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地域文化 > 齐鲁文化 >

老照片:见证罕见齐鲁区域特色文化


    区域特色文化,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精神和人民智慧的体现形式,齐鲁地域特色文化,是齐鲁大地和社会历史的文化印痕,也是历代齐鲁儿女辛勤劳动、卓越智慧的结晶和体现。现在,一组你很少见过的山东地域特色文化的老照片为您奉上,其中山东曲阜的祭孔乐舞已有千年历史,济南大鼓早在1935年就登上过杂志。
    
    祭孔乐舞:是孔子的后代、及历代皇帝和地方官吏举行祭祀孔子仪式时的专用乐舞。每年春秋季二八月的头一个丁日和孔子诞辰纪念日,均要在孔庙举行祭祀大典,故又称“丁祭音乐”(元代称“大成登歌之乐”,明代称“大成乐”,清代又称“中和韶乐”,均为“丁祭音乐”)自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起,有专门制作的以颂扬孔子为内容的乐舞。此后,代代相袭至今已有1400多年。
    
    龙灯扛阁:“龙灯扛阁”现已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册,“龙灯扛阁”一般在春节期间表演,过去都用于祀神和求雨。抗战争时期,“龙灯扛阁”参加了欢迎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庆祝胜利的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喜庆节日里传统的文化娱乐项目。
    
    蹦鼓:蹦鼓舞又名跳鼓子,是一种山东的民间舞蹈。流行于陵县,起源于元朝。鼓的形状为:腰间粗、两端略细、木框,两头蒙皮革,革制鼓柄,近似于腰鼓,但小于腰鼓。鼓槌为鞭形,以革制鞭,鞭鞘头结一疙瘩。舞时,左手持鼓,右手握槌,边打边舞。一般表演者是少男少女,有的舞伞、有的舞扇、有的击鼓。有大鼓、小鼓、锣、钹、镲等打击乐伴奏。队形以伞为前导,以鼓舞为主体,鼓扇来往穿插,蹦跳扭打、交换易位、载歌载舞。
    
    加鼓通:《加鼓通》是山东省著名民间舞蹈,流传于店子乡宋柳沟村一带,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舞蹈为3人舞,1人唱板引,2人唱板腿。
    
    地秧歌:又称胶州秧歌、跑秧歌,当地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的传统民俗舞蹈之一,属于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多年相传改进,到1863年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形式。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图为吕剧《逼婚记》剧照。
    
    山东木板大鼓是济南市历城地区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木板大鼓行腔变化无穷,喜处高亢豪放,悲处委婉苍凉。其表演风格幽默风趣,演员要有较深的戏剧表演基础,通过形体模仿和语言化妆,达到形似、神似,引领听众进入曲中。图为1935年出版的《济南大观》所刊载的济南大鼓女艺人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