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师道尊严 >

庄华峰:甘为春蚕吐丝尽,桃李满枝溢馨香


    
    【图语:庄华峰】
    他是师者,坚守三尺讲台,从事高等教育30多年,始终追求教学的完美境界。他是仁者,坚持以德立教,时刻关注学生成人成才,心中始终充盈着爱生如子的情怀。他是学者,坚持教研结合,带领学生勇攀科研高峰,始终将目光瞄准专业研究最前沿。
    他,就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庄华峰老师。他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生动地诠释着一名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为人师表”的深刻内涵。
    是“教学名师”,亦是“仁爱之师”
    作为“安徽师范大学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庄老师的课总是备受学生青睐。“上庄老师的课,稍微晚一点到课堂就很难找到座位,大家都觉得听庄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庄老师不单单把教学看作是一门艺术,更理解为是一种境界。庄老师非常重视材料更新,始终将课堂教学与学术前沿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能领略学科前沿之魅力。“史学之精髓在于求实、拓新,每天都有新的信息,教师要把最新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即便教学多年,课程内容早已了然于胸,庄老师仍会在每次课前认真备课。庄老师常说:“教学要有魅力,就必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为了将同学们看着晦涩、枯燥的课本内容形象地表述出来,让学生愿意听并学得好,庄老师十分注意讲课艺术。在说到古徽州的水系河道环境变迁时,庄老师不会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身讲述:“我的家乡在歙县,穿城而过的新安江就像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随着庄老师一串串奔涌而来的连珠妙语,同学们犹如看到了新安江的急滩缓流,沿岸的青瓦白墙,仿佛置身于山水画廊之间游历一番。
    30多年来,庄老师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讲授过魏晋隋唐史、中国社会史、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环境社会学等主干课程,先后承担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共12门。庄老师对每门课程的教学都付诸大量心血,在工作量极大的情况下,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对自己严格要求,对每个学生负责。上通识课的人数较多,每次交上来的作业有两百余份,庄老师从不敷衍应付,每份作业都认真批阅还写出评语和修改意见。一日,庄老师牙齿肿痛的厉害,正常说话都受到影响,但仍强忍疼痛,坚持将课上完,等到下课铃响起,庄老师才松了口气。有细心的同学看出庄老师带病上课便劝他休息一段时间,但庄老师回答说:“教师这份职业让我陶醉其中,我不能辜负同学们的期待,不到万不得已我决不耽误大家的课”。
    慕名而来听庄老师讲课的人很多,庄老师因此经常受邀举办校院教学公开课和观摩课,还应邀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苏州大学等20多所高校讲学。庄老师讲授的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安徽文化与古代中国》,从构思、撰稿到拍摄、制作,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教育部视频公开课审读专家组在一审、二审、三审之后,对课程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主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有史有论有例证,在讲述现场进行书法创作,形式新颖,是我们见过的最精彩的课程之一”。课程上线后也博得网友的好评,点击率颇高。在400多门视频公开课中庄老师的精品课程一度进入了人气榜的前五名,这也是安徽高校上线“爱课程”网课程中迄今唯一进入人气榜的课程。庄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这门公开课中可见一斑。
    日常教学中,庄老师特别注重加强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在带领师范生去中学教育实习过程中,擅长书法的庄老师发现不少学生的课堂板书功底较差,板书设计也不规范,这无疑会影响到学生们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针对这一情况,庄老师主动开设了《大学书法》课程,动员组织了专门教学团队,并将自己的讲义编印成册,供授课教师参考。很多师范生原本“龙飞凤舞”的板书在经过系统的课程训练之后变得工整娟秀起来。这些师范生毕业后,到不同学校参加试讲时发现,一手漂亮的板书为试讲增色不少,得到了听课专家的肯定。《大学书法》课程设置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离开校园,踏上讲台的学生们回想起来总说:“感谢当年庄老师开设的书法课,这对于我们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实在是太重要了”。数十年来,庄老师和他的书法教学团队一直默默坚守在书法教学的第一线,在提升学生从教能力、丰富学生书法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由他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和安徽省的师范生教学基本功竞赛以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所获奖项已达60余项。由庄老师主编的《大学书法基础教程》已被评为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庄老师主持申报的书法教学成果也于2013年获得了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庄老师学识渊博,讲课语言幽默,富于激情,板书优美”,很多学生说,“在安徽师范大学,没有听过庄老师的课,没有受到庄老师的指导,那真的是一种遗憾。”2009年,庄老师被评为安徽省教学名师,这是对他追求教学完美境界的充分肯定。
    是“文化达人”,亦是“心灵导师”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庄老师认为,作为高校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专业发展,更要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他从不苛求他的学生要发表多少文章,做多少课题。他总跟学生说:“做个有血有肉的人,比做个干巴巴的学者重要。”
    在担任学校图书馆馆长期间,庄老师就注重文化建设,着力创新,通过举办“一坛、一报、一展”,加强对学生的精神引领。庄老师先是创办“敬文讲坛”,邀请校内外有影响力、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定期举办,给听众献上一道道文化视听盛宴,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目前讲坛已举办近百场,累计有两万多名学生参与其中,成为安徽师范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理工专业的毕业生赵玉在离校前留言说:“敬文讲坛的创办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还提高了我的人文素养。我现已被保送至浙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很感谢可以接触到这样一个平台,给我提供了一个感受大家风范的机会。”为了能够综合展示讲坛成果,庄老师还主持编辑了《敬文讲坛讲演录》第一辑,并于2013年出版发行。庄老师创办的《读书人报》也深受师生欢迎,师生将这份报纸作为精神交流的小天地,积极投稿参与交流,一个书香浓郁的学习氛围就这样营造起来。现在《读书人报》已成为师大读书人的精神家园和宣传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另外,庄老师还在图书馆设立了“敬文精神”图片展,通过内容丰富的图文让同学们了解香港爱国人士朱敬文“为国储材,自助助人”的伟大义举和“立德尚义,泽被后学”的崇高精神,这里也成为安徽师范大学开展新生入学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
    针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的状况,庄老师非常重视弘扬传统文化。30多年来,庄老师义务为全校各院系学生作了大大小小500多场讲座。2014年,庄老师还先后做客“光明网”和教育部“爱课程”网,畅谈家风、安徽文化与古代中国文明等话题,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场场讲座既丰富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又传播了正能量,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和追捧。
    “家风是一面镜子,父母在里面,孩子在外面”;“书本是精神之花的养分,多读好书,内心才不会决堤”;“孝是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孝是对生命之源的感恩”……
    庄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又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身教更重于言传,庄老师是有名的孝子,为纪念父亲80寿辰,他特地将父亲的书法绘画作品集结成册出版,表达其感恩之心。2014年底,庄老师的一家还被安徽新闻出版广电局评为首届全省“书香之家”。结合授课内容,庄老师还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自己“注重学习、崇尚孝道、与人为善”的家风故事,引导学生懂得感恩、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上课时,庄老师特别注重师生间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将所讲授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是庄老师的教学目标。在讲授《中国社会史》时,庄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在“感恩父母”的主题讨论课上,学生们争相述说写感恩信时想到的来自父母的关爱。2009届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崔玉凤回忆:“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庄老师当年组织那次感恩课的情景,那堂课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使我们真正懂得了感恩的真谛”。 “一位教师要想教好一门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要有爱心。”平淡朴实的话语,洋溢着浓浓的师情。
    课堂外,除了对学生学业上的帮助,庄老师很注重对学生思想的指引、生活的关心。每逢端午、中秋传统佳节,庄老师都会和在校研究生一起度过。他对有志读研、读博的同学,总乐意为他们写推荐信、联系导师。对于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庄老师除了从精神上给他们很大的鼓励外,在生活上也关爱有加,经常给他们送书、送衣物,甚至于替学生垫付学费。他还经常请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去自己家吃饭,给他们加餐。甚至学生毕业了,庄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也没有停止过。一次他获悉池州的一个学生重病住院,他还驱车数百里前去看望,并帮助学生解决了部分医疗费。在庄老师看来,师生关系不仅仅只是“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校时,我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以一颗父母对儿女的心来关心和教育他们;毕业了,就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谈工作、谈理想、谈家庭、谈生活。”
    面对严峻的就业现状,庄老师对学生找工作的事情特别关心,“找不到工作的同学,他会推荐实习或帮忙联系”。有些学生毕业二十多年了,还经常打电话给庄老师。有的跟他汇报成功和喜悦,有的倾述烦恼和困惑,有的寻求指导和帮助,他们已然把庄老师当成自己的亲人了。很多学生在回忆起庄老师时都满怀感激,称他为“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
    是“学科领航者”,亦是“专业搭桥人”
    在庄老师书房的墙上,悬挂着由他亲手书写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横匾。这也是他治学治教的真实写照。30多年来,庄老师坚持治学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面向社会”的理念,同时也十分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他不会直接告诉你该怎样做,而是给出一个范例,让你从中体会摸索,让你懂得方法,而不仅仅是答案。”一个学生说。
    庄老师在安徽师大首创了本科生“三级论文”写作制度。这一制度明确要求本科生需在二年级围绕所学课程完成相关课程论文,三年级时完成一篇学年论文,到四年级时保质保量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在循序渐进的论文写作训练中本科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有了稳健提升。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庄老师坚持举办学术沙龙和读书报告会,把传授知识的“独奏”变成了“合唱”。他经常让研究生来家中,香茶水果款待,围坐一室,各抒己见,他只负责引导讨论方向与方法,间中发言,但不一定作结论,以免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他把这种方法称作“对话式”教学方法。一名在读研究生说:“本来我对做好学术没信心,但通过参加沙龙、读书会,我的很多想法被激发出来也产生了浓厚的专业兴趣”。
    庄老师认为,做学问是一件严肃的事。学生撰写的论文中的每一处细节他都会逐字逐句斟酌。在论文成型后他都要修改不下十遍,尽量避免每一个细微错误,有的论文甚至被改得“面目全非”。有个同学回忆,一次自己凌晨一点钟将修改的论文发给庄老师,然后就去睡觉了,第二天起来,惊奇地发现邮箱里居然有庄老师凌晨两点钟的回复。他已经将论文修改完并指出了十几个错误,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学生被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感染了。他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学术作品竞赛中也多次获奖。
    每当在科研上有一些新想法,他都会与学生分享。对所带的学生,庄老师还积极帮他们推荐、提供更高的平台。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他做调研时经常带着学生。针对安徽省皖南地区洪涝灾害频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状况,庄老师经常带领学生到芜湖周边的农村进行考察,了解皖江流域圩区环境变迁情况。有学生说:“庄老师带我们去调研的时候,很多事实或问题没引起我们的注意,庄老师却能一把抓住并探个究竟。”安徽师范大学张金俊老师在读硕士期间师从庄老师,在几次野外调查中,庄老师启发他通过所学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做贡献,并建议他进行农村环境问题研究。后来,在庄老师支持下,张金俊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社会学专业的博士,毕业后还主持了一项环境研究领域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庄老师一直积极利用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为社会服务。当涂的大公圩作为当时江南规模最大的圩田,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庄老师通过自己对圩田的研究,为当下大公圩的开发与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了当地农委专家的认可。庄老师还受芜湖市旅游局邀请对芜湖市美食旅游文化节的举办进行了指导,为从文化视角打造饮食文化节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提升了饮食节的文化内涵。
    这些年来,庄老师从没停止用踏实的脚步丈量远方。1990年以来,他先后出版《中国社会生活史》、《中国长江流域开发史》、《古代长江下游圩田志整理与研究》等10余部著作,在国家级重要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并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由他独著的《中国社会生活史》一书2007年获得安徽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目前,庄老师已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8项省部级社科项目。特别是圩田研究的成果颇具特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前历史所所长陈祖武评价说:“庄华峰教授运用多学科的手段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视角,探讨圩田开发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动态机制及其演变方向,代表了圩田研究的前沿水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还将庄老师的圩田研究成果收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第七辑中。
    30多年来,庄老师取得了很多荣誉,但他总是处之淡然:“作为一名教师,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学生的喜爱才是我最大的成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