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其它 >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之精髓(2)


    四、诚信为本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在孔子的思想中,诚信乃诚意正心之基,立身处世之本,只有诚信,才能不自欺,慎其独,德润身,“穷理正心,修己治人”。孔子把信视为“仁”的五种美德之一,“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在人生修养上强调“无信不立”,“信则人任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不信无复”,“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正如他答鲁哀公问“取人之法”时所言:“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悫而后求智能者焉。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他认为达到了诚信境界,站着就好像看到“主忠信”几个字显在自己眼前,坐车上就仿佛看见“主忠信”几个字刻在车辕的横木上。只有这样,才能使“朋友信之”,“虽蛮貊之邦,行矣”。如何才能做到诚实守信呢就是要像孔子讲的那样以诚待人“三不以”:一是“不以辞尽人”。不言过其实,不口惠而实不至,“问人之寒,则衣之问人之饥,则食之”;“于有丧者之侧,不能赙焉,则不问其所费;于有病者之侧,不能馈焉,则不问其所欲;有客不能馆,则不问其所舍。”二是“不以口誉人”。不口是心非,言不由衷。孔子非常厌恶花言巧语伪君子,指出“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乱德”。因此,他直陈己见:“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也。”三是“不以色亲人”。不面善心恶,表里不一。孔子视率直为做人已到通达境地之表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他看来,“君子之于朋友也,心必有非焉,而弗能谓吾不知,其仁人也”;“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惶惶而不信,吾不知之也”。从这些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了他对貌合神离、“匿怨而友其人”之徒的深恶痛绝,真可谓是“倩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
    五、忠恕为道
    “忠恕之道”乃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孔子对曾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由此可见,忠恕贯穿于孔子全部思想,有了忠恕的思想基础,在自身修养上要达到仁的境界也就容易了;只要本着忠恕原则,在为人处世上什么事情都好办了。“忠”者,有诚恳为人之心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取人信必须“为人忠”、“行之以忠”,不能“谋而不忠乎”。“忠”是一种心灵美的表现,就是要成人之美,不能成人之恶,设身处地成全别人,但愿人人过得比自己好,决不能有害人之心,更不能设置陷阱让别人往里跳。就“恕”的内容来看,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恕”者,无丝毫害人之意也。孔子在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之问时说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常言所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恕”也是孔门儒学中最为顶上的功夫,“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难怪就连孔子的高材生子贡说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时,孔子都坦言相告:“赐也,非尔所及也。”
    六、思义为要
    在《论语》一书中,“义”多与“利”相对,如“见利思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在孔子的义利思想中,他认为表现在具体日常生活中,义乃先决条件,贫穷而不能忘义,如因不义而获取富贵,君子当不齿。他曾告诫人们“毋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他非常赞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处世态度,还乐观地说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此,他又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就是常说的君子取财有道。孔子不但如此而言,而且依言而行,他一生积极追求功名,实现政治抱负,也曾获得过相应丰厚的待遇和显赫的政治地位,但他从不以失义而取利。当齐景公欲将廪丘城邑划给孔子作封地时,他因其政治主张未被采纳而坚辞不受。这正是他“先事后得”,“先难而后获”,“敬其事而后其食”,“见得思义、义然后取”思想的真实体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