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与管理 > 儒家治要 >

论语中的管理学


    作者:夏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众所周知的《论语》开篇文字,文字之浅显在《论语》中也不多见,尤其前两句广为传诵。然而,这段语意浅近的文字却道出了一个经理人面对不同境遇所应该持有的心态。
    从字面上看,孔子首先说:“学到了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又时常得到实践,不是很愉快吗?”诚然,一个经理人,满腹才能而且能够得到企业任用,得到施展发挥的机会,自然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这是一种际遇;接着,孔子又说出另一种情况,就是即便没有被任用,而能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来和我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因为,至少这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自身的潜在价值;第三种情况就是“人不知”,即“我的才能不被别人认可或了解”,那么,孔子说也要做到“不怨恨”,要继续保持自信。
    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一个经理人在不同境遇下应该保持的良好心态,我们还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经理人,必须始终把“学习”作为一个首要的目标。在不被人们了解的时候,不怨天尤人,而仍要学习;在被任用之前,要多接触社会,多接触同行、专家,把学习和交流作为乐趣;“学而时习之”当然是策划人的理想追求了,同时也说明了“学”的重要性:被任用的前提是“学”,“学”的目的是被任用。——在普遍追求实际利益的今天,能够像这样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并时刻学习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曾经有许多年轻学生问我怎么提高管理技能和经营知识,我一般都要建议他先放下好高务远的想法,去企业打工,在接触企业实际的情况下,有所感悟。这其实也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实践不是学习的唯一渠道,但如果缺乏实践的学习,将没有任何意义;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才可能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先学什么、怎么去学——这就是我常说的“以用促学、学以致用”。
    当然,孔子讲这句话的时候大概是在他40岁之后,那时候他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学说缺乏实际的政治环境,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的好机会,“人不知,而不愠”也有自我开脱的意思,这可不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愿意看到的情况啊!
    《论语》开篇,没有讲述什么人生大道理,而是开门见山讲做人的心态,不知是《论语》编纂者的良苦用心,还是仅仅是巧合。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30多岁。据说和孔子长得很相似,所以在孔子去世后,有弟子提出让有子做“掌门”。其实,与其说两个人模样相似,倒不如说有子的思想更接近孔子,尤其在对待“孝弟”的态度上。这段话里,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司,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进一步说,不冒犯上司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推论“孝弟”是为人之本。
    中国古代社会讲究孝道对社会稳定肯定有好处,因为本来就是“家天下”嘛,统治阶层肯定喜欢这样的主张。从政治角度看,这自然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但从人文角度来说,孝顺自然是美德——把孝顺作为一种文化而在整个社会推广并得到认同,大概也只有中国做得最到位。
    我们不去评判政治家的想法,单从有子这一思想里,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管理的一些方法和启示。
    首先,企业管理的触角要伸向企业基层,从每个职员、每个部门抓起,所谓“管理无小事”,不要怕事情烦琐,也不要迷信一招一势能够奏效。有子的看法是,社会基本组成单位是家庭,如果家庭稳定,社会基础就稳定;社会基础稳定,整个社会才和谐。企业也是这样,假如企业每个部门都做得好,每个部门里的职员都做得好,那企业不是好管理了吗?
    第二,是说企业管理要抓根本问题,根本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企业管理者应该“务本”。这里所说的“本”,就是企业的基础管理。现在很多企业讲究一把手亲自抓销售,或者亲自抓技术,显示一下企业对某项具体工作的重视,或者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是完全可以的,但这些工作毕竟的副总要做的事情,一把手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岗位上来,做企业最根本、最基础的管理。
    第三,企业管理的手段中,制度固然重要,但思想培养尤其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和西方管理学略有不同。中国古代也一直有“法制”和“德制”的争论,在中国现代企业里,这两者都要兼顾。我们可以把企业的“德制”叫做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核心其实还是思想、理念,还是企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的统一。价值观形成后,才达到企业管理的理想状态。
    我很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而震撼:根本问题解决了,企业自然会走上正轨,而管理者的任务就仅仅在于“务本”,即致力于研究和解决企业的根本性问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