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关于佛道儒的“宗教超越性”问题


    “超越性”问题不仅是宗教学、也是哲学上的一个重大基本问题。宗教学上的“超越”和哲学上的“先验”和“超验”,在西语中出于同一个词transcend(其原义为“超出……的范围”),即已表明了哲学的“超越”(超验、先验)与宗教[i] 的超越是相通的。本文试图根据我们对“超越”的一般界定,对中国的“三教”——佛教、道教和“儒教”[ii] 各自的超越方式加以说明。
    为此,这里有必要先规定超越性问题的理论视域:1.个体性视域。超越、尤其宗教的超越,是一个纯粹个体性的问题。人作为个体,意识到自身生命存在在时间上的有限性,从而试图超越之,这是超越性问题的出发点。宗教的超越问题涉及到若干维度,但本质上是关于个体“不朽”的问题。超出自我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就是追求某种无限性的存在。宗教超越性的个体性原则集中表现在灵魂不灭论上。2.先验性视域。超越问题是一个先验性问题,换句话说,超越问题须从“超越经验”谈起。这是因为个体对自身生命存在有限性的体认是通过经验的“原初所与”(the primordial given)获得的,“超越”的最初涵义就是超出经验范围。这就难怪经验主义哲学决不谈论超越问题,因为他们认为,经验之外的任何存在都是不存在、或者不可知的,因而所谓“超越问题”就是个“伪问题”。宗教超越性的先验论原则集中表现在神灵创世论上,神灵乃是一种先验的乃至超验的存在。3.存在论视域。超越问题是一个存在论[iii]问题,因为超越总是指向某种终极性存在者(Ultimate Being),它是一个处于个体经验之外的、绝对的、纯粹的“所与”(the given)[iv]。假如我们把这种原初的所与规定为感知经验,超越问题就不存在了;如果不满足于感知,试图超越经验范畴,这种所与就可能是某种纯粹先验意识、绝对理念、天理、天道,或者上帝、天命等等。宗教超越性的存在论原则集中表现在神灵存在论上,神灵及其彼岸世界乃是一种超验性、终极性的存在。
    由此,我们可以给出一个“超越谱带”(Transcending spectrum)[v]:1.超越经验。这是理性主义哲学的超越、亦即先验的(A priori)[vi] 超越的底线。例如笛卡儿、康德、胡塞尔(仅仅是“先验的”)、柏拉图、黑格尔(不仅是先验的,也是“超验的”)。2.超越理性。这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某些存在主义哲学的超越的底线。近代以来的所谓“人文主义”哲学派别基本上是这种超越理性的哲学。他们认为不仅经验、即使理性也不是初始的存在;真正原初的所与是意志或者“生命冲动”。3.超越自我意识。这是一切非经验论的实在主义哲学、包括唯物主义的超越的底线。他们承认某种“超越性存在者”(Transcendent超验存在),而它既不是理性给与的,也不是经验给与的,亦非任何自我意识给与的,而是外在的,自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上面提到的柏拉图、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其实也是一种实在主义,因为他们关于原初所与的预设也是某种超越自我意识的客观实在。4.超越物质世界。这是宗教的超越的底线。宗教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以某种“超越性存在者”为原初预设。中国的道教和西方的基督教都是如此,例如道教的神仙以及由神仙所组成的彼岸世界,基督教的上帝与天堂。5.超越任何实在。这似乎是佛教大乘空宗的超越的底线。没有任何东西是实在存在的,一切皆空,都只是“缘起性空”的结果。但是这种要求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它仍然有“佛”的设定、及对“成佛”的诉求;否则反而使它失去了某种典型的宗教特征。
    以上表明,哲学超越与宗教超越既是不同的,但又是相通的。“超验”的哲学与“超越”的宗教的相通之处在于,它们都诉诸“超验”的存在。至于哲学与宗教的区别,显然并不在于是否预设了绝对的超越性存在者,而在于这种超验存在是否具有人格神的特征,即是否具有神的“位格”(Personality)。
    下面,我们讨论中国“三教”的超越问题。
    1.佛教的超越
    对于佛教徒来说,经验的存在(肉体存在)不过是“苦”,而经验世界则是一片“苦海”,都是他所力求超脱或者“超越”的。他所悟的大智慧,就是超越了经验范围的一种纯粹先验的、乃至超验的东西。关于佛教的超越方式,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印度佛教的“四谛”理论:
    “苦谛”把人生归结为一个“苦”字:“彼云何名为苦谛?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名为苦谛。”[vii] 这八种“苦”被归结为“五盛阴苦”,亦即个体人生爱欲之苦。这显然也是从个体性原则开始的,试图将人引向对个体意识的超越。
    “集谛”说明人生之“苦”的原因,其中“五阴聚合”说、“缘起”说和“轮回”说把一切实在归结为因缘合成的空无。例如人,作为“有情众生”之一,是所谓“五阴”聚合而成的。“五阴”又叫“五蕴”,即:色(略相当于物质)受(略相当于感知)想(略相当于语言思维)行(略相当于行为意向)识(略相当于主体意识)。这是试图将人引向对整个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即所谓“大千三千世界”的超越。如此说来,就连“在之为在”[viii] 本身也都失去了其实在性。其实未必。“谛”指真理,“四谛”就是“四条真理”的意思。现在我们要问:如果一切皆空,那么这四条真理是不是实在的?例如,“业感缘起”的因果链条是不是实在的?如果也不是实在的,这里就存在着一种语义悖论;如果是实在的,这就是宗教超越的先验性原则(非经验性原则)的体现。
    “灭谛”就是断灭、超脱了一切烦恼,亦即正式开始了彻底超越,叫做“涅槃”。不过,这好象还不是我们所说的“超越性存在者”,也非任何“超验”,因为“涅槃”不是任何一种实体,而是个体获得的一种“寂静”的精神境界或者精神状态。但其究竟如何,且看下文。
    “道谛”指示通往“涅槃”境界的途径,即所谓“八正道”,或者简单归纳为戒、定、慧“三学”。到此为止,佛教似乎还没有一个神格性的超越存在者。但已经有学者指出:“‘涅槃’的‘寂静’特征,与希腊的神灵性格就非常接近。‘理论上的宁静正是希腊神灵性格的一个主要环节,亚里士多德也说过,“至善用不着什么行动,因为它本身就是目的”。’”[ix] 这是很有道理的。其实不仅如此,“涅槃”作为一种修为过程,本身必须有一个承担者,这就是个体性原则的必然要求——那通过“八正道”达到“涅槃”境界的是谁?“涅槃”作为一种境界,无疑是一种超验性的存在,这就是先验性原则的要求;“涅槃”作为一个目标,便是“成佛”,“佛”无疑是超验的终极性存在者,这就是存在论原则的必然要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