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齐鲁文化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


    在中国历史上,核心价值观通常指道德价值观,而道德价值观最初被称之为“明德”。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指出:“天下明德自虞舜始”,这似乎说明虞舜是构建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人。据《孟子》记载,虞舜是生于诸冯(今山东诸城市)的东夷之人。东夷人以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为其活动中心。尔后从海岱地区成长起来的齐鲁文化,又成为中国历代思想家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必须汲取的最重要的思想资源。
    一、尧舜时代核心价值观:五教
    尧舜时代,中华民族跨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以尧为首领的夏人和以舜为首领的夷人携手合作,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不是按血缘原则而是按地缘原则组织起来的“帝”国政权。这个“帝”国政权在尧帝时代似乎还具有夷夏方国“邦联”的性质,而到了舜帝时代,由于“分官设职”,从分工管理的角度健全完善了政府组织,推动“邦联”走向“联邦”,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政权,沿用舜帝所在的有虞氏的名号,号称为“虞”。春秋时期视其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与夏、商、周并称为“四代”。
    夷人是东方土著居民,称“东夷”;因其部族有九,又称“九夷”。在尧舜“帝”国时代,东夷人之所以能够与夏人分庭抗礼,不仅由于东夷人拥有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由于东夷人拥有先进的礼乐文化。东夷人秉性温柔,敦厚和平,礼让不争,崇尚仁德。他们的习俗与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东汉学者许慎在其名著《说文》中曾用“夷俗仁”三字予以概括说明。《后汉书·东夷列传》也指出:东夷人“仁而好生,……天性柔顺,易以道御”。海岱地区“夷俗仁”的民风,历数千年传承不已,到了“礼失而求诸野”的春秋时期,日益彰显其价值,以至于孔子称赞“学在四夷”,又声称他“欲居九夷”。孔子的仁学思想,溯其源,即发端于“夷俗仁”。
    东夷文化的基本特点是重视伦理道德。出身东夷的舜帝,经由禅让继位后,大力推行道德文明建设,将东夷人崇尚的仁德推广、普及到了整个“帝”国,并且将仁德具体化为“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父母、兄弟、子女是家庭关系的三大基石。“五教”是处理家庭伦理关系的道德规范,是父、母、兄(姐)、弟(妹)、子(女)每一个体家庭成员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五教”的产生,反映了尧舜时代中国社会组织从氏族演变到了家族乃至家庭的基本事实。家庭一经产生,便构成了稳定的社会细胞。家庭的价值受到了普遍的肯定与推崇。“五教”被尧舜“帝”国奉行为普遍的价值准则,后世推崇其为“明德”。这实际上揭示了“五教”是尧舜时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最早形成的核心价值观。
    东夷文化是尧舜时代海岱地区的主流文化。到了周秦时代,东夷文化仍然是海岱地区多元文化中的一支,与当时的主流文化——齐鲁文化并存并行达数百年之久。东夷文化是齐鲁文化的先导。东夷文化的优秀成果,包括舜帝发明的“五教”核心价值观,为齐鲁文化所继承,自然也就包含在齐鲁文化之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