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其它 >

一个乡村青年眼中的遗产保护(3)


    
    2011年工作营营友摄于积福寺大殿西侧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当地人和营员会发生什么关系?15天的工作营,其实是一个短暂性的试点项目,工匠和营员交流不是很多,有时是因为语言不通,有时是因为双方对彼此的认识不足。比如,刚开始的时候,营员怪工匠不教授真本事,而工匠则嫌这些外来客不懂入乡随俗。换句话说,就是客人嫌主人没有待他们宾至如归,主人人则嫌客人没个规矩。当然,在合作实践一段时间之后,双方都削减了隔阂,消除了误解。但是,工匠和营员之间的微妙关系是必然的,这也反映了城乡之间的文化冲突。这种文化冲突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呢?
    一言以概之,梁村工作营的更大意义,是唤醒参与者对古建保护的意识,以及对山西古建的关注。对梁村来说,工作营最直接的影响是,留住乡村的原貌,将一个个单体古建筑修复。就像这个古庙,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从破败不堪到重新焕发生机。除此之外,工作营对梁村还有什么影响呢?
    我的乡村行动
    在三次工作营之后,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我的生活也开始发生了改变。我开始主动探求自己家乡的历史内涵,想延伸工作营的功能,为自己的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步,我开始查阅资料,对古建知识进行恶补。阅读这些书会遇到一些困难,有些是古书,里面那些构件名称很古怪。例如,梁思成先生《中国建筑史》中的插图,一幅图中几十上百个构件名称,很难记住。或者,买到的书只有繁体版,没有简体版——有些县志就是这个样子,比如《太谷县志》就特别繁杂,三本县志15斤,想看但看不懂。这个没有捷径,生僻字不认识,一个一个查字典,通过查字典,字都会念了。但把这些字组合在一起,它所要表达的意思还是不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我就萌发了去实地看看的想法,作为一个山西人,来看古建,还是很享受的,也是很便利的。因为山西受战争的影响较小,保存最密集的地区在山区,阎锡山的自治实践等,使山西处于一个长期封闭的环境;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宗教对当时的山西人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存在,再加之山西自身的干燥天气,使得山西留下了为数众多的珍贵古建筑。
    作为古建大省,山西各类古代建筑现存18418处,是全国古建数量最多的省份,从寺观庙宇殿堂、城池民居衙署,到楼塔桥梁陵墓以至石窟寺等,门类齐全,享有“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美誉。其中木结构建筑达9053处,就唐、五代、宋、辽、金时期的建筑而言,全国共146座,山西就有106座,占其总数的72.6%。这些建筑的分布,数量上以长治市、晋城市为冠,建筑规模以雁北地区和大同市为首,时代当数五台县南禅寺最早。
    作为学习,我首先选的是离家不到一个小时的五代时期的镇国寺,镇国寺建于五代后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是中国大陆所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我把关于镇国寺万佛殿的资料全部装在包里,到了镇国寺,按照书上的资料,和现场实物一字一句对比。这样的对比让我豁然开朗。其实,这些东西并不复杂,光看书本难免会有闭门造车的生涩之感。见了实物,再对比一下,理解起来就很方便了。
    后来,我找各种机会到处去看。一次去山里玩的时候,碰到一个村子。整个村子都空心化了,但我一看就被震撼了,平遥旧八景之一的婴溪晚照就在这儿。再仔细一看,村里还有古庙,没人看庙,也没上锁(后来也去过一些其他山村的古庙,有些需要翻墙才能进去,有的连锁都锈死了)。进入古庙,看到碑文,发现是嘉靖年间的房子。古庙真美啊,但也真荒。野草丛生,斗拱散落一地,房顶都露天了,彩绘大部分都脱落了,一看就很长时间没人打理。这种清朝的建筑,在平遥应该排不上号吧,也不是文保,但都是历史的见证。看到这个古庙,我产生了很多疑问。元朝和元朝之前的历史遗产,政府已经顾不过来了,那这些明清的历史遗产怎么办呢?“明星古建”有人管,这些乡野小庙又该何去何存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