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正义战争与和平思想引论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9:11:22 长安街读书会 王国良 参加讨论
引言:提倡和平,反对战争是自孔子以来的儒家主流思想。孟子继承孔子的和平思想,在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的战国纷争时代,周游列国,四处奔走,提倡王道,提倡和平,反对霸道,反对攻城略地的不义战争。虽然孟子的思想不合列国君主口味,本人不受重用,儒家理想难以实现,但孟子无怨无悔,绝不苟合阿世,表现出泰山岩岩的大丈夫气概。然而孟子并非完全“迂远而阔于事情”,他对于推翻暴政、解民倒悬的正义战争,对于平定内乱,恢复和平秩序的吊民伐罪的战争表示赞同,并认为“仁者无敌”,表现出可贵的理想主义精神。但孟子只考虑战争的正义性,忽略国家规模、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使王道仁政理想难以真正实现。即使实现,可能也要付出沉重代价。总结孟子战争与和平的思维教训,为王道战胜霸道提供可行的途径,对现代国家确立正义的战争观、捍卫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下文有删减) 一 孟子贬斥春秋以来的历次战争,认为这些战争都是为了攻城略地祸害百姓的不义战争,即“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以下引用孟子只注篇名)。孟子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称雄称霸的诸侯都是罪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告子下》)在孟子看来,不以道义引导君主,不以仁义辅助君主,只是逢君之恶,迎合君主的私欲,都是民贼,那些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能为君搞合纵连横,取得战争胜利的所谓良臣,都是民贼。因此,“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以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离娄上》)孟子的伟大之处在于认识到“不仁者”不可以得天下,“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离娄上》)秦始皇以武力霸道统一天下,短短二十几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就是鲜明的例证。 但是,孟子并不是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对于正义战争,维护人民利益的战争,孟子表示支持。正义战争,就是“以至仁伐至不仁”,(《尽心下》)“至仁”是正义战争的主体,“至不仁”是正义战争的对象。所谓“至仁”,就是实行王道的国家,以仁义治国的国家,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至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公孙丑上》)。孟子对王道和霸道作出区分,霸道是以实力或武力强制别人服从,既然是以实力称强称霸,必须是大国才能具备相当的实力,别的国家不是不愿反抗,只是由于实力不足,才暂时放弃反抗。王道是以德行仁,即实行仁政,王者以德服人,故王道国家不一定要大国,百里可以王天下。小国行仁政可以王天下,那么大国行王道更容易王天下。所谓“至不仁”,有两种情况,一是实行暴政,残害百姓,滥杀无辜,王道国家兴仁义之师,吊民伐罪,百姓欢欣鼓舞,急切盼望;二是国内动乱,民不聊生,王师出动,解民倒悬,恢复和平安定秩序,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孟子认为,针对这两种“至不仁”情况而出兵讨伐,就是值得赞扬和支持的正义战争,当然,一切反侵略战争都是正义战争。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发动战争,违背另一个国家人民的意愿,遭到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坚决反抗,就是侵略战争,就是非正义战争,即使被侵略国家的统治者腐败无能,但人民不同意外国干涉,就不能借“仁义”之名发动侵略战争,横行霸道。 孟子说过“春秋无义战”,同时还说“敌国不相征”(《尽心下》),敌国指身份对等国家,上对下为征,故敌国不相征,也可以引申为两个身份或性质相同的国家无权互相征伐。一个无道的国家没有资格对另一个无道国家假借仁义之名实行讨伐,一个流氓国家也没有资格对另一个流氓国家发动战争。更不允许以掠夺别国财富、控制别国资源为目的,假借各种冠冕堂皇的名义对别国发动侵略战争。孟子认为,只有真正实行仁政的国家,不是乘人之危,不是火中取栗,而是以仁义为目的,以别国人民的利益和安全为目的,才有资格兴师问罪,保民安邦。这也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这样的正义战争不战则已,战则必胜,故“仁者无敌”,“仁人无敌于天下”。(《尽心下》) 二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各国诸侯急功近利,亟亟于富国强兵,攻城略地,孟子的仁政理想难以实现,不免被人看做“迂远而阔于事情”,孟子本人也不受重用。司马迁在孟子传记里记载了孟子见梁惠王,与梁惠王话不投机,所论不合。 梁惠王数被於军旅,三战皆败,太子虏,上将死,忙于招贤纳士,急于寻求强国复仇之道,利国之道,而孟子却要他行仁义,行仁政,貌似所答非所问,确实有“迂阔”之嫌,不能满足梁惠王的急切愿望。但本文认为,孟子的回答,要梁惠王行仁义,施仁政,一点也不迂腐,恰恰是针对魏国的实情提出的救国济困的最好建议!魏国的实情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梁惠王上》),富豪家的猪狗吃着人的粮食却不知节俭,路有冻死骨却还不开仓赈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上》)宫廷里整天大鱼大肉,马厩里养着肥壮的骠马,老百姓却挨饿受冻,转死沟壑,这简直就是率兽食人!梁惠王不想着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不想着卧薪尝胆,整日花天酒地,不管人民死活,百姓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与统治者同归于尽,如果人民不发动起义、不给敌军带路已属万幸,梁惠王居然还想着兴军复仇,攻城略地,这不是白日做梦吗? 仁者是把自己所爱者推及到不爱者,比如爱屋及乌,梁惠王这个不仁者不爱老百姓,却把这不爱推及到自己所爱太子(在与齐国交战中被俘,一说战死)。梁惠王以获取土地为目的,糜烂其民而战之,属于不义战争,其败不亦宜乎!因此,孟子要梁惠王抛弃利益愿想,痛下决心行仁政,实在是唯一的救国良方,何迂阔之有?! 三 针对梁惠王问利,孟子答之以仁义:“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梁惠王上》) 孟子与梁惠王交谈多次,从不同方面勾画了“仁政”的内容,这些内容孟子在与齐宣王对话时又重复多次,每次语言表述不尽相同,核心内容基本一致,说明孟子认为“仁政”的理想适合当时所有国家。每个国家都实行仁政,就可以实现天下太平,如果有哪个国家实行暴政,仁政国家就可以吊民伐罪,恢复和平与秩序。 孟子仁政的核心思想就是保民,恤民,教民,养民,与民同乐,要保证每户有百亩耕地,五亩宅基地,有鸡豚狗彘之畜,保证老者能衣帛食肉,照顾鳏寡孤独,省刑罚,薄税敛,实行市场经济,关市稽而不征,政治上选贤与能,使俊杰在位,办学校,兴教化,让百姓懂得孝悌忠信基本伦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还有爱物的生态伦理思想萌芽,主张有节制的利用自然,注意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有节制的捕捉鱼鳖,有节制的砍伐木材,则自然物不可胜用。孟子认为,如果实行了这样的王道仁政,政权深得人民拥护,民归之如水之就下,天下百姓皆引领而望,如此则无敌于天下。孟子对梁惠王说,如果此时哪个国家陷溺其民,冻饿其父母,就可以往而征之:“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四 孟子一生积极提倡和平,致力于实现王道理想,认为王道国家战则必胜,仁者无敌,具有可贵的理想主义精神。但仔细分析孟子的全部论述,就不难发现,由于过度的理想主义色彩,对正义观念的过分自信,导致王道仁政理想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纵观历史,王道难以战胜霸道,正义战争难以取得胜利,野蛮国家凭借武力横行霸道,肆意侵略和平国家,其事例不胜枚举。即使正义战争取得胜利,往往也要付出沉重代价。总结孟子王道理想的思维教训,辩其得失,为王道战胜霸道提供可行的途径,对现代国家确立正义的战争观、捍卫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孟子认为王道国家不待大,百里之国可以王天下,理想主义色彩过于浓厚,没有考虑到资源的有限性。孟子描述的仁政理想是一户有百亩耕地,五亩宅基地,欢迎天下人民都来耕地,民之所归,如水之就下,沛然莫之能御;欢迎天下商人都来经商,欢迎天下知识分子都来本国从政。可是小国资源有限,一户百亩地,你能容纳多少农户呢?小国市场消费有限,能有多大的市场规模呢?天下知识分子都来从政,增加财政负担,引起赋税加重,人民能够承受吗?孟子说王道国家不必大,这是为了增强实行王道的信心,但依照孟子的思路推理,大国比小国更容易实行王道。大国资源充分,广土众民,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可以吸收更多的贤能俊杰来为国效力。孟子认为霸道依靠实力,所以实行霸道必须是大国才有充分实力,同理,只有实行王道的大国才能抵御霸道,主持正义。因此,大国具有更大的实行王道的能力责任与义务。 二、孟子过分强调正义的力量,没有重视军队的训练管理和国防建设。通观孟子书全文,找不到关于军队训练和国防建设的论述。即使不是处于战国时期(更何况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也要组织一支有一定规模的军队,并且要加强训练,增强战斗力,这样才能在正义战争中以最少的牺牲赢得最大的胜利。没有常规军队,战争发生时组织没有经过训练的民众去抵抗,用血肉筑长城,即使最终取得胜利,也要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给某些提出“花钱买和平”的人提供口实。当然,要加强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就有可能增加赋税,增加百姓负担,如何在军费开支和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之间找到平衡,需要执政者具有高超的行政艺术。 三、孟子忽略了武器的优劣在战争中的作用。这一点尤其值得总结经验教训。受孟子思想影响,中国长期以来不重视先进武器的研发与建造。甚至在国势危急时,有的士大夫还在大发“战争不靠武器”的迂腐议论。孟子过分强调得道多助,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公孙丑下》)认为只要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梁惠王上》)组织没有经过训练的百姓用木棍去对付秦楚之坚甲利兵,这要付出多大的牺牲和代价!何况秦国是虎狼之师,训练有素,用土地奖励军功,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手中又有锐利武器,恐怕仅仅依靠正义在手、仇恨在胸不足以取胜!在现代战争中,先进武器的作用就更是显而易见了。因此,加强先进武器的研发和建造时不我待,刻不容缓,要把拥有先进武器提升到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对待。 中国是一个大国,国力空前强盛,正在继承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弘扬儒家思想,总结提升孟子的王道理想,致力于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全民共同富裕,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拥有足以威慑霸道国家和邪恶势力的先进武器,就一定能在国际社会主持正义,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国制度:贤能政治的传统与现代
- 下一篇:儒家文化的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