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环:开启残障儿童的心门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1:11:44 中国少年国学院 佚名 参加讨论
【图语:李银环】 自1988年师范学校毕业后,李银环毅然走进北京市通州区培智学校,一干就是25年。她教的近百名残疾学生中多人获得市、区红领巾奖章,更有数人在各类比赛中摘金夺银。现在,她的学生有的已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踏实肯干的工人、农民,有的顺利进入普通学校或高一级学校。她就是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民特教先进工作者”等众多称号的教师李银环。2012年,她还光荣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真爱孩子,开启残儿的心灵之门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残疾孩子是神上神”。这是李银环最喜欢的一句话。孩子是需要爱的,尤其是残疾孩子,他们因残疾导致不会沟通、不会表达,甚至把自己的内心死死封闭起来,让你根本无法与他交流。那么,怎样才能打开他们紧闭的心扉呢?李老师的回答是:爱是良方。但要真正爱上这些残疾孩子,确实不容易。他们往往思维迟钝、行动迟缓,还有不正常的偏执行为,甚至有的孩子还把她当成仇人,又打又抓又咬…… 面对这些,李银环丝毫不在意。每天早晨她都早早来到教室,开窗、扫地、擦桌椅,以清新的环境欢迎孩子们;课上耐心地教他们学习,课下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天冷了,帮他们穿上外衣,天热了,给他们擦去汗水;指甲、头发长了,给他们剪,脸、手脏了,给他们洗。没有埋怨,没有责怪,更没有呵斥。她用博大的宽容和无微不至的关爱,滋润着残疾孩子们干涸的心田。渐渐的,他们很快认可并喜欢上了她。早晨来上学,他们像小鹿一样蹦着、跳着跑进教室,在她的脸上亲亲。此时的李银环感到无限的幸福,即使孩子们还有缺憾,在她看来也是一种独特的美。 班上有一位家在外地的5岁重度智障孩子,自理能力极差。刚来时,每天都要尿湿裤子好几回。每一次,李银环都把他湿漉漉、臭烘烘的裤子脱下来洗。为了防止孩子得湿疹,还要给他抹一些爽身粉,然后再给他换上干净的衣裤。为了训练他上厕所的能力,李银环每节课的课前、课后都要带他去厕所,教他解裤子、蹲坑;一开始孩子不配合,躺在厕所地上又哭又闹,她就抱着他、哄着他,一次次,一遍遍,从不厌烦。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以后,这个孩子终于能自己上厕所小便了。一年以后,能在厕所里大便了。与此同时,他还学会了认字、说儿歌…… 李老师常说:我们就是要实实在在去爱、去做,才可能换来教育的成功。她坚信,只要心中有爱,黑夜便不再漫长,而奉献这份爱心去感化孩子、教育孩子,则会使整个世界充满阳光,让他们感到人间处处真情在,让他们鼓起自立于社会的勇气。 读懂残儿,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李银环说:爱残疾孩子只有“爱的情感”和“奉献”还远远不够,教师还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多年的工作使李老师深深感到,在教育残疾孩子时,理解、尊重是最重要的。由于年龄、家庭环境和残疾程度不同,孩子们个性差异极大,而他们的生理缺陷又使得他们情感脆弱,有很强的自卑感。李银环对孩子从不呵斥、从不鄙视。他们回答问题有错时,她就微笑着耐心启发,引导他们正确回答;当他们犯了错,她会用眼神告诉这是不对的,从不急于批评,因为她知道这是一群身患残疾的孩子,他们有耳无法聆听,有嘴无语争辩。她以尊重和理解,从事实入手,理智、认真地处理问题,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上进心,让孩子们感到老师关怀的眼神、轻柔的动作饱含着的从心底流淌出的真挚情感。 为了强化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李银环每天搞评比,除了主题墙上的大评比台以外,还用一个大横格本作为每天的小评比台,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一天,几个学生拿着一个小田格本怒气冲冲地找李银环评理。李老师一看那本上面写着班里所有同学的名字,名字旁边还打好了格子,格子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扫地,做操”之类的词语,很像班里搞评比用的表格。 李银环问:“这是谁的本?” 几个孩子用手一齐指向一个男孩子:“小明。” 李老师再一看上面的评比结果,全班只有小明一人全打了对钩,其余的每人至少打了三四个叉,尤其让人震惊的是,李老师也被列入了评比栏,而且得了一个叉。学生们义愤填膺,他们生气的理由很充分:一是他没资格评他们;二是他自己几乎是样样平庸;三是他竟敢评老师,还给了个叉,胆大包天。 怎样处理这件事?经过深思熟虑后,李银环做出了一项决定:除丹丹继续担任评价员外,也欢迎小明和其他同学加入,组成评价小组,而且老师也和同学一样是被评价者。这个决定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立即就有包括小明在内的4名同学报了名。这使评比台的作用加强了,不仅成为了老师教育引导学生的基地,还成了学生们约束自我的强大力量。懒散的小明自从当上评价员后,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刻苦钻研,点燃残儿发展的梦想 当教师难,当特教老师更难。李银环从事聋康工作之初,没有完全适用的教材,没有现成的教学大纲,更没有可以借鉴的教学经验。所教的学生又是小的三四岁、大的十六七岁,年龄差异大,听力也极差。而且,大多数孩子入学前,没有经过任何语言训练,有的还是聋、脑瘫加智障的多重残疾孩子。如何使他们学会交流、认字、计算呢?为此,她积极学习,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兄弟学校的老师学。此外,她还进行了相关的大专、本科、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儿,她的专业理论知识变得丰厚扎实。 在实践中,李银环发现拼音是聋儿走进有声世界的一把钥匙,为此,她从语言学、语音学、治疗学等多种角度去研究每一个拼音。为了掌握每个音发音时的口型、舌位、气流、颤动以及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反应规律,她衣袋里每天都放着一面小镜子,中午别人休息时,便拿出来反复练习、琢磨;下班后,别人都离开了学校,她加班练习;为了不影响别人备课,她跑到操场上,顶风冒雪练习;晚上,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她就把自己关在厕所里练……就这样,她总结出了活动舌位图、无意识发音、身体辅助法等多种拼音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凭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她还编订出适合聋儿的《语言训练》教材,为学校的聋儿康复教学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李银环还承担了多项区、市级课题研究,共有50多篇论文获区、市、国家级奖。先后讲授十多次市、区级研究课、公开课,20多次校级研究课、示范课。在北京市特教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了语文学科“四项全能第一名”,连续4次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 在培智学校校庆大会上,一位聋生走上讲台,讲述动人的故事:“我姓曹,今年12岁。你可知道,3年前,我不会叫爸爸、妈妈,是李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写字,教我说话。现在我学会了叫爸爸、妈妈,但我最想叫的是我的老师——我的好妈妈,妈妈……”会场里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台下的李老师,眼泪控制不住地流淌下来。这是幸福的眼泪、成功的泪水。就是这个孩子,为了让她学会发音,一遍一遍地教,嗓子哑了,吃点药接着教,终于她能发音了。虽然声音是那么尖利刺耳,但李老师却把它当成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她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时间长了,她的耳朵有些聋了,嗓子也沙哑了,但她丝毫没有后悔,她从学生的进步中感到了自豪、幸福。 自从走上了学校主管教学岗位后,为了让学校教学工作走上科学化轨道,她和同事们又致力于培智课程纲要及教材的编写工作。为了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她利用假期跑遍了北京各大图书城,走遍了图书摊点,自费购置了大量的参考书籍,并认真研究了聋校教材、培智学校教材、普小教材,和同事们一起编写出了适合学校学生发展的课程纲要和教材,规范了学校教学工作,推进了学校的发展。 随着重度智障学生逐渐成为学校主要生源,李银环又成立了研究团队,根据残障学生实际需求,进行了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先后出版了培智学校《学会生活》指导性生活教材和《生活化教学案例集》,较好地引导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其成果不仅让培智学校的学生受益,更受到了同行的称赞。 携手家长,共促残儿健康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于残疾儿童来讲,他们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往往胜过正常儿童。怎样把家长拉进教育者行列里来呢?李银环认为,要让家长关注孩子,看到希望,放眼未来。她感到,沟通很重要,沟通是教师和家长之间必然的桥梁,教师和家长必须做到真正沟通。家长每次接孩子,她都与他们交流,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家访,探求家长心声。还利用家长联系卡每天向家长报告孩子情况,哪怕是一点点细微的变化,从而增强家长教育孩子的信心。 班里有一个6岁的聋儿。聋儿的妈妈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有这样一个孩子,从不带他上街,也不许他和别的孩子玩。外出时,妈妈要求他摘掉助听器,要求他不许出声,更不许他用手比划。6岁的孩子本来是天真烂漫,而这个孩子却是谨小慎微、不苟言笑。有一次,李老师带孩子去天安门,别的孩子都像快乐的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蹦蹦跳跳,只有他揪着老师的衣服躲到老师的背后,小眼睛怯怯地看着周围的一切。为了转变家长的错误思想和做法,李银环一个学期就进行5次家访,与他的妈妈促膝谈心。一开始的谈话多是在他妈妈的哭声中度过的。李老师以一颗真诚的心聆听她内心的痛苦,和她一起落泪,并细心开导,慢慢地,她们的谈话里出现了笑声。他的妈妈渐渐从逃避现实变成接受现实、正视现实,使孩子找回了欢乐。 特殊教育是李银环毕生的挚爱,残疾孩子在她心中比什么事情都重要。当残联、学校为送教上门工作找到她时,工作本已繁重的她又欣然承接了这项新的工作。为把送教上门工作做好做实,她利用空余时间打电话或以走访形式走进了近百名极重度残障儿童的家庭。在她的鼓励和劝说下,十多名孩子第一次走进了学校,并为实在无法进入学校的孩子安排优秀教师送教上门。送教上门工作需要利用休息时间,一开始没有老师报名,她就以身作则,不仅亲自送教,还鼓励自己的徒弟报名参加志愿服务。通过她的言传身教,现在学校已经有十多名送教上门志愿服务教师,通州区送教上门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多年来,李银环不知走进了多少学校、单位、社区,不仅仅是通州、北京,甚至走向全国,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如今,十八大代表的身份让她有了更多的责任和期盼。 满园花开才是春。作为市级骨干教师,学校的教导主任,李银环倾囊而授,她不仅带好自己的徒弟,并对年轻教师悉心指导。学校里每一个老师的每一个奖杯、奖状,无不渗透着她的汗水和智慧。当她看到一个个年轻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看到他们捧回的一张张奖状时,感到无比欣慰。 2010年,李银环获得了通州区首届杰出人才奖,她把奖金全部捐给了学校,并成立了培智学校的教师专项奖金——特教红烛奖。2012年,她获得了北京市人民教师奖,又把奖金用于成立学生专项奖金“白天鹅”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说:“既然选择了特教,就选择了为残疾学生服务一辈子,我将会无怨无悔地在特教这块土地上继续用爱耕耘,直到绿满大地,花开遍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