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王阳明及其弟子在湖南的活动情况略考


    一
    王阳明两次路过湖南的情况。
    第一次是赴贵州龙场驿,时间为正德三年(1508)早春。
    据王氏年谱记载,他在正德元年二月“上封事下诏狱,谪龙场驿驿丞·”正德二年夏,“赴谪至钱塘。”其间,因避刘瑾谋害,乃托为投江,潜入福建武夷山中。至同年十二月重返杭州,并启程赴贵州。道经江西广信(今上绕)、分宜、宜春、萍乡进入湖南的醴陵。
    据长沙县志称,王阳明到达长沙之后,住在寿星观。这一说法是有根据的。王氏在《长沙答周生》的诗中说:“旅倦憩江观”。寿星观初建于长沙驿步门内,洪武初移建通货门,1411年被焚,1458年重修。此诗说的“周生”为谁,巳无法考证。他大概是王阳明在长沙见到的唯一学生,对王氏执礼甚恭,所以尽管王氏“病齿废谈诵”,但还是滔滔不绝地和他谈古论今,“近希小范踪,远为贾生恸”;并勉励他“养心在寡欲,操存舍即纵”。王阳明在长沙住了两天之后,因风雨交侵,再加上牙痛,无法登程。这期间长沙府的赵太守、王推官,以及王氏两个姓徐和姓陈的友人,均通过周生传话,建议王阳明一定要去岳麓山游游。所以到了第三天,当“晓来阴翳稍披拂”时,王氏“便携周生涉江去”,并嘱咐不要惊动赵太守等人。王阳明在游山时,因雨过天晴而感到心襟特别开阔。又觉得能目睹当年朱熹和张在岳麓书院讲学的遗迹而十分高兴。他在诗中写道:“林间憩白石,好风亦时来。春阳熙百物,欣然得予怀。缅怀两夫子,此地得徘徊。”
    据诗中所记,当时岳麓书院房屋已破败不堪,不蔽风雨。赵太守知道王阳阳要来游览,“方遣圬人补残敝”。康熙《岳麓志》卷三云:王阳明“谪贵阳,道经长沙,泛湘,吊屈贾,寓岳麓,为朋徒斤斤讲良知之学。”从王氏本人诗中所记情况来看,“寓岳麓”既不可能,而“良知之学”是龙场悟道之后的事,所以笔者认为王氏讲学岳麓书院是不可能的。而且王氏的《游岳麓书事》接着写道,尽管他不想惊动赵太守、王推官等人,但他们还是知道了,于是携带酒肴前来岳麓陪王阳明等人饮宴。直到“严城灯火人巳稀,小巷曲折忘归路。”这说明,当天王阳明也没有时间讲学。
    王阳明是从长沙乘船沿湘江北下的,经洞庭湖,溯沅江西上,经沅陵、辰溪等地。然后由沅江支流水进入贵州。王氏诗中有《罗旧驿》、《沅水驿》,罗旧驿即今芷江县的罗旧:《沅水驿》中提到的沅州就是现在的芷江。还有《兴隆卫书壁》,兴隆卫即今芷江的新店坪。过了兴隆卫,不远就到贵州玉屏了,所以王氏在上述诗中写道:“山城高下见楼台,野戌参差暮角催;贵竹路从峰顶人,夜郎人自日边来。”此为王氏第一次过湘。
    第二次是从贵州赴江西任庐陵县知县,时间为正德五年(1510)年末和六年岁初。
    据《王阳明全集》第十三卷《居夷诗》所记,他离开贵州的时间实际上是正德四年年底。因为这年除夕他是在舟中渡过的。《舟中除夕二首》有云:“遍舟除夕尚穷途,荆楚还怜俗未殊:处处送神悬楮马,家家迎岁换桃符。”这说明王阳明正德六年的春节是在湖南度过的。他坐的船顺沅水东下,经溆浦大江口、辰溪,直达沅陵。沅陵是当时辰州府府治所在地。王氏“喜郡人朴茂,留虎溪讲学,久之乃去。”(《沅陵县志》卷十三《学校》)虎溪山在沅陵城之西郊,山麓有龙兴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当时,此地尚无书院,王阳明就在寺中讲学。《年谱》嘉靖二十三年条记:“师昔还自龙场与门人冀元亨、蒋信、唐愈贤等讲学于龙兴寺。”(《全书》三十五卷)关于这一点,王氏在《致辰中诸生》的信中也说到过:“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人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拏,未知为已,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功夫耳。”(《全书》卷四)这里不仅点出了讲学地点,而且记述了讲学的内容。王氏在正德九年(1514)《与沅陵郭掌教》诗中又云:“记得春眠寺阁云,松林水鹤日为群。诸生问业冲星人,稚子拈香静夜焚。”形象地描述了他在沅陵的居住环境是寺院。他在此寺还留下题壁诗一首,题为《辰州虎溪龙兴寺闻杨名父将到留韵壁间》。离开沅陵之后,王阳明来到武陵(今常德),住在潮音阁。据同治武陵县志卷十二记载:潮音阁,一名二圣寺。位于“县西城外石框上。唐沈如常建,宋乾道间修,明永乐间重修。正德时王守仁谪龙场寓比。”大概由于春雨连绵,河水陟涨,至使潮音阁的“前水涨无地”,”新春尚沮东归楫“,所以王阳明在此滞留了数日,并写了《武陵潮音阁怀元明(湛若水)》、《阁中坐雨》、《霁夜》、《僧斋》等诗。他还游览了德山寺等常德名胜古迹。离开常德之后,王阳明座船经洞庭,再溯湘江南上。从渌口溯渌水东行,经陵进入萍乡。王氏《泗州寺》诗云:“禄水西头泗洲寺,经过转眼又三年。”就证明了这一点。此为王阳明第二次过湘。
    王阳明第一次过湘与第二次的心情是大不一样的。例如第一次过长沙游岳麓山时,他写道;“怀我二三友,伐木增离忧;何当此来聚,道谊日相求。”“伐木”一语出自 《诗经·伐木》。诗序云:“伐木,燕朋友故旧也。”后人用以比喻友谊深挚。王氏所谓“伐木增离忧”,是说他虽和好友一道游山玩水,但心中反感忧戚:只是为了道义的需要,他才强打精神与友朋相聚。当时他还写过一篇《吊屈原赋》,赋的题注中说:“正德丙寅,某以罪谪贵阳,取道沅湘,感屈原之事,为文而吊之。”屈原忠而被谤,王氏因谏君而被谪,正是这种类似的遭遇,使王阳明感慨万千,悲愤不巳。但在第二次过湘时,因三年谪迁期满,升任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令,所以便归心似箭。他在 《过江门崖》诗中写道:“三年谪官沮蛮氛,天放扁舟下楚云。归信应先春雁到,闲心期与白鸥群。”尽管如此,但由于当时交通条件所限,他在正德五年三月才至庐陵(据《年谱》)。就是说,在路上走了约三个月。
    二
    王阳明在湖南呆的时间虽不长,但他有几个著名弟子都是湖南人。《明儒学案·楚中王门》云:“楚学之盛,惟耿天台一派,自泰州流入。当阳明在时,其信从者尚少。道林、阁斋、刘观时出自武陵,故武陵之及门,独冠全楚。观徐曰仁同游德山诗,王文鸣应奎、胡珊鸣玉、刘德重、杨介诚、何凤韶汝谐、唐演汝渊、龙起霄止之,尚可考也。”道林即蒋信,an斋即冀元亨。这说明在王氏的湘籍及门弟子中,最著者为蒋信、翼元享、刘观时。
    蒋信(143-1559),字卿实,号道林,常德人。《明儒学案·楚中王门》说:“阳明在龙场,见先生(指蒋信——引者)之诗而称之,先生与阁斋师事焉。”李元度在《南岳志》中则说:“阳明谪龙场,过武陵,见先生之诗而称之,先生与冀师事焉。”这—说法是可信的。而王氏年谱嘉靖二十三年条曾记:“师昔还自龙场,与门人冀元亨、蒋信、唐愈贤等讲学于龙兴寺。”这说明,蒋信和冀元亨可能在王阳明谪放龙场驿的整个过程中,即从第一次路过常德开始,至第二次再经过常德,始终都陪侍在一起。但后来,当蒋信“已应贡人京师”之后,则主要是师事湛若水了。“及甘泉在南雍,及其门者甚众,则令先生分教之。先生弃官归,甘泉游南岳,先生从之弥月。”这是嘉靖二十三年(1544)的事。“后四年入广东、省甘泉。又八年甘泉再游南岳,先生又从之。是故先生之学,得于甘泉者为多也。”(《明儒学案·楚中王门》)
    翼元亨(?-1521),字惟冀,号an斋,常德人。他和蒋信一样,在王阳明流放龙场时,始终是部侍在一起的。不仅如此。当王阳明从常德赴庐陵任知县时,他还“从之之庐陵,逾年而归。”他于正德十一年(1516)中湖广乡试举人。同年,王阳明升都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汀赣漳等处。十二年王氏赴江西任。直至十六年,均在江西。在此期间,王氏在镇压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之余,还不忘讲学授徒,为此,在赣州创办了濂溪书院,并让冀元亨主教,同时兼任其子正宪的塾师。
    这时,宁王朱宸濠为了谋反,企图揽结名士以助已,对凡在江西当官者,包括王阳明均厚致馈赠。王阳明觉得冀元亨“忠信可托”。便叫他去南昌宁王府致谢,以便探听其虚实。正如王氏自己所说:“冀得因事纳规,开陈大义,沮其邪谋。如其不可劝喻,亦因得以审察动静,知其叛逆迟速之机,庶可密为御备。”(《全书》卷十七)翼氏到宸濠处之后,按王阳明指示,装作一本正经地与谈论学问,颇不以为然,”大笑曰:“‘人痴乃至此邪!’立与绝。”当冀元亨返回赣州,向王阳明汇报这些情况后,王氏对他说;“祸在兹矣!”于是叫冀元亨赶快间道返回湖南(参见《王文成公年谱》正德十五年条)。事情果如王阳明所料,后来便“阴使恶党,四出访缉,欲加陷害”于冀元亨。当宁王叛乱被平定以后,朱在狱中又反诬谓冀元亨与之“同谋”。这时,太监张忠及安边伯许泰等人为了陷害王阳明,便将冀元亨逮捕,榜笞、炮烙无所不施,逼他承认与朱通谋,但元亨始终不承认。张、许无计,便将元亨械送北京,同时指使湖南方面逮捕其家属。这时,王阳明不避嫌疑,极力予以营救。他在 《咨六部伸理冀元亨》的咨文中,除了详细介绍了上述与朱交往过程之外,还着重指出:“本生(指冀元亨引者)笃事师之义,怀报国之忠,蹈不测之虎口,将以转化凶恶,潜消奸宄,论心原迹,尤当显蒙赏录。乃今身陷俘囚,妻子奴虏,家业荡尽,宗族遭殃。信奸人之口,为叛贼泄愤报仇,此本职之所为痛心刻骨,日夜冤愤而不能自己者也。”(《全书》卷十七)由于王阳明及朝臣们的援救,在明世宗登基之后,冀元亨的冤狱得以平反。但由于冀元亨在狱中备受折磨,身染疟痢,所以出狱五日即逝世了。为此,王阳明又写了一道《仰湖广布按二司优恤冀元亨家属》的牌文。文中除说明冀元亨衣棺“本院亦巳具舟差人扶柩归葬”及将“本生节义另行具本奏请褒录”之外,还特别要求湖广方面通知常德府“速将举人冀元亨家属通行释放,财产等项亦就查明给还收管,仍将本生妻子特加优恤。使奸人知事久论定之公,而善类无作德降殃之惑,其于民风士习不为无补矣。”( 《全书》)卷十七)从王阳明对待翼元亨一案的全过程的态度,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他对待弟子的深情厚意,而且还可以看到王氏勇于任事和负责、不避权势的可贵品格。
    刘观时,字易仲,沅陵人,郡庠生,学者称沙溪先生。“为人刚方正直,一切声华势利淡如也。”(《沅陵县志》)卷三十)当王阳明在虎溪龙兴寺讲学时,他是从学者之一。“闻致良知之学,得其奥妙,阳明作《见斋说》以遗之。”(同上)《见斋说》收入《王文成公全书》卷七《文录》,题下标记写作时间为乙亥,即正德十年(1515)。王阳明于正德八年(1513)冬十月至九年四月,在滁州督马政,刘观时此时曾专程从湖南来滁州问学。王氏在《别易仲》的题解中云:“辰州刘易仲从予滁阳。一日问‘道可言乎?予曰:“哑子chi苦瓜,与你说不得,尔要知我苦,还须你自chi。’易仲省然有悟,久之,辞归。别以诗。”据王阳明年谱正德九年条记载,当年五月王氏至南京时,刘观时还和唐愈贤等人随侍在侧。《见斋说》的宗旨与王阳明《别易仲》诗的题解中所说故事相同。“见斋”是刘观时书斋之名。刘氏以为自己的名字为“观时”,“观必有所见”,因而问王阳明“道有可见乎?”王氏便讲了一番“有有而未尝有”、“无无而未尝无”的道理:“道不可言也,强为之言而益晦;道无可见也,妄为之见而益远。夫有而未尝有,是真有也;无而未尝无,是真无也;见而未尝见,是真见也。”从而告诚刘观时,要“戒慎乎其所不睹也已,斯真睹也已,斯求见之道也已。”(《全书》)卷七)就是说,求道不能单凭感官目睹,关键还是要用心去领会和体验。
    王阳明的湘籍及门弟子,除上述三人之外,可考者还有以下数人:
    王嘉秀,字实夫,沅陵人。也是王氏在虎溪讲学的弟子。“其后,随之上下。”(《沅陵县志》)卷三十)例如当王氏在滁州时,王嘉秀就曾往师从之。在嘉秀离开滁州时,王阳明曾作诗相别:《门人王嘉秀实夫、萧琦子玉告归,书此见别意,兼寄声辰州诸贤》,诗云:“王生兼养生,萧生颇慕禅;迢迢数千里,拜我滁山前。吾道既匪佛,吾学变匪仙;坦然由简易,日用匪深玄。始闻半疑信,既乃心豁然。譬彼土中境,暗暗光内全;外但去昏翳,精明烛媸妍。世学如翦彩,粧缀事蔓延;宛宛具枝叶,生理终无缘。所以君子学,布种培根原;荫芽渐舒发,畅茂皆由天。”这里,王阳明一方面说明自己对学生能兼收并蓄,另一方面则标榜自己学说如“光内全”之出土铜镜,不象“世学”那样无“根原”。诗末云:“湘中多英彦,往往多及门。”表明王氏对湖南籍的及门弟子多颇为满意。王氏诗中还有《用实夫韵》、《题王实夫画》,也与王嘉秀有关。王嘉秀画的是虎溪之景,引起了王阳明对当年在沅陵活动的无限回忆。诗中写道:“随处山泉着草庐,只须松竹掩柴扉;天涯游子何曾出,画里孤帆未是归。小酉诸峰开夕照,虎溪春寺人烟霏;他年还向辰阳望,却忆题诗在翠微。”王嘉秀在滁州期间,曾向王阳明呈作业请益,王氏作《书王嘉秀请益卷》,收入《全书》卷八。此卷劝王嘉秀要注重“恕”:“恕之一言,最学者所紧,其在吾子则犹以对病之良药,宜时时勤服之也。……此远怨之道也。”大概王嘉秀对王阳明讲的“远怨之道”颇有心得,所以当他说“学者不必先排仙佛,且当笃志为圣人之学。圣人之学明,则仙佛自泯”时,便得到了王阳明的肯定(见《传习录》上,《全书》卷一)。
    唐愈贤,字子充,号万阳。沅陵人。 《沅陵县志》说他中正德乙卯(正德年间无“乙卯”,只有乙亥,即1515年)解元,嘉靖丙戌(1526年)进士。幼聪慧,长有大志。他亦曾在虎溪龙兴寺听王阳明讲学,后来又追随王氏至滁州、南京等地,“充然有得”。王阳明年谱正德九年条记载,当王氏在南京时,其弟子中就有唐愈贤的名字。他在桃溪山中修业很久。后出任海宁知县,颇有政绩,士民德之,为祠以祀之。才广东道御史,刻奸党,抗言时政,因不合于当道,乞养归。其《吊岳武穆诗》有“奸谀何代无秦相”之句,寄慨颇深。家居时喜与门人论学,归卒时,召亲友环坐中堂,对食尽欢,自歌而逝。
    吴鹤(1476—1558),吉首人,苗族。曾在虎溪与刘观时等听王阳明讲学,后又从之至庐陵,不乐仕进,终身以授徒为业,有教无类,牧夫竖子皆受其益。
    以上所介绍的7人中,辰州府就占了4人,由此亦可见当年辰州王学盛况之一斑,也使后世沅陵士人引以为荣。例如张珣在《虎溪乐府》云:“先生(指王阳明——引者)不幸龙场谪,天使吾乡延道脉。婆心一片挽沦胥,性善良知旨未殊。明道无惭师孔孟,立言偶尔异程朱。倾心撰杖称高足,臣里沙溪(刘观时)与实夫(王嘉秀)。日近音容承意旨,武陵蒋(信)冀(元亨)同操履。《见斋说》,戒慎耳;《请益卷》,恕而已;原属圣贤真实理,两贤附骥而传矣。独有觥觥唐御史(愈贤),亦是先生门下士。褚氏能传岳庙诗,南邨未附真儒纪。万阳山下义田留,典型不坠麻衣市。旧是先生过化乡,当年讲学盛南邦。求仁见许道林蒋,异代谁知汝章。”(民国〈〈沅陵县志》卷二十九)诗中最后一句中提到的汝章即世维,字汝章,一作汝张,也是沅陵人。少从蒋信游,学务实践。蒋信称其“澄心”之说即孔门默识之学,求仁之要即孔子尽心知性知天之旨。隆庆丁卯(1567年)岁贡不仕,徒居沪溪山中,构庐读书,以道自乐。终其身未尝入城市,至谈当时之务则又原原本本足为世用。当道者每造庐宾礼之(参见《沅陵县志·人物》)。
    王阳明湖南之行,除了在沅陵培养了一个弟子群之外,在常德也培养了一个弟于群。其中的著者蒋信、冀元亨前面已经介绍过。这里还要介绍的是本节开头所引《明儒学案·楚中王门》的前言讲徐爱游德山诗中所提到7位同游者,即王文鸣、胡珊、刘、杨礿、何凤韶、唐演、龙起霄。由于资料有阙,我们无法详细了解这些人的生平事迹,但根据《嘉靖常德府志》的一些记载,大体可以断定,他们均是常德人。此志卷十六为《人品志》,其中记载杨为武陵(今常德)人,中嘉靖元年(1522)举人。王阳明年谱正德九年条记,当年五月王氏在南京时,其随从弟子群中就有杨之名。《常德府志·人品志》还记载,胡珊是嘉靖年间的岁贡,曾任东平州学正。何凤韶亦为嘉靖年间岁贡,性醇学优,早卒。他们二人均为武陵人。又据同治《武陵县志·人物志》记载,还有一个龙翔霄,字泰渠。常德人。他初名飞霄,王阳明过武陵时为易此名。举正德己卯(1519)乡试,知中县,有政声,累南京户部郎中。其学源出王阳明,但不尽主其说。
    除了上述两地有一个王阳明的弟子群之外,湖南其他地方王氏及门弟子有史可考者,只有王朝仰,字孑高,桂阳人。《湖南通志》卷一百七十四《人物》说他少习举子业,颖异过人。初从王阳明弟子邹守益游。后好方外家言。一日,闻王阳明“心斋”之学,往从之,数日大悟,遂究心《易》旨,毅然以圣贤为必可至。年三十卒。卒之日犹作《正寝歌》以贻同志。
    三
    除了王阳明亲自在湖南讲学并培养了一批湘籍及门弟子之外,还有一批外省籍的王门弟子曾在湖南讲学,并培养了一批王学弟子。
    季本(1485-1563),字明德,号彭山。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在任南京礼部郎中时,因事被谪判辰州。嘉靖十八年(1538)升长沙知府,又因“锄击豪强过当,乃罢归。”(《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三》)《岳麓志》说他早闻王阳明致良知之旨,著书数百万言。在任长沙知府其间,重修岳麓曲水亭,增置书院田百四十亩,廪饩诸生。敦延郡人熊字主教事,“道风宦泽并脍炙人口。”
    徐珊,字汝,浙江余姚人。少受学于王阳明。嘉靖二年(1523)以举人赴南宫,试策问心学,实阴诋阳明也,珊不对而出。嘉靖二十年(1541)官辰州府同知。他到辰州之后,便到虎溪寻访王阳明当年讲学的遗迹,于是在龙兴寺附近修建虎溪书院,构筑了修道堂。第二年,王阳明另一弟子梁廉来辰州府任通判。廉字定斋,江西庐陵(今吉安)人。他在主讲会稽时,经常与徐珊侍王阳明于鉴湖。珊后来又拜梁廉为师。梁廉到辰州之后,在虎溪书院修道堂之侧修见江轩。广招当地士人,相与讲论,“由是阳明之学大昌于辰州。”(《沅陵县志》卷二十九(名宦》、卷十三《学校》)民国年间修的《沅陵县志》卷二十五说:“守仁之学以致良知为主,悟道自龙场,而讲学则始于虎溪,辰士首祟其数,驯至风靡天下,人人知宗王学。”这其中是有徐珊、梁廉之功的。虎溪书院在崇祯初年曾改名阳明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又改名为虎溪书院。
    徐爱(1488-1518),字曰仁,号横山,余姚人。为王阳明妹夫。他尝游南岳和常德德山。王阳明在《祭徐曰仁文》中讲过一个故事,当年徐爱游南岳归来之后曾对王阳明说,他自己的寿命不会长。王氏问其原因,徐爱说他在游南岳时,晚上做梦,梦见一老僧抚摩其背,并对他说:你的德行可比颜渊。过一会又说:你的寿命也与颜渊相同。后来徐爱真的与颜渊一样,31岁而死。
    邹守益(1491-1562),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人。正德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祭酒。先宗程朱,后师事王阳明。《南岳志》说他在嘉靖中讲学衡阳石鼓书院,“尝登岳,方广寺,有诗,道建东廓书院于南台左。”著教言25篇。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官至翰林院修撰。私淑王阳明。他与衡阳祝泳交友,尝同游南岳,作《〈方广唱和集〉序》并书二贤祠壁;为衡山令章宣重修之《南岳志》作序。又与高台夺僧楚石为方外交,植松寺后,人呼念庵松。他还作了《祭岳文》。
    以上六人均可算作王阳明的及门弟子。此外,还有一批再传、三传外省籍弟子在湘活动过。主要有:
    张元忭(1538-1588),字子荩,号阳和,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王畿弟子。他在万历十年(1582)以使事至长沙并讲学岳麓书院。
    邹元标,字尔瞻,别号南泉,江西吉水人。他师欧阳德、罗洪先,得王阳明之传。《岳麓志》说他因在朝廷触忤权倖去职,过长沙寓岳讲学,诸名士从之游。
    邹善,号颖泉,为邹守益之子。邹德溥,字汝光,号泗山,为邹守益之孙。”俱以文章儒术著隆、万间,先后游方广,有诗、纪。三世于岳唱叹相踊,明兴一氏而已。”(王夫之:《莲峰志》〕
    王阳明的湘籍再传、三传乃至私淑弟子颇多。现将《湖南通志》所载明代湘籍人物中的王门弟子简介如下:
    洪云蒸(?-1634),字化卿,号紫云,攸县人。少好王阳明之学,建金仙书院于里中,集同志讲论。后在镇压农民起义时被杀。
    郭譓,字本明,益阳人。为郭都贤之父。他从邹守益游最久。曾任常德训导。
    陶金,字仲良,湘乡人。以诸生肄业南雍,讲王阳明之学。曾任济源、兴宁等县知县,所至公廉。
    贺风梧,字松涧,益阳人。早年从蒋信游,闻求仁之学,后入太学,上《崇正还朴疏》,授陕西判官,谢归。构城南山房讲学,立还朴会以风乡里。
    吴道行(1560-1644),字见可,善化(今长沙)诸生。张元汴主讲岳麓,从之游,得闻良知孝弟之旨。尤究心经济,凡兵储马政、兴革利病,当道多采纳之。曾任岳麓书院山长。
    艾而康,字太冲,平江人。他在游京师时,从邹守益游,得参性命之旨,学者宗之。
    向 淇,字子瞻,沅陵人。少从蒋信游。曾官南京户部主事,聚同志讲学甘泉书院,以体认为宗。
    毕士和,字介卿,安乡人。宗王阳明之学。曾知朝邑县,有异政。
    刘尧诲(1522-1585),字君纳,临武人。少喜泰州王艮之学。官至南京都御史、户部尚书。为官清廉,注意兴学育才。
    曾朝节,字直卿,号植斋。临武人。为罗汝芳弟子。他曾与州太守蔡汝楠以及刘尧诲等人一道讲良知之学。蔡汝楠虽为湛若水的弟子,但交游的均为王阳明门人。
    陈谟卿,字皋明,临武人。读书以性理为本。慕王阳明、陈献章之学,动必矜式,邑人士多出其门。
    周良相,字季翰,号合川,道州(今道县)人。尝从泰州王艮游。仕不废学,既归,学愈笃。
    王之臣,零陵人。他在任吉安州训导时,与邹德溥、邹元标讲学,以致良知为宗,穷彻性命之旨。
    徐时述,字居明,永明(今江永)人。他与曾朝节、周良相等为友,以心得相证。
    彭良臣、字时卿,衡阳人。好象山、姚江之学,传《大学》古本及《太极说》。曾任归善知县,能约己节用,与民休息。
    王万善,字楚阳,衡阳人,他曾和曾朝节追随王艮弟子程天津问学。又从衡州太守蔡汝楠讲良知之学。
    伍定相,字学甫,衡阳人。《湖南通志》云:“时衡州守蔡汝楠讲良知之学。增城湛若水数至石鼓讲论。桂阳曾朝节,刘尧诲及县人王万善等应之,定相尤有时名。博综天文地纪兵法水利,慨然有当世之志。”伍定相为王夫之父亲王朝聘的老师。
    王朝聘(1568-1647),字修侯,衡阳人。他尝从师邹德溥(泗山)。王夫之在《显考武夷府君行状》中说:“先君子早问道于邹泗山先生,承东廓(邹守益)之传,以真知实践为学。”可见,王阳明的学说,也是王夫之思想体系的渊源之一。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王阳明的湘籍及门弟子多为沅陵、常德士人,这与王氏当年路过这一带有关;而王氏的再传、三传湘籍弟子则多为湘中、湘南士人,又与王氏之非湘籍及湘籍及门弟子大多在这些地方活动是分不开的。
                                                                                                     责任编辑:卞文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