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曲阜朝圣·到金乡听戏”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1:11:04 中国山东网 张敏敏 参加讨论
“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以金乡四平调、山东落子为代表的戏曲曲艺艺术就是金乡的文化符号,如果这些文化符号都没有了,我们就会缺少对金乡的认同感。”3月1日-3日,“到金乡听戏——金乡县贯彻《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全国媒体行”在山东金乡县举行,金乡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李红霞接受中国山东网记者专访时表示,现代城市建筑越来越雷同,而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演艺文化”却是独有的、唯一的,戏曲曲艺是金乡让人难以忘怀的地域符号,为此,金乡县立足“戏窝子”资源,开辟了“一乡一艺”的非遗保护传承模式,保护好、传承好这些非遗资源,叫响“到曲阜朝圣·到金乡听戏”的文化品牌。 曲艺资源丰富、群众基础良好,造就金乡“戏窝子”美誉 金乡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李红霞告诉记者,金乡县拥有丰富的戏曲曲艺资源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戏曲曲艺人才,素有“书山曲海”的美誉,也是名副其实的“戏窝子”。 金乡县隶属于“孔孟故里”济宁市,已有2000多年的建县史,全县具有挖掘整理价值的非遗资源就有300多项,涵盖了传统戏剧、曲艺、手工技艺、民俗等7大类别。其中戏曲曲艺资源尤为丰富,保留下来了金乡四平调、山东梆子、两夹弦、豫剧、柳子戏等戏种;还有山东落子、山东渔鼓、山东琴书、简板大鼓、金乡花鼓戏、梨花大鼓、坠子、山东快书、快板等近10余种曲种,山东落子、山东琴书、山东渔鼓、金乡花鼓戏等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金乡之所以被称为‘戏窝子’,是由它特殊的地理区域环境、悠久的文化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所造就的。”李红霞说,金乡县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来自四面八方的民间戏曲曲艺人在这里集聚。这里的百姓普遍喜爱戏曲曲艺艺术,特别是一些稍上年纪的人,提起戏剧情节,都“头头是道,念念有词”,而且老百姓不仅喜欢听戏,还喜欢学戏,使得众多戏曲曲艺在这里生根发芽,一代代传承下来。 此外,金乡县还是培养输送戏曲曲艺人才的“戏窝子”,艺人辈出。李红霞介绍说,山东琴书国家级传承人李湘云的爷爷就是金乡县鸡黍镇李楼村的李凤兴,他也是光绪年间第一批下海的艺人;获得“群星奖”的山东琴书国家级传承人刘仕福、刘炳金也是从金乡县走出去的艺术家;四平调国家级传承人刘玉芝,省级传承人杜雪亭、刘玉香,山东落子省级传承人张青敏等都曾获得国家、省市级多个奖项。 庄户剧团、农家戏班,支撑非遗项目“活态化”传承 良好的群众基础使得戏曲曲艺有市场、有土壤、有人教、有人学,不断地传承下去。李红霞告诉记者,金乡县戏剧曲艺艺术一直以庄户剧团、农家戏班的形式活跃在乡村街巷,这些剧团无形中就承担着各地“一乡一艺”非遗项目的宣传、保护和传承工作,而且这一演出形式可以聚拢非遗老艺人,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培养新演员,支撑非遗项目的“活态化”传承。 据统计,截至目前,金乡县有国有剧团1家、20人以上的民营规模剧团20家、10人以上的庄户剧团45家、3-5人的小农家戏班204家。 “剧团是地方剧种、曲种生存的根基。没有了剧团,演员也就分崩离析,剧种也就不复存在。”李红霞说,为此,金乡县不断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整合各级政策资金,将地方戏曲曲艺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重点支柱基层民营表演团体,在购置服装、音响、乐器等方面给予扶持。 同时,金乡县不同级别的剧团各有分工,国有剧团“金乡县四平调剧团”主要承担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平调的保护传承、“送戏下乡”惠民工程、打造艺术精品、创作新创剧目、培养后备人才等;民营规模剧团也相应承担一部分“送戏下乡”的演出服务,并进行商业性演出等;小的庄户剧团一般是承担自然村“送戏下乡”任务,同时也从事红白喜事经营服务;其余农家戏班一般大都以自娱自乐的形式存在。 2015年,四平调剧团惠民演出400场,规模剧团和庄户剧团共演出800多场,实现了“一年一村两场戏”。 非遗项目抢救性原生态保护,形成“一乡一艺”保护传承模式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金乡县以文化主管部门为主体,做好了重点非遗项目的抢救性原生态保护,逐步形成了“一乡一艺”的保护传承模式。 李红霞解释,“一乡”指的是金乡县辖区内9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一艺”指以戏曲曲艺为代表的金乡县的非遗文化。目前金乡县13处镇街都有各自丰富的多个非遗项目,但同时又有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戏曲曲艺类非遗项目。“一乡一艺” 就是要用各具特色和代表性的非遗项目来塑造区域文化图腾,建立各镇街的文化地标,让辖区内老百姓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营造和谐幸福的社会风尚。 “例如,一提到山东琴书,马庙镇的老百姓就会说‘那是我们马庙镇的’;一提到山东渔鼓,高河街道的老百姓就会说‘那是我们高河的’;一说山东大鼓,那就是肖云镇的;总之,每个镇街都有自已最具代表性的戏曲曲艺类非遗项目。”李红霞说。 李红霞同时强调,金乡县要打造“一乡一艺” 保护传承模式,不是“一乡”就保护一个非遗项目,而是要突出各镇街特色,以一项非遗项目为主,延续传统,因势利导,以一带众,带动其它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针对“一乡一艺”保护传承模式,金乡县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将地方戏曲曲艺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通过“一村一场戏”等文化惠民工程,让“一乡一艺”的非遗项目有舞台、有观众,以演出带动非遗保护,解决传承人的生存问题。 加强与高校、省级科研院所合作,共创非遗保护新机制 “在保护传承的措施上,我们一直在加强与高校、省级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创非遗保护新机制。”李红霞说,在这一点上,作为一个县区,金乡走在了济宁市甚至全省的前列,县区非遗与高校联合、与省级科研院所联合,这是其它地区所没有的。 2013年,金乡县与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成立了金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开启了金乡县非遗保护、传承和研究的新篇章。借助曲师大的人才技术力量,金乡县创建了金乡县地方戏、曲艺影音资料库,金乡县7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被聘为曲师大客座教授,走上大学的讲堂,为大学生传授非遗文化。同时,借助曲师大的学术力量,金乡县还进行了四平调的理论研究、重大课题研究,积极申报国家艺术基金,编辑出版《金乡四平调》系列丛书。 “金乡有资源,高校有人才,有学术力量。我们就是要通过与高校的战略合作,把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实、做深、做细。”李红霞说。 为让金乡县非遗文化走得更高、更远,2015年金乡县又与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加强合作,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推出了“蝶变之路——从‘花鼓戏’到‘四平调’”的演绎剧,在山东济南东柳剧院成功演出,得到了省厅领导及各级专家的一致好评。 “3月1日-3日,金乡县又与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深度合作,共同举办了‘到金乡听戏——金乡县贯彻《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全国媒体行’。”李红霞说,相信通过此次全国媒体行,立足于金乡“戏窝子”的戏曲曲艺资源,一定能叫响“到曲阜朝圣·到金乡听戏”的文化品牌,将金乡打造成为“全国民间戏曲曲艺文化集散地”。 (记者 张敏敏)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曲阜明代故城
- 下一篇:鲁迅:日本画渊源出于中国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