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孙氏:从草民到高官的中国式家族兴衰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9:11:33 齐鲁晚报 newdu 参加讨论
600多年前,一个移民山东孔孟之乡的山西孙氏家族,通过几代人的奋斗成为山东文化历史上的显赫官宦世家,一句“世世为儒”的教诲则印刻在这个中国式家族变迁的每个节点。虽然“半城”孙氏的辉煌已然不再,但一个草根家族曾经的振兴之路,今天似乎仍值得每一个变迁中的中国家庭对照。 运河旁的玉堂酱园 每当女儿提起济宁曾经的“半城”辉煌——《马关条约》签订时与李鸿章并重的军机大臣以及状元祖先们时,年过六旬的济宁退休老人孙润生总是对女儿摆摆手说,“家族没落也好,辉煌也罢,那都是过去了。” 600多年前,一个移民山东孔孟之乡的山西孙氏家族,通过几代人的奋斗成为山东文化历史上的显赫官宦世家,一句“世世为儒”的教诲则印刻在这个中国式家族变迁的每个节点。虽然“半城”孙氏的辉煌已然不再,但一个草根家族曾经的振兴之路,今天似乎仍值得每一个变迁中的中国家庭对照。 老字号里的辉煌记忆 不知是几十年前的那场“风暴”影响太深,还是祖先“卖国贼”的罪名太重,家住济宁的孙氏兄弟孙祥生和孙润生提起家族过去的旧事,一个不免颇多感慨,另一个宁愿不再提起。 在济宁,如今只有300年的老字号玉堂酱园还能唤起老济宁人对“半城”孙氏家族的印象。 “家族的墓地、旧宅,什么都没有了,济宁的孙家人也所剩无几,有的分家在外地,也有不少散居在海外。”63岁的退休教师孙祥生说到这里,很是感伤。1951年生人的他,至今也只记得他曾有一位自办学堂的校长父亲孙寿田,而他的叔叔孙督丞曾是京师驰名的玉堂酱园的“掌门人”、建国以后的知名民族资本家。 “翻开”济宁古城的近代史,“半城”孙氏的印象尤其深刻:“济宁州,十万家;四大金刚,八大家;百万富翁是吕家,东门扎彩的老王家,最盛还是老孙家。” 有关孙氏家族的民间歌谣在济宁还流传着其他各种版本,如:“半城财富是孙家。半城大院是孙家。半城文章是孙家。半城人才是孙家”,于是孙家祖先也被赞誉为“孙半城”。 此言非虚,经营着慈禧爱吃的玉堂酱园近300年的孙氏家族曾在济宁拥有大约四万亩土地、城里和乡间300多幢房屋。清朝末年,曾有连续三届状元均出自孙氏家族,而且在这些家族骄子中还产生了军机大臣、封疆大吏、大学士,乃至近代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任校长等国家要职。 但是要知道,这个曾经名震孔孟大族之乡的孙家只是起源于明中期移民山东的山西洪洞县的一个普通家族。 经历了元末、明初的长期战乱,整个胶东地区已是地广人稀,明朝不得不从四川、“小云南”、山西等地向山东移民。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而来的孙氏家族先后迁居夏津、济宁,再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从孙芳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中举开始,孙氏家族逐渐从一户农耕布衣家族,转型成为文化世家。直到清政府灭亡前军机大臣孙毓汶辞官还乡,这个家族才逐渐离散,淡出近300年的中国政治和历史舞台。 “清朝覆灭,孙毓汶在北京的亲属离开国内,济宁本地的孙家后来也分了家。”孙祥生回忆说,由于叔叔与父亲都绝口不再提及过去家族的往事,“半城”孙氏也丢掉了自己的历史。整个家族似乎也受此影响,从1900年前后家族离散,直到最近20年才拥有了几次难得的家族聚会,并逐渐拼凑起共同的家族记忆。 不过,相传历史上孙氏兄弟最早在山西分手时,曾砸碎了一口铁锅,各执一块,作为日后相认的凭证,而这种家族意识至今犹在。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儒家四圣:一生未做成大夫的曾子
- 下一篇:至孝先祖——大舜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