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其它 >

圣贤周公(2)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提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他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紧密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周公与孔子以及儒家突出道德价值作用的优秀传统的传承、弘扬与发展,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放眼世界,全球正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面对消费无度,生态系统退化加速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则是对自然要有真正的爱心,这是前提与基础。孔子传承周公“贵德”的思想,发展为以“仁”德为人的最高的道德,也代表了人的全德。“仁”德的主要内涵,孔子认为是“爱人。”(《论语·颜回》)他运用“能近取譬”的“仁之方”,推己及人,立己立人,成己成物,推“亲亲”及“仁民”,再推“仁民”及“爱物”,所以,他说:“泛爱众。”(《论语·学而》)本意为“要广泛爱护大众”,专指人而言。如今可否扩大到也指物,新解为“要广泛爱护万物”呢?孟子就明确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君子亲爱自己的亲人,推而施仁德于百姓;对百姓施给仁德,推而爱惜万物。这是对孔子的“仁爱”思想的重大发展。孔孟的“仁学”,含有我国先秦儒家优秀的生态思想。
    后儒传承并发展了孔孟的“仁者爱人”说。诸如:韩愈把“仁”新解为“博爱”:“博爱之谓仁。”(《原道》)周敦颐把“仁”新解为“生”:“生,仁也。”(《通书》)张载提出“无一物非我”,“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程颢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识仁篇》)“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遗书·卷二上》)王守仁提出“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大学问》)等等,都渊源于周公,一脉相承,都发展了儒家的生态思想,更有益于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更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
    当今西方生态伦理学家许多学者都意识到,为了解决环境危机,应把伦理学的范围从人类社会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要把对人讲道德延伸到对自然界其他生命体也讲道德,要把对人类之爱推广到对自然界万物之爱。英国生态学家彼得·拉塞尔(PeterRusel)说:人“对天地万物其余部分”,应给予“真正的爱”。(《觉醒的地球》,王国政等译,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第153页)西方生态伦理学,对道德力量与价值在非人类生命中的地位的肯定,其实这就与周公“尚德”和孔孟与儒家“贵仁”的思想遥相呼应了。
    一言以蔽之,在生态文明新的历史时期里,周公“尚德”思想必将激发人们产生新的智慧与力量。
    游唤民、汪承兴、贾再友、游柱然四位先生合著的《元圣周公全传》的问世,正是时候!显然,这一雅俗共赏的著作是周公研究的创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