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大人”观之比较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9:11:03 中国孔子网 王钧林 张亚宁 参加讨论
摘要:“大人”是孔孟时代享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特殊群体,其构成与类型不一。孔孟志在改造社会,不得不与“大人”打交道。然而,孔孟如何看待、对待“大人”,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是孔孟都坚持了有道者的自信、立场与本位,不同点是对待有权势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大人”孔恭孟倨。其所以有孔恭孟倨的不同,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孔孟的圣贤气象不同。孔子有“天地”气象,包容性极大;孟子有“泰山岩岩”的气象,棱角分明,不能容忍权势者的盛气凌人。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大人 气象 孔子、孟子都是有志于改造“无道”社会的仁人志士,他们拒绝消极的避世,积极参与到社会中来,宣扬其政治理念,以不同的方式议政、参政、为政,这就使得他们不得不与各色人等打交道,其中包括“大人”这个特殊群体。孔孟二人对待“大人”的态度,以及和“大人”相处的方式,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是孔孟都坚持了有道者的自信、立场与本位,不同点是对待有权势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大人”孔恭孟倨。其所以有孔恭孟倨的不同,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孔孟的圣贤气象不同。孔子有天地气象,包容性极大;孟子有“泰山岩岩”的气象,棱角分明,不能容忍权势者的盛气凌人。 一、“大人”类型的分析 孔孟时代,约公元前6世纪中叶至公元前3世纪初,即从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期,是中国社会大变化的时代,旧的“礼乐刑政”处于土崩瓦解之中,新的社会秩序正在逐步形成。在这个时代,能够左右社会形势、影响社会发展走向的有两大群体:一是掌握政治资源的“王公大人”,一是掌握文化资源的百家诸子。“王公大人”与百家诸子的合作与对抗,决定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基本格局。 “王公大人”是墨子的习惯性称呼,专指那些有国有家的诸侯、大夫。早于墨子的孔子和晚于墨子的孟子,只是单称“大人”,其含义也和墨子的“王公大人”有所不同。孔孟提及的“大人”,至少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有权势的统治者。孟子曾经从分工的角度,谈及有国有家的统治者,凡事不能亲历亲为,齐家、治国、平天下日理万机,哪有闲暇兼顾耕作,他说:“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孟子将“治天下”视作“大人”之事,显然,在孟子眼里,“大人”与“小人”有明确分工。这里的“大人”应该指有国有家的诸侯、大夫,和墨子说的“王公大人”,含义约略相同。 (二)德高望重者。孟子以道德论人,在回答“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的问题时,明确指出:“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所谓“大体”指人的本心,又称良心,蕴藏着仁义礼智的种子;所谓“小体”指人的耳目口鼻和四肢,是人的欲望所在。人的言行本于良心而生发,一定是道德高尚的人。道德高尚又享有人望,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就可以视为“大人”。 (三)“德慧术智”不可企及的圣人。《易传》相传是孔子的著作,至少也是孔孟之间儒家诠释《周易》的著作。《周易》古经中十几次提及“大人”,高亨认为“大人”和“君子”都是有官位者之称。然而,《易传.文言》却对“大人”做了这样的定义:“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不消说,这样的“大人”绝不是有官位者可以企及的,只有“德慧术智”不可企及的圣人才可以望其项背。 以上三种“大人”类型中,《易传.文言》所说的“大人”其实是不世出的理想人格,在现实世界中比较常见并且为孔孟屡屡提及的是前两种类型。 在孔孟那里,有“大人”与“小人”对举之例,也有“君子”与“小人”对举之例。“大人”与“君子”虽然都与“小人”构成对举关系,二者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大人”和“君子”的身份中有两种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一是社会地位,一是道德修养。比较而言,“大人”身份中社会地位这一要素所占的权重更大一些,“君子”身份中道德涵养这一要素所占的权重更大一些。《周易》古经在革卦卦辞和《易传》在《象下》中,分别连带提及“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将“大人”、“君子”、“小人”三者并举,从历代的注释和解说中,可以看出“大人”的社会地位要高于“君子”。孔子也曾经讲过“君子有三畏”,其中之一是“畏大人”,含有“大人”的地位要高于“君子”的意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