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其它 >

老北京这些五花八门的吆喝声(2)


    五花八门的叫卖声
    阜外大街自古便商业繁荣,店铺林立,更有菜市、夜市,记忆中最深刻的便是那热闹嘈杂,却又充满世俗生活味道的市声。市声即街市上的声音。有人说就是五花八门的吆喝声,其实不全尽然。因为,有的买卖吆喝,有的买卖不吆喝而是用响器代替,有的买卖既不吆喝也不用响器,而是凭着诱人的香味儿。
    说吆喝声五花八门,一点也不夸张。由于所卖货物不同,而各有各的词,各有各的调。同一种买卖还由于地区不同吆喝出来也不同。有的买卖一天到晚都有,如卖包子的,出一屉就吆喝一回,一直到晚上关门了。回、汉民卖包子的吆喝词儿还不一样。有的买卖是白天有,夜晚没有;也有的东西是只在夜里才卖,如卖驴肉和卖夜壶的,都是天擦黑儿以后才走街串巷地吆喝。因为,那驴肉不见得是正宗的驴肉,夜壶在白天有碍观瞻。相同的是吆喝内容都是只有两个字。不同的是,驴肉的“驴”字高而尖,“肉”字低而重且二字连接较近;卖夜壶的音调较低,尾音成“噢”音。
    有的东西(如食品、花卉)是应节上市的,这类吆喝才随而有之。如:五月节卖粽子、樱桃、桑葚儿、五月鲜桃的;夏天,卖西瓜、香瓜、豌豆黄儿、冰激凌、冰核儿、茉莉花骨朵儿(可以别在衣襟或胸前)的。还有专在细雨中才有的卖煮豌豆的,吆喝出来像唱歌:“牛筋儿的豌豆哎,多给了豌豆赛过榛瓤儿,豌豆哎多给!”秋冬季节,还有卖冰糖葫芦的、卖“半空儿”的、卖水萝卜的、卖“凉炒豆”的……吆喝起来有的悠扬,有的清脆。
    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在北城、南城还不一样,最简单的是:“冰糖葫芦儿,葫芦儿冰糖……的!”还有一种卖“蒸而炸”(即煎饺子)的,摊主一边吆喝:“蒸而又炸的咧,油儿白搭呀!”一边用锅铲有节奏地敲着铛边。喷鼻香的煎饺子味加上悦耳的吆喝声和带花哨点儿的铲、铛碰击声,怎不诱人?
    代替吆喝的响器,分别有:大锣、小锣、洋鼓、小鼓儿、拨浪鼓、声音发皮的鼓、小号、喇叭、冰盏儿(一对小铜碗)、“唤头”、梆子、铃铛、串铃、“虎撑”(串街郎中套在手上的铃铛)、笛子、“报君知”等等。
    有的同一行业使用不同的响器,如盲人算命有的边走边吹笛子,即一手执探路竿,一手用中指和四指捂住笛子上端的两个音孔,吹时反复动着两个手指可发出“哆来咪来哆,咪……来哆”的音;有的敲“报君知”(一种锣脐呈凸状的小锣,行走时一手执探路竿,一手提着绳与小锣锤拴在一起的小锣,用食指控制小锤,边走边敲)。磨刀人有的吹小号(只有先低后高两个音节),有的抖动“响帘”(一串铁片),有的还带吆喝:“磨剪子来,锵菜刀……”焊洋铁壶的是边敲打着壶底边吆喝。
    其实,市声除了吆喝声和响器,还应该包括人的喧嚷声,乞丐挨店唱喜歌声、敲打牛肩胛骨数来宝声、乞讨声,汽车喇叭声,大车把式赶车时的“嘚儿、哒、喔、喝、吁”的吆喝声,各种牲口的叫唤声、蹄声、驼铃声,小车子的“吱扭”声,饭馆里的刀勺声,烧饼铺里用擀面杖敲打出的花点儿声,临街铁工厂里的机器声,草料铺里的铡草声,临街木材厂锯木、刨板、钉凿声,马掌铺铁匠炉小锤大锤相交的敲打声……这些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粗有细,有的悦耳有的刺耳,反正是汇集成了庞杂丰富的市声交响曲。这种市声交响曲展示了街市的生机、商机、繁华、热闹。
    在古老的阜外大街上,上述这些市声以前都曾经有过。然而,在现代化设施不断完备和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近几十年,庞杂的市声变得单调了。除了汽车疾驶声、鸣笛声和偶尔的救护车、消防车刺耳的呼啸声外,其他的都留在记忆中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