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周易》的刚健辩证法


    
    [摘要]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中,产生了三大辩证法体系:一是以《周易》为代表的刚健前进运动的辩证法;二是以老子《道德经》为代表的柔弱无为的辩证法;三是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军事辩证。这三大辩证法体系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本文以《周易》“彖”、“象”二传为例,对刚健辩证法基本特征及所反映的时代精神进行追溯和考察。对《周易》“文言”“系辞”上下篇将另作专文讨论。(下文有删减)
    
    从思想内容上来考察,`大体上可以断言,《周易》的《彖》,《象》二传都是具有相对完整的思想系统的作品。但在内容上又是相辅相成的。
    《彖传》开始把卦画中的“—”“--”两种符号和阴阳学说联系起来,将其解释为刚柔两种行为,`两种势力。阴阳还可概括自然,而刚柔则无疑是指人的品格,行为。这样,“天”与“人”都纳入一个符号与文字相结合的理论模式之中,从而迈开从宗教到哲学的第一步。“彖”传的作者在解释卦名和卦象时,把它们加以自然化,拟人化,返回来又把这种自然化作为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的象征。古老的辞意被改造了,抽象的符号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意义。人文社会是“彖”传研究的中心和旨归。俱《彖传》的高明和科学性就在于这并不妨碍它客观地研究自然现象。
    《彖传》对自然的认识首先表现在对“乾”“坤”两卦的解释上,它不仅从总体上表明对自然的认识,而且是一篇对大自然的瑰丽景象的赞词。“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卦·象传》)“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承顺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卦·象传》)
    《彖传》作者认为,由于太阳的起落,使人们确立空间方位的观念。“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即是说,太阳的升起、运行、降落,成为人们确立东南西北上下方位的根据。同样,太阳的运行也被看作形成时间观念的根据,“时乘六龙以御天”。我们如果追溯人们最初的时空观念的形成,《彖传》的作者就会指出这是出于人们对太阳的观察。“天有日之运行,以定上下四方,以成昼夜四时。”虽然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太阳是恒星,误认为太阳在运行,但《彖传》对自然的观察写思考在许多方面仍然具有合理的因素,值得详细探讨。
    《彖传》的更重要的特点在于它并不停留于对自然的认识,而是在于它把对自然的认识推移到对人事、对社会的认识上来,这里蕴含一个合理因素,即人文社会与自然万物具有同一的本质起源,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人要遵“乾道”,“乾道”可以被当作人道。
    严格地说,《彖传》作者对自然的认识尚属于经验积累性的总结,没有把蕴含在自然现象中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概括和抽绎出来,而是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推广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以此来规范和制约社会政治生活。这一方面是由于思维材料尚在积累中,以都市文明为代表的人文社会尚未喧闹发达起来,仅仅根据对自然的观察不足以从中抽绎出较为普遍的规律。另一方面,这时人的注意中心不在自然,而是在社会,各种新奇的社会现象纷至沓来,光怪陆离,亟待人们去认识、研究。波澜起伏的社会生活占据了人们的兴趣,自然的界限消失了。最初人们以自然之理推广开去认识社会现象,指导社会各方面之活动,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推广本身就说明这种道理具有普遍性。这样,既是自然领域中的客观事实,又能在社会领域中运用,为后人作从自然到社会的普遍规律性的总结准备了丰富的材料。这个总结在《系辞》中被完成了。
    以上我们试图从思维规律与历史发展的一致来探究《彖传》的从自然到社会的致思路径,下面我们还要研讨《彖传》思想的基本特征。
    
    《彖传》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过程中。强调刚健、进、变,是《彖传》思想的基本特征。《彖传》的思想在中国传统辩证法思想中属于刚健派。它代表了在旧制度和传统思想方式瓦解时期的新兴力量,表达了他们不畏艰险、勃勃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和人文理想。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彖传》把《易经》的内容改造了,革新了,一切都社会化、人化了。人本身的能力被突出出来了。渊源于上古的僵硬的天命观被突破、被超拔。社会的大变动、文化的大交流,以及从变风变雅的时代思潮中生发出来的理性觉醒和抗议神,使烦琐、无聊、日复一日毫无变化的死气沉沉现象正在成为过去或已经成为过去。刚健、进取是当时的时代精神。刚健就是无畏、运动、变化、更新、恒久。刚健是进、变的基础,是进、变的动力。
    刚健不已,遇险不止,只有不畏艰险,勇猛奋进,战胜险阻,才能解脱、顺利、志行。这里实际上展示了主体的能动行为与事物结果之间的联系。这也不是一种静态的逻辑转换,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转换逻辑。事物发展的结果并不是预先安排好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取决于主体弘扬刚健精神的程度。也就是说,主体的积极努力作用能够改变事物结果,使事情向好的方向、合目的的方向转化。从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只要刚健而且文明,就“应乎天”,“时行”,“刚健而不陷”,就不会困穷,只要“刚中而应”就能顺利地战胜险阻……
    我们知道,《易经》作为卜筮之书,是以宗教神学的方式通过卦爻辞来显示和决定人的吉凶休咎的。一旦“神”通过占筮显示了“凶”、“咎”的指示,人就无法改变了,就“不利有攸往”了,即使是“利涉大川”的吉利之事,无咎之事,那也并不取决于人的主观积极因素,而是外在的神预先安排好的,“殆天数,非人力”,我们只须感谢上天的恩典。所以我们说依据《易经》爻辞进行卜筮时其总的倾向是外在的必然性(可以解释为“天启”、“神示”)决定一切,人处在被动地位。《彖传》的意义在于把新的时代精神注入过去思想资料的形式中,以人的主体能力参予了客观的进程。事情发展的给果从此不再全是由神意安排,而是与主体的作用相联系,只要主体发挥、弘扬刚健精神,就能取得有利于主体的客观结果。这样一来,在人的自我意识中就有了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与转化,从而在社会意识形式的最高层次上开辟了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新纪元。《彖传》的作者正是用“由天及人”又“以人返天”的杠杆逐渐把宗教观推移升华到哲学的方向。
    刚健精神虽然是内在的强大动力,能够使客观结果得到改变,但这种结果必须标志事物的前进、运动发展,才能确凿证明刚健精神的意义。也就是说,进、动是刚健的具体表现,无进、无动不足以成立刚健之德。如:“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利乎大明,柔进而上行。”(《晋卦·彖传》)“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不穷也。”(《渐卦·彖传》)“明以动,故丰。”(((丰卦·彖传》)“进”,就是不停地向前运动、发展、变化。“进”的目的就是要带来变化,就是要不断更新,就是要“化成天下”。“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恒卦·彖传》)
    《彖传》作者认为,只有进、动、变才是合理的。因为它是合规律的,而它的合规律性是由自然规律作保证的。发展、变动而带来整个社会的更新,不仅符合历.史、时代要求和方向,它本身也只有这样发展,才合乎规律。在社会政治方面,《彖传》作者承认社会变革的合理性。《彖传》的思想与先秦儒学传统是一致的,《彖传》的实质精神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大畜卦·彖传》)这崭新气象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春秋战国的变革时期中先进社会力量的高昂时代精神。
    
    《彖传》中对人的能力的突出、对进取精神的强调,必然导致个性的抬头,导致独立人格的形成。与《彖传》相连的《象传》的内容便是这种个性独立,完善独立人格的集中反映。《象传》是相对独立的作品,但在内容上又恰好与《彖》传相辅相成。《象传》在以自然现象解释卦象时,完全指向了人的独立行为,指向了人的个性培养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为了便于研究和说明问题,需要不惮其烦地引用原文来加以分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象传》)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冲卦·象传》)
    “君子以独立不惧。”(《大过卦·象传》)
    “君子以立不易方。”(《恒卦·象传》》)
    “君子以自昭明德。”(《晋卦·象传》)
    “君子以致命遂志。”(《困卦·象传》)
    “君子以饮食宴乐。”(《需卦·象传》)
    “君子以朋友讲习。”(《兑卦·象传》)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家人·象传》)
    “君子以遏恶扬善。”(《大有卦·象传》)
    “君子以裒多益寡。”(《谦卦·象传》)
    “君子以经纶。”(《屯卦·象传》)
    “君子以容民畜众。”(《师卦·象传》)
    “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贲卦·象传》)
    ……
    从以上的引文可以看出,从个人的意志、情感、道德修养、生活起居到社交、政治、法治,无不应有尽有。独立的个体似乎可以不受束缚,可以在一切方面完善自己,实现自己。而贯穿全部活动中的则是个体的刚健自强的精神。这种信任自己依靠自己的自由意识和自豪感、 这种勇于征服自然和人文社会的生气勃勃的奋发精神,只能在既有的旧社会组织(封建)已经崩溃,一新社会组织(郡县)正在形成,意识形态也从禁锢走向解放的时期才可能出现。
    这种个性解放的思潮在《象传》中比较系统地转变成为命题的形式。但主体觉醒的萌芽、个性的崛起却从西周末年、春秋初期就已见端倪了。《诗经》的作者们就把批判意识从天上转向了人间,他们普遍地发出抗议呼声和不平之鸣。人的主体意识和独立刚强精神就是从抗议呼声和不平之鸣中氤氲化生。在《伐檀》的冷嘲热骂声中,始终澎湃着诗人内心的不平与愤怒。而《硕鼠》的作者,气愤极了,要摆脱压迫,要割断与他们的关系,“誓将去汝,适彼乐土”,他要去寻他自己的乐土乐国去了。从这里已可感受到那渐渐滋长的勃勃独立精神。《象传》便是对这种持续发展高涨的新时代精神的概括。只要自由的个性一旦抬头,只要个人摆脱他所处的社会对他的精神监护,一旦获得了足够的力量和独立性,能够把那植根于他的精神上的幼年阶段而一直使他同社会母体连在一起的脐带割断,历史就迈进一个新的文明期的门槛了。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这些都是古今不易的客观事实,但停留在这一点上并不能使我们把握社会前进的契机。《象传》所代表的在历史转折时期出现的个体独立精神,并不是社会前进的消极的阻滞因素,而是一种促进因素。个人依靠自己的信念,个人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不是表明他要离开社会,不再与他人发生关系,而恰恰是说明社会关系比以前更丰富、更复杂了,独立的精神都是力争在社会中通过努力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个体独立意识是旧传统断裂,新关系生成的过渡标志,并且促进新关系的生成。旧的社会联系就是在新社会组织形式的形成中被遗弃的。
    《象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独立精神,就是中国早期自然伦理关系蜕逝、新的社会关系生成的宣言书。它是地理间隔的消除、社会联系扩大的产物.。这种个性解放的思潮带来了先秦时期思想的大解放和非凡人才的辈出。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中国哲学史文化史上第一个伟大高峰,西且涌规了一大批伟大人物,他们争做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思想家,做策士、做将军。这.些人不是凭借与生俱来的门第头衔,而是由于他们的才能、学识而名振天下。他们并没有脱离社会,而是四处奔走,力争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传》的第一个命题可说是统驭了《易传》的全部精神内容实际上。昭示了天与人的统一,但这是在刚健雄强的基础上的统一。“天行健”,就是指谓天体运行,永远变动不居,而健则含有积极主动、踔厉奋发和不可阻挡之意。君子应该效法天,获得天体的肯定性品格,从而自强不息。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君子只有意识到必须自强,依靠自己的努力,方能自觉地理解天的积极品格,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人把自己的积极主动的品格赋予了天,这样就破除了对天的神秘信仰和恐惧感,从而建构起哲理性的天道观。所以君子效法天却不是对天的依赖和绝对的顺应,不是完全按照天意办事,人在自然中不是处于被决定、被主宰的地位,而是要依靠自己的不断发奋图强来实现自己的主观目的。这就是“自强不息”的真义。
    “行健”与“自强不息”都是表征生生不已的变化发展风貌,所以《系辞》传中讲:“生生之谓易”,就是用一个更高、更抽象的“易”范畴把二者概括、统一起来,“易”实际上统摄了人与自然的内容,一完成了二者的统一。历史表明,这种统一正意味,着中国传统哲学特征的开始形成,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0页)中国古代的情况也是如此。就连对中国哲学持有偏见的黑格尔也承认“《易经》中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120页)
    《象传》所提倡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与孔学传统相联系的。孔子是主张依靠自己努力来成就志业的,他说“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孔子是主张积极进取的:“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他被看作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他自己的为人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刚健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发展起了极大影响,成为推动中国文化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中国每一历史时代的重振雄风、莫不与自强精神的发扬光大有关。
    《象传》中的君子人格已经哲理化为高远的人文理想。而刚健自强的精神则构成君子人格的支柱与精髓。这种君子品格,几千年来,都是人们追求的理想人格,并且已经凝结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构成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因而,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优秀的思想遗产。我们今天还要发扬中国民族的优秀传统。鲁迅把这种优秀传统概括为两点:一是“中国的脊梁”,其表现是:“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若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全集》第6卷,第118页)二是鲁迅先生多次提到的“汉唐气魄”。鲁迅先生所概括的这两点恰恰是渊源于我们民族的刚健自强的精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