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为酒困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0:11:47 山东画报 杨朝明 参加讨论
在《论语·子罕》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在朝廷上尽心服侍公卿,在家尽孝服侍父兄,丧事不敢不尽礼,不为酒所困,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孔子常说做事勉力、做人尽心、丧事尽礼,而在这里,他竟然将“不为酒困”与之并提! 如今,酒驾入法,人们意识到酒醉驾车的严重危害,酒后、酒醉驾车酿成的悲剧越来越少了。强硬制止,虽然不失为一种手段,但酒驾、醉驾依然禁而不绝,而且悲剧时有发生。那么,到底还有多少人依然在为酒所困! 历史上,商纣王因沉湎酒色亡国,历朝历代都以此为戒,从而限酒或禁酒。许多有识之士,更清醒认识到沉湎于酒的危害。西周初,周公在分封卫国时,反复告诫康叔,希望他不致因酒误政。周公还专门作了《酒诰》,这可以说是最早的“戒酒令”。周公的思想也对鲁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鲁国酿酒时,很可能注意使酒味道清淡,战国时人们还说“鲁酒薄”。 孔子激赏周公,他虽然不反对饮酒,但强调自觉限酒。《论语·乡党》记载了孔子的话:“惟酒无量,不及乱。”为人们津津乐道。作为殷商后裔,孔子清醒地认识到了醉酒的危害性。孔子对待酒的态度,令人们深思。 周代是我国礼乐文明的成熟期,祭祀、宴饮等是重要的礼仪。孔子强调以礼乐治国,“百礼之会,非酒不成”,酒为礼设,举行典礼往往有酒。酒与礼有密切的联系,没有酒,礼好像就失去了存在的形式。有乐而无酒,好像也不能形成欢乐的气氛。 明朝人袁宏道《觞政·八之祭》中有一段话,强调或突出了孔子在酒文化史上的地位。他说:“凡饮必祭所始,礼也。今祀宣父曰酒圣,夫无量不及乱,觞之祖也,是为饮宗”。这里,袁宏道仅凭这一句话,便把孔子称为“酒圣”“觞祖”“饮宗”,颇有一些所谓“见解独到”“概括精紧”。 生活中离不开酒,但孔子强调 “惟酒无量,不及乱”,酒可以不加限制,但要合乎礼制,并把握好度,根据自己的酒量适量饮用,不至于因醉而误事,只有合礼中度,才符合中道。孔子主张人们要“不为酒困”,就像“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以及勉力于应当敬重的事业一样,认为这样才能无所畏惧,有所成就。 孔子倡导适量饮酒,倡导通过修身自律来禁止醉酒。因此,后人以“至圣先师”为榜样。不少士人认识到沉溺酒色的危害,他们严格自律,以饮而不醉作为修身的一项内容。如苏轼就说:“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真英豪”。 《诗经》经过了孔子的整理,是作为教材的“诗歌集”,该书305篇,涉及酒的就占了30篇,浏览《诗经》,会有浓烈的酒香溢出。例如《小雅》中的《宾之初筵》,通过描写宴饮的场面,讽刺了酒后失仪、失言、失德的种种醉态,提出反对滥饮的主张。这里可以说是“酒香”,而非“酒臭”,因为它描述了合“礼”的饮酒场面,提倡和主张的是“饮酒孔嘉,维其令仪”,认为饮酒是很美好的事,因为有好的礼节与之“相和合”。 在历史的传说中,竟有“尧舜千钟,孔子百觚”的说法,好像包括孔子在内,“古之圣贤无不能饮”,似乎孔子也是可以喝上一些酒的。当然,好像孔子的孙子子思曾说“夫子一饮,不能一升”,也许在子思心目中,孔子的酒量并不大。孔子后人孔穿说:“贤圣以道德兼人,未闻以饮食也。”酒量大小因人而异,没有什么大的关系。 特殊的时代环境,古人自然没有今人这般酒后驾车危害极大的担忧,他们尚且强调要修身自律,做到饮而不醉。在酒驾入法,各地纷纷禁酒的今天,难道就不能自觉掌控自己!孔子当年告诫人们饮酒不要“及乱”,“不为酒困”,君子当勉!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杨朝明:爱上儒家经典,诠释孔子思想
- 下一篇:方克立:儒学给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