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鸟兽草木,你知道多少?
http://www.newdu.com 2024/11/07 05:11:16 凤凰网综合 王柯平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孔子的诗教思想虽然看重“兴、观、群、怨”四个向度和与其相应的社交、外交、伦理和审美等多重功能,但并不忽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致知作用。这种致知,实际上是博闻多识的一种途径,“格物致知”的一项内容和君子人格修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突出效应至少有四:一是有助于人们进入“笃志博学”的奥堂;二是有助于人们更加精确地解读诗文的具体含义和掌握赋比兴的修辞艺术;三是有助于人们更为娴熟地“献诗”或“引诗”;四是有助于人们实现“博文约礼”的崇高目的。 孔子晚年之时,倾力整理国故,相传“删诗正乐”,显然是指《诗经》。基于《诗经》的诗教,属古代教育的基础科目之一,在襄助人文化成的实践中,意义重大,备受推崇。孔子的诗教思想,首先关注的是“兴、观、群、怨”四个向度和与其相应的社交、外交、伦理和审美等多重功能,①其次是“迩之事父”的家庭伦常功能和“远之事君”的朝政职责功能,再就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致知功能。已往对孔子诗教的研究,大多偏于思理阐发,看重道德本位和审美价值,比较忽视致知作用。这种致知,实际上是博闻多识的一种途径,或者说是“格物致知”的一项内容,是君子人格修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从《诗经》中看,古代的先民,生活多以农耕为主,与大自然甚为亲近,对环境物象十分敏感。因此,在言志、抒情、记事之时,或比、或兴、或赋,物我互动,彼此映衬,经常达到浑然合一的境界。由此生成的诗歌意象,鸟兽草木等因素占有很大比重,除了自身所寄寓的象征或显隐喻示之类的意味外,也顺理成为辅助性的致知之源(sources for cognitive investigation)。这里所言的“辅助性”,主要是指通过了解相关鸟兽草木的特征与习性,进而辅助人们扩展知识广度和提升读诗释义深度,以便上达“博文约礼”的崇高目的。 一、篇名中的鸟兽草木 举凡《诗经》的读者,只要粗略地浏览一下《国风》与《小雅》诸篇的标题,就会发现其中所涉及的鸟兽草木之名何等繁多。譬如,鸟类就有14余种: 雎—(《关雎》) 鹊—(《鹊巢》) 燕—(《燕燕》) 雉—(《雄雉》) 鹑—(《鹑之奔奔》) 鸡—(《鸡鸣》) 鸨—(《鸨羽》) 雁—(《鸿雁》) 鹤—(《鹤鸣》) 黄鸟—(《黄鸟》) 布谷—(《鸤鸠》) 鹰鹳—(《鸱鸮》) 桑扈—(《桑扈》) 鸳鸯—(《鸳鸯》) 兽类就有9多种: 兔—(《兔苴》《兔爰》)麟—(《麟之趾》) 羊—(《羔羊》《相鼠》) 麇—(《野有死麇》) 猪—(《驺虞》) 鼠—(《硕鼠》) 狐—(《有狐》) 马—(《驷驖》) 狼—(《狼跋》) 草本类至少有16种: 葛—(《葛覃》) 兰—(《芄兰》) 麻—(《丘中有麻》) 蓷—(《中谷有蓷》) 苓—(《采苓》) 薇—(《采薇》) 莪—(《菁菁者莪》) 潇—(《蓼萧》) 竹—(《竹竿》) 卷耳—(《卷耳》) 车前—(《芣苢》) 白蒿—(《采蘩》) 浮萍—(《采蘋》) 苦菜—(《采芑》) 紫葳—(《苕之华》) 芦苇—(《蒹葭》) 木本类起码有17种: 翟—(《樛木》) 桃—(《桃夭》) 棠—(《甘棠》) 梅—(《标有梅》) 柏—(《柏舟》) 椒—(《椒聊》) 檀—(《伐檀》) 枢—(《山有枢》) 棣—(《常棣》) 杜—(《杕杜》) 枌—(《东门之枌》) 杨—(《东门之杨》) 柳—(《菀柳》) 桑—(《隰桑》) 羊桃—(《隰有苌楚》) 木瓜—(《木瓜》) 扶苏—(《扶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