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漫谈 >

汉代的冠


    
    
    汉代的冠是区分等级身份的基本标志之一,汉代的冠式种类繁多,包括冕冠、长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术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等十六余种。
    冕冠只有贵族官员才能戴用,老百姓只能用布帛包头,称为巾。巾是“谨”的意思,战国时韩国人以青巾裹头,故称“苍头”;秦国人以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冠和巾本是古代男人成年的标志,到了20岁,有身份的士加冠,没有身份的庶人裹巾。上层人物的头巾是黑色的,只有被免职的官员以及地位低下的平民才戴白巾。
    当时包头巾的式样繁多,有蝴蝶形的,有两侧尖形的,也有只包发髻的。帻的形制很像帕首,最早见于战国时的秦国。当时为了不让头发下垂,就用巾帕把头发包上。汉代的帻,额前多了一个名为“颜题”的帽圈,以便与脑后三角形的耳相接。文官和武官的冠耳长度不同,文官的稍长些。“颜题”和耳连好后,再用巾盖在上面,形成了“屋”。因为高起部分很像“介”字,故称为“介帻”。如果“屋”呈平顶状,就被称为“平顶帻”。
    “介帻”的冠体被称为展筒,展筒前面装梁。梁是用来区别等级的。身份高贵的还可在帻上加冠。用冠是有相应规定的,一般来说进贤冠与长耳的介帻相配,惠文冠与短耳的平上帻相配。平上帻也有无耳的。在汉代,帻还可以作为成年的标志,成年人戴有“屋”的帻,未成年人戴无“屋”的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