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四川思想家》前言


    由于对近现代人物的评价难定,故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界,集中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人物和已去世的人物。经两年多的时间,全书完成,于 1988年出版。四川古代有名、留有著作和可查到史料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基本上已收入此书。只可惜在定稿时出版社的编辑将有功于四川人民和有重要历史影响的诸葛亮和司马相如二人以不出生在四川和不是文学家为由取消了。因无力再版,只好将前言重印,以慰读者。
    四川是伟大祖国的腹地,有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文化。据已经出土的地下文物可知,早在距今约十余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四川已有"资阳人"这样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记载商代重大政治事件和思想文化的甲骨文中,便有"巴方"、"蜀"、"蜀御"、"正(征)蜀"和"蜀射二百"等词,表明在殷商时期(前十七世纪至前十一世纪),四川境内的"巴国"、"蜀国",早就与黄河流域的一些"国家"有了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据《尚书·牧誓》篇记载:周武王伐纣,与各方诸侯会师于孟津时,即有"蜀国"的诸侯参加。《华阳国志·巴志》中也写道:"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可见,在商代末期和西周初期,巴、蜀两国已同西周王朝在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方面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活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形成了四川悠久的文化和历史。
    自公元前2世纪初期秦并巴蜀以后,四川在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出现过许多优秀人物。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学、哲学等领域和实际工作中,曾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立德、立功、立言,为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思想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晋代的左思在《蜀都赋》中写道:"江汉炳灵,世载其英,蔚若相如,爵若君平,王褒华华而秀发,扬雄含章而挺生。"这是左思对汉代四川的司马相如、严君平、扬雄等人的赞扬。有史为证:自汉、唐、宋、元、明、清,到五四运动时期,四川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时代佼佼者。他们在融合黄河流域的齐鲁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楚文化中,使富于伦理道义论辩的孔孟思想和浑然朴实、富于哲理的老庄思想,以及充满忧国忧民思想的屈原辞赋等融为一体,创造出了四川思想文化的独特风貌。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子虚赋》的体裁、风格,显然源于屈原的《离骚》,但文中又提出"夫以诸侯之细,而乐万乘之侈,仆恐百姓被其尤也"的忠谏,使"天子"受到感动,只好解酒罢猎,怕后人"叶靡丽遂往而不返"。这便是齐鲁文化中孔孟的忠君、爱民思想的反映。著有《老子指归》的严君平,是以道家思想为主的哲学家,但其思想中又有不少齐鲁文化的影响。可以说,以融合齐鲁文化和楚文化为特点的四川思想文化,不仅两汉如此,而且延续到了隋、唐、宋、明。李白、苏轼、杨慎,都是具有类似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既严守孔孟一贯倡导的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又向往豪放不羁、鄙视人生得失,像大鹏在天空飞翔那样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些矛盾常常反映在他们的著作中。当然在四川思想家中所形成的这两种文化交融的独特风格,又必然受当时中国的主要思想文化潮流的影响,如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南北朝和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等的影响,只能在这个主流中呈现出一定的异彩。
    到了近代,由于西学东来,引起了整个中国思想界激烈的变化。四川的学者,在这个变化中,除少数人还专攻经学,墨守宋明理学以外,许多人纷纷东渡日本或远赴西欧求学,从不同程度上接受了西方的科学和文化思想。他们希望用这些思想来挽救当时的中国,振兴自己的家乡。在怎样对待中西文化的问题上,他们中有的人主张全面抛弃中国的固有文化,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但多数人则是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于是便形成了中西文化相融合这一特点。在这些人的思想中,既有老庄哲学,又有穆勒、培根的思想;既有王阳明、庄子和孔孟的思想,又有达尔文、卢梭等人的主张。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才逐渐改变了上述状况,出现了一批信仰共产主义的杰出人物。
    探索和总结从先秦到五四时期四川思想家的理论贡献和思想方法、思维规律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有利的。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书中存在不妥和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曾得到张岱年、任继愈、石峻、张立文、葛荣晋等专家和教授的鼓励与支持。杨超同志在百忙中为本书题名。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同志在资料提供上给予我们许多方便,特在此一并致谢。
                                                                                                                                      责任编辑:高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