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礼乐”就抓住了中华文化的真谛
http://www.newdu.com 2024/12/19 08:12:39 闽清县陈祥道、陈旸文化 彭林 参加讨论
中国人谈“乐”总与人心相连 中华文化讲“礼”,通常包含礼和乐,这两个东西不可分。要改变一个人,包括两个方面:身和心。外在的言谈举止,都能合于规范,这不难做到,难的是他的这颗心。人心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去改变?湖北蓟门的郭店楚简说:“凡学者,求其心为难。”可是古人很智慧,他们发现人听到音乐,心情马上跟着变化。我们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心情随之激昂;听到哀乐,心情随之沉痛。所以说,“乐之动心也,濬深郁陶”。 《礼记》里有一篇《乐记》,是中国最早讲音乐理论的专著,水平很高,就是跟古希腊相比,一点也不差。孔子以《六经》为教,所以有《诗》教、《书》教、礼教、乐教、《易》教和《春秋》教之说,乐教居其一。古希腊哲人说的音乐,主要是从物理角度,说音乐是一种能在空气里流动的波。我们中国人则是把音乐跟人心联系在一起,是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紧紧相连的。情动于中,就会形于声。如果用七声音阶,加上旋律、调门、乐器等来表达心情,效果就会更加鲜明、生动,富于审美情趣,《乐记》说,“声成文,谓之音”,这个音相当于今天讲的音乐。 古人认为,音的品质有好的、有坏,有的很颓废,当年上海沦陷了,有的地方还在唱“桃花江、美人窝”,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也有的音很疯狂,西方的摇滚、“重金属”都属于此类,演奏者的耳朵都要塞起来,那个节奏、音响,超过了人心能接受的程度,对健康有害。我们在春秋战国时候,也有很多类似的音乐,而且一直在与健康音乐争夺听众,甚至到了今天还是如此。 “乐”能实现道德教化 “音”里面的高层次叫“乐”,乐的思想是纯正的、节奏是舒缓的、风格是高雅的,人听完以后,就会被它所化。乐的最大特色就是能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所以说“德音之谓乐”,经常听这种音乐,内心一定和谐。 一个地方的音乐跟一个地方的民风有很大关系,你看看西北的秦腔,激越高亢,民风很强;我是苏南人,从小听的都是像《唐伯虎点秋香》之类的才子佳人戏,民风柔弱,连一个将军都没出。音乐对于人的性格、乡风民俗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媒体上说,当今很多恶性案件都属于“激情犯罪”,人心平时不和谐,所以动不动就想杀人。所以要经常听好的音乐,古人很重视用音乐陶冶心性,好的歌曲总是能振奋人心,激励人向上。 我的家乡无锡,出了一位民间音乐家阿炳,他是一位穷困潦倒的小道士,他创作《二泉映月》,已经成为世界名曲。道家讲阴阳,所以这个曲子分为阴阳二部,即高声部、低声部。乐曲开头非常木讷、生涩,表现得是一个盲人内心的孤独与彷徨。但是,他不甘心向命运屈服,他渴望光明,所以乐曲演出到激昂的时候,声震江河,我有时候听得泪流满面。我们人生都会有挫折,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是我们面对的困难比他还大?我们有什么理由退缩?如今的《二泉映月》被乐队演奏演绎得太华丽,没有把曲子的思想很好表现出来。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把它摆在电脑首页上,有时候看书特别累了,或者心情不好,就听这个。我小时候是听这个曲子长大的,那个时候年轻不懂,后来把听懂了,感叹这是中国的《命运交响曲》,才知道音乐能够给人以强大的力量。 古人强调音跟乐的区别,《礼记·乐记》说:“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你连声都不懂,我跟你谈什么音,你连音都不懂,我跟你谈什么乐?懂得乐,懂得礼乐,才是真正懂得了中国文化。 抓住“礼乐”就抓住了中华文化的真谛 我们到处在讲道德,那么这样才是有德之人?《乐记》里面讲:“乐由中出,礼自外作。”“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乐为心声,所以是“中出”。礼是人为制订的规范,所以是“外作”。礼乐交作,则内外兼修。古文里,德就是得,得礼乐之真谛,就是有德之人。郭店楚简里也说,“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仁,内也,义,外也,礼乐,共也。”把礼乐的文化意义抓住,就是抓住了中华文化的真谛。如果我们能时刻铭,以礼自律,以乐自化,就有君子风范。 我们说走出“半人时代”的途径是礼乐,很多人一时半会听不明白。《论语?宪问》》里有段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孔子有位叫子路的弟子问“成人”,成人是指成就了的人,相当于我们说的“完人”。子路问怎样的人才算是完人?孔子回答说:“有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臧武仲是著名的智者;公绰则以廉洁闻名,没有私欲;卞庄子是尽人皆知的勇者;冉求是孔门十哲之一,兼通六艺。在当时,具有其中一人之优,即足以成名。孔子说,如果一身兼备这四个人的优点,还不能称为成人,如果还能“文之以礼乐”,懂礼和乐,才可以称得上是成人。钱先生解释说:“孔子理想中之完人,则须于技能、智慧、德行之上,更有礼乐一项。惟有礼乐人生,始是经过文化教育文化陶冶的人生中之最高境界。礼乐,非技能,非智慧,亦非品德。乃在三者之上,而亦在三者之内。若使人类日常生活没有了礼乐,纵使各人都具备才艺、智慧与品德,仍不理想。未经礼乐陶冶的个人,不得为成人。无礼乐的社会,将是一个不安的社会。无礼乐的天下,将是一个不安的天下。”他说,孔子理想中的完人,在技能、智慧、德行之上,还要加上礼乐一项。他在这里提出了“礼乐人生”的理念。我出的第一本演讲集题目叫《礼乐人生》,就是从这里来的。礼乐人生,是经过文化教育、文化熏陶的人生当中的最高境界。我们在生活里看到,有的人特别真诚、厚道,技术也不错,但总觉得身上少了什么。现在我们明白了,缺一份身心的高雅。 钱先生办新亚书院,把礼乐作为办学的最高境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现在我们全国有2000所高等院校,据我非常粗略的了解,目前居然没有一所高校是把“礼乐”作为办学的理念的。我们口口声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可是总找不到抓手。其实最好的抓手就是礼乐。北京丰台区第六小学的校长说,她的学校每天都放背景音乐,学生一进学校就能听到和谐的音乐,心情非常愉悦。她确信,在这所学校学习过五六年的孩子,出去之后的气象肯定不一样。我很钦佩这位校长,她不是教书匠,而是教育家。音乐的妙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知。新加坡有一座监狱,以前每到放风,就是囚犯打架斗殴的好时候。后来,警方在喇叭里面放特别悠扬的音乐,结果打架的次数很快减少了。台湾东海大学有位女教师开了门音乐课,开头几堂课,男孩子都像有多动症,坐不住。不料几堂课之后,学生就安静下来了。音乐能治疗心理疾病,这是柏拉图他们也说过的。西方人非常重视孩子的古典音乐修养,把基础打牢了,对人生影响很大。如今我们幼儿园的孩子,都唱些与他们年龄不符的不三不四的歌子,将来怎么能正经得起来? 中华文化核心是礼 国民要有人格与“国性” 《礼记·乐记》里说,治理国家,要有礼、乐、政、刑四样东西:“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的作用是引导民众之志,使之努力成为君子,甚至成圣、成贤。乐的作用是和谐民众的心声。政得作用是统一民众的行为,加强文化认同。刑罚的作用是防止极少数人作奸犯科,这一条放在最后,是底线。“礼乐政刑,其极一也”,它朝向一个目标,就是“同民心而出治道也”。郭店楚简里面有一段话跟它非常相像:“作礼乐,制刑法,教此民尔,使之有向也”。 说到这里,诸位就可以明白了,为什么梁启超说中国是重礼治。 改革开放之初,大学生都喜欢听流行音乐,不喜欢听高雅音乐。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李德伦先生非常感慨,于是,他带着中央交响乐团到北京的每所大学里面演出,一件一件地介绍乐器,然后开始演奏交响乐,下面一片鸦雀无声。我旁边的同学说,他的灵魂好像被洗了一遍。我到后台讲给李先生听,他马上引《孝经》里的话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我建议在公共场所播放德音雅乐,天长日久,定见成效。推行乐教,成本最低、见效最快,古人的智慧真是高超。 这里有一个问题,中国人都学习西方礼仪行不行?不行!因为礼仪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任何一个民族,但凡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产生属于自己民族的礼仪。我们五千年文明当中,礼乐文化在世界各国中最为成熟。 有人会说,我们学习西方礼仪,也能学得规规矩矩,非常高雅啊。是的,但是你想过一个问题没有,就是你丧失了“国性”。严复先生曾经说过,国民教育的核心是“人格”与“国性”,他说“无人格谓之非人,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我前两年曾经在《光明日报》上写过一篇文章,谈我读严先生这段话的感受。国民教育说来说去,第一是培养人格。当年梁启超在清华做题为《君子》的讲演,他开头就说,“欧美教育的主旨是培养有人格的国民”,你进大学通过四年的学习,首先是做人要合格,做人要像个人。严复先生在讲话里提到,有人说我们用西方文化同样可以培养人格。严先生说,当然可以培养人格,但是失去了国性,你是外国文化熏陶培养出来的人,你不是中国人。所以严先生一定强调要有国性。没有了人格,你就不是人,你是禽兽;你都没有了国性,就不是中国人,就不是我们国家所期待的人。我非常赞成严复先生的观点。作为国民,一定要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积极地区践行它、传播它,这是我们的本分。 最后我用一句话总结一下:礼乐教化的主旨,是要我们内外兼修,成为完人,成为中华文化培养出来的完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