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学家安靖如: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崛起”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16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编者按】安靖如(Stephen C. Angle)是美国卫斯理安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哲学系教授、著名汉学家。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和当代新儒学研究,著有《当代儒家政治哲学——进步儒学发凡》《圣境:宋明理学的现代意义》等专著和论文。他提出的“进步儒学”的思想在国际汉学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2010年《人民日报》刊发的他的这篇文章,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文化的崛起之于西方世界的意义等问题作了阐发。如今此文依然值得一读。 25年前,作为学生的我到中国旅行。有人问我为什么学习中文,我说我想学中国哲学。他说:“你是指马列主义吗?”当我解释我是对儒学感兴趣时,他非常吃惊。回到美国后,很多大学教授也很吃惊。有位老师甚至对我说,如果我坚持学习这套“老古董”,可能根本就找不到相应的哲学教育职位。 时代不同了。我很高兴地说,那些曾经悲观的老师们讲错了,现在美国大学里教授儒学、道教和佛学的已逐渐多起来。许多美国学生对学习中国文化也非常感兴趣。虽然有一部分人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在中国做生意赚钱。但更多的人是被儒学作为一种思想理念的启发性源泉所吸引。 在我和我的学生看来,儒学的意义不仅在于理解“他者”,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而且能够帮助理解我们自己。儒学不是一个仅仅与中国相关的、封闭的文化体系。相反,它是一个开放的、全球性的哲学,与中国相关,也与美国相关。儒学教育对于理解我们的世界和经验至关重要。 根据近年来对中国的观察访问,我觉得,中国人对于儒学有不同的态度。这当然是不可避免的。其中一个原因很简单,中国是多样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儒学本身。不管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社会,儒学在人们的生活中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它以不同的形式,影响、指导着儿童教育、政府决策、宗教仪式和个人的心理需求。20世纪早期,中国的知识分子普遍谴责儒学是僵硬的封建礼教,很难灵活应对当时中国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在今日中国,提到儒学,或褒或贬,反应不一,但更多的还是兴奋。 有记者问我:“你是否认为美国人应该担心中国文化的崛起”。在我看来,关键是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崛起”。一方面,它可能意味着,中国人和外国人更加意识到中国传统的哲学、宗教、文化、艺术是多么伟大。在这种“重新发现”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们也受益匪浅。如果更多的人(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能认真地将儒学作为其生活准则和理解宇宙的路径,那一定是件大好事。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崛起,意味着我们理解这个变化的世界的方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对“中国文化的崛起”有另外的解读。他们没有把中国文化视作开放的、变动的、丰富多彩的体系,能在很多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而是把中国文化作为“一种文明”和单一的整体,并将其等同于中国。在这种观点看来,中国要在世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唯一的方法就是中国文化(儒学)变得更有影响力,中国人必须变成彻底的儒家,外国人也都将皈依儒学。必须承认,这种观点符合一部分美国人观察世界时的想法,如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的冲突”。按这种观点,文化是单一的,是存在竞争的,如果一个文化能够“崛起”,这个国家就能在竞争中取胜。如果以这种方式来理解“中国文化的崛起”,那我想美国人应该为此担忧。 多种“世界文明”的表述方式,很容易让人理解成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明显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他们不会也不可能与其他文化相重叠。在一些有关儒学和基督教的异同点的讨论中,很可能就忘记了各种文化传统的成长变化过程,包括在某些特定时刻,它们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如果这样,就会很难看到儒学思想在美国以及基督教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空间。进一步讲,也就很难理解儒学基督教徒和基督教儒学家。 总之,我认为儒学能给我们这个多样的世界文明以很多有益的启示。中国文化的崛起对这个世界非常重要,也应该非常重要。只要我们都以开放的态度来对待世界文明中的各种文化传统,那未来一定是光明的。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安靖如(Stephen C. Angle),美国卫斯理安大学哲学系教授。编辑在转载的同时加了编者按,标题和文章内容稍有改动。如需转载请在注明原始出处的同时,注明转发自国际儒学网。】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张岂之:儒学系认识民族特性的重要途径
- 下一篇:韦政通:原始的儒家修养是人格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