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其它民俗 >

失传千年的古乐器 尺八音乐重返故里


    
    乐曲平静、淡定,既无忽缓忽急节奏,也没跌宕起伏的旋律,只有风吹竹林之声,轻盈而又神秘;其音色苍凉辽阔,又能表现空灵、恬静的意境。据说如此贴近自然的音乐,就是用我国古代乐器“尺八”吹奏出来的。
    11月8日下午,在北京前门著名的爵士Live圣地Blue Note,一件曾在中国消失近千年的古乐器给在场所有人带来了一场灵魂的洗礼。这场名为“《尺八·一声一世》告白会”的活动,史无前例地汇聚了来自美国及日本的顶级尺八大师,连华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文化观察者之一梁文道、导演陆川等人都慕名前来“朝圣”,著名钢琴家郎朗也发来VCR为尺八打call。
    据传“尺八”发源于东汉,但《尔雅·释乐》却无记载。最早记载“尺八”为乐器的文字见于《新唐书·列传》卷三十二:“贞观(627—649年)时,祖孝孙增损乐律,与音家王长通、白明达更质难,不能决。太宗诏侍臣举善音者……侍中王珪、魏微盛称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长短不同,与律谐契。”隋唐时为宫廷主要乐器,可独奏、合奏或伴奏。由此可见,它是一种类似于箫或笛的竹制管乐器,因长一尺八寸,故名尺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记录了江西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时任徽州市长的卢肇与唐名相姚崇远代子孙姚岩杰还拿“尺八”打趣之事:“会于江亭,时剻希逸在席,子发改令曰:‘目前取一联象(酒令),尾乐器之名。’令主曰:‘遥望渔舟,不盈尺八。’岩杰遽饮酒一器,凭栏呕哕,须臾,即席还肇令曰:‘凭栏一吐,已觉空喉。’”姚岩杰用另一种皇宫乐器“箜篌”对卢肇的“尺八”,让后人看到姚岩杰虽很傲慢但也确才思敏捷。这个故事也说明了晚唐时期,“尺八”这种乐器的确存在且名气很大。
    到了宋代,“尺八”物形,说法与唐差异很大。唐人眼里的“尺八”非箫或笛,而宋人则普遍认为“尺八”乃箫、笛等乐器的另一种称呼。北宋真宗年间隐士孙夷中所著《仙隐传》曰:“房介然善吹竹笛,名曰尺八。将死,预将管打破,告诸人曰:‘可以同将就圹(坟墓)’。”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十五接过话茬:“尺八之为乐名,今不复有。”而北宋官至礼部侍郎的福建人陈暘编撰的我国最早一部音乐百科全书《乐书》说得更直接:“箫管(箫、尺八、中管、竖笛)之制,六孔,旁一孔加竹膜焉。足黄钟一均声。或谓之尺八管,或谓之竖笛,或谓之中管。尺八其长数也,后世宫悬用之。”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笛”条谓:“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也。”与“考据严谨、史料翔实”的《容斋随笔》、《梦溪笔谈》并称宋三大笔记的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五“乐”条有关“尺八”的记载,与上述说法完全一致。看来,宋人对“箫、尺八、中管、笛实为一物”的认知很坚定。
    果真如此?日本正仓院收藏有区别于箫、笛的“唐尺八”,似乎说明此乐器已失传于宋。这完全有可能,唐末杀人魔王黄巢攻破洛阳、陷长安,皇宫都烧,一件乐器算什么。同时,唐末至宋初,战火纷飞,各路军阀“你方上场我登台”,谁敢担保“尺八”传承人没死于战乱。故而,宋人未见过尺八、听过其音合情合理。至于这件乐器如何传到岛国日本,中日史料均有记载。《中日交通史》作者木官泰彦据史统计,唐朝264年间,日本一共19次向唐派遣使者。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学音乐的吉备真备和藤原贞敏。吉备等在唐学习17年后回国,唐朝皇帝将“尺八”等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因此,中国千年前的古乐器重现日本并不奇怪。
    尺八源于中国,在日本得到传承和发展,现在又回到中国。对此,文化观察者之一梁文道梁文道认为,这不仅是一种本源的回归,更是中国音乐开放性的表现。“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音乐还是有很多可能性的,二三十年前就有乐手用唢呐演奏爵士乐,我们期待有一天中国人用古琴弹奏日本的音乐。期待这种可能性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有趣故事,期待这种可能性展示给我们带来美学上的刺激。”
    一件竹制乐器见证了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也提醒了我们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短板还很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