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非遗文化 >

寿光剪纸:老艺术需要新传承


    
    张会彬剪纸作品《喜上眉梢》。
    剪纸又叫刻纸,起源于古人祭祖祈神活动,是中国农村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
    剪纸艺术自西汉发明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一种民俗艺术,剪纸的产生和流传与农村的节令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据《齐鲁民俗丛书》和《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史话》介绍,在寿光,一进腊月,各家各户都要贴过门钱、贴窗花,“二三、二四扫檐下,二七、二八贴花花”。靠着一把剪刀,寿光人民把自己对生活的期盼与感激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农村的老一辈中,人人都能剪上几剪子。”寿光市侯镇第二中学教师张会彬说,闲暇时,老人们根据喜好将周围的事物裁剪成形,用以装点家具或门窗,“我小时候,胡同里有老人端着簸箩剪喜鹊、剪鸳鸯,我蹲在旁边一看就是一下午。”
    “一把剪子多有用,能剪龙、能剪凤,能剪老鼠会打洞;能剪鸡、能剪鹅,能剪鲤鱼戏天河。”张会彬说,这句话像格言一样,把他的剪纸梦想支撑到现在。
    16岁开始,张会彬处处留心生活中见到的美好事物,“带支铅笔带个本,随手画下来,回到家就剪出来。”张会彬说,剪纸是个熟能生巧的手艺,剪得越多、功夫越深。
    张会彬已钻研剪纸艺术33年,技艺精湛。在侯镇民间剪纸爱好者的圈子里,张会彬是出了名的“纸上飞刀”。“老张剪纸有真功夫。一剪子下去,几分力剪成眼睛、几分力剪出鳞片,他拿捏得分毫不差。”张会彬的好友张又新评价。
    “虽说剪纸注重技巧和手法,但细致耐心才是根本。”张会彬说,“就是个铁杵磨成针的手艺,想学好剪纸,三天两日的热度绝对不行。耐得住性子、聚得起精神,才出得了好手艺。”
    钟馗纳福、魁星点斗、八仙过海、九龙图腾、鹊立枝头、鸳鸯戏水……不足20平方米的工作室内,张会彬的剪纸作品占据了近一半的空间。“热爱是坚持的唯一理由。”张会彬说。
    作为寿光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69岁的张辉光在剪纸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多年来,张辉光致力于民间传统文化的探究,其书画作品曾多次在各级大赛中获奖,并被中国文联、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收藏。2006年,张辉光的剪纸作品被中国信合收录并印制于贺岁刊、月刊及台历内容中,在寿光市内发行。
    张辉光在化龙镇丰城村中学执教多年,2006年退休后,义务担任学校的剪纸辅导老师。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给孩子们上剪纸课。
    “插花瓶要剪得‘肚子粗、脖子细’,有的同学剪出了两个‘肚子’,那就不是花瓶,而是葫芦了。”张辉光的幽默,让课堂氛围活跃了起来,“同学们带着兴趣和快乐剪纸,才能剪出好作品。如果只为应付、草草了事,学不到真本事。”下课时,全班43个同学中,有37个剪出了合格的作品。
    “我就是想让这手艺后继有人。”张辉光说,“如今生活节奏快,能静下心来关注传统艺术的家长不多,更甭说孩子们了。”从零开始,张辉光一点一滴培养着学生们的剪纸兴趣。让他欣喜的是,很多学生已经可以做得很出色。
    “剪纸技巧和手法只是基础,创意才会让作品境界升华。”张辉光说,花鸟鱼虫等剪纸作品虽然不会过时,但固定了模板,必然会缺乏生气,“想把生活的感悟和味道剪出来,必须动脑筋。”
    经过几十年的锤炼,张辉光如今的剪纸糅合了鲁西剪纸的粗犷简练、概括浑厚,以及胶东剪纸的细腻精巧、玲珑剔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其作品浓缩了汉文化的传统理念,与彩陶、岩画等艺术相互交织在一起,递延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与思想脉搏。
    “如今,民间剪纸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不再为大多数人所必需,剪纸艺术日渐衰微。”谈及剪纸艺术的现状,张辉光无奈地说,剪纸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能代代相传,是极为可惜的事。
    “看见孩子们喜欢上这手艺,我打心眼里高兴。”说罢,张辉光开始准备下一节的课堂素材,“孩子们都喜欢动画片,下一节课我准备教他们剪‘猫和老鼠’。”
    2013年7月,寿光剪纸被列为寿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