信存心等构成了君子之道的本质内涵。而所有这一切,都是要最终归结到行善之上的,这也是孟子的“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之论所要呈现的最大意义之所在。所以说,君子之道乃是行善之道。 君子无物而不在礼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云路 在先秦文献中,“君子”和“礼”都是频频出现的词,君子与礼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礼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唯有君子能够担当礼所赋予的使命。《说文·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侍奉天地神明,以达到求福致福的目的,这可能就是礼的起源。如何“事神”?《礼记·礼器》云:“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合于天地人神,就能够理顺万物,达到“致福”的目的。由此可见,礼最初的本质是和谐天地人神。如何实现?邵懿辰《礼经通论》有如下概括:“冠、昏、丧、祭、射、乡、朝、聘八者,礼之经也。冠以明成人,昏以合男女,丧以仁父子,祭以严鬼神,乡饮以合乡里,燕射以成宾主,聘食以睦邦交,朝觐以辨上下。”可以说,礼是无处不在的。 其次,礼如此重要,谁能践行?《礼记·聘义》说得很明白:“日莫人倦,齐庄正齐而不敢解惰,以成礼节,以正君臣,以亲父子,以和长幼,此众人之所难而君子行之,故谓之有行;有行之谓有义,有义之谓勇敢。”傍晚疲倦,人们于礼都有懈怠,唯有君子仍能恭谨行礼,其目的是达到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的理想境界。所以君子是礼仪的践行者。君子与礼,如影之随形,“君子无礼不动”,“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一言一行都合于礼的规定。 再次,君子与礼仪概念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清代学者焦循《礼记补疏序》说:“《周礼》、《仪礼》,一代之书也;《礼记》,万世之书也。《记》之言曰:‘礼以时为大。’此一言也,以蔽千万世制礼之法可矣!”这是说礼以时代变革为要,就是与时俱进。同理,君子的内涵也随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作为当代君子,言行举止都要符合当代礼仪。在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同时,要倡导古代君子之风,让新时代的君子完美地呈现出符合时代特征、具有当代精神气质的礼仪风貌。 正义乃当代君子所必需的美德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卢风 时过境迁,今日我们似乎不可对君子的标准定义过高,能始终不渝地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君子。一个人能恪守恕道,就不失仁心,就意味着他不难养成现代社会最需要的美德——正义。一个具有正义美德的人敬重法则,自觉地按合乎正义的法则办事,为官则依法行政,为民则自觉守法。 亚当·斯密说:“正义犹如支撑整个大厦的主要支柱。如果这根柱子松动的话,那么人类社会这个雄伟而巨大的建筑必然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仁爱是社会大厦的花环,公正是社会大厦得以建立的栋梁。”“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虽然没有仁慈之心,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一种不很令人愉快的状态之中,但是不义行为的盛行却肯定会彻底毁掉它。”这似乎割裂了正义与仁爱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实,现代正义包含最低限度的仁爱(尽管在法律语境中二者会出现冲突)。一个有正义美德的人,敬重自己心中的道德律,敬重奠基于道德律的一切法则(包括法律),也会敬重所有人的尊严而不失仁心,故而堪称君子。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才有信任。 独特的民族精神标识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 君子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积淀和荟萃,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跋涉前行中不断丰富充实、反复提炼锻造的民族文化基因。《周易》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简要概括。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不仅在汪洋浩瀚的历代典籍中星罗棋布,而且在戏曲舞台和民间说唱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缘于“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礼记》)的观念;中国画自宋代以来画得最多题材是梅兰竹菊,也缘于人们把梅兰竹菊看作“四君子”。苏东坡所以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原因正在于他推崇竹子劲节虚心、清雅脱俗的君子品格。 君子文化彰显着民族深沉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做人做君子,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祖训,像血液一样涌动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夺人所好”“君子动口不动手”“近君子远小人”等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以一种习用而不察、日用而不觉的方式,影响和调节着人们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 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下文件发号召、需要广宣传造声势、需要编读本做讲解、需要评模范树标杆,关键是要激活和焕发人们内心由传统文化长期熏陶而形成的价值理念,简单说就是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典型特征的君子人格的尊从和追求。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民间故事|雌雄剑的传说
- 下一篇:民间故事|“刘师阁”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