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2:11:23 中青在线 朱康有 参加讨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中,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之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上的显著特色之一。 复兴梦: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能缺位 我们就是从传统中走过来的,传统也以一定的形式“活”在我们的语言与思维、生产和生活中。但中国的复兴梦,既不是简单的继承,更不是照抄照搬,它一定是文明融合后人类新文化的诞生。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我们的领导人到了国外,其他国家的领导人讲中国的古老文化,我们也讲他们国家和民族留下的文化精髓——这难道仅仅是外交辞令吗?其实,它反映了文化的沟通和相知、认同和融合,拉近了地理上遥远空间的距离,增加了异域民众之间的好感。 全球治理,同在一个屋檐下,相互理解,谦逊忍让,处得就好。一个包含中国智慧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在了联合国的决议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把全球各地的海外华人紧紧地聚拢起来,形成广泛的认同,进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的一个重要语言风格,就是在国内外各种场合、各个领域的重要讲话中,引用了大量我国历史文化的名言警句——可见,当今无论是国家治理甚或全球治理,吸收和借鉴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长期积蕴的人类各种智慧,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去认识。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 习近平同志早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就指出:“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领导干部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乐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包含了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有机组成部分。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他从整体上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习近平同志也曾指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它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建构“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本身并不排斥人类文明中一切先进的成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汲取、借鉴了西方文明的精华,但核心价值观根本的层面则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对接”处,才能有生命力、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我们文化的基因、精神的基因,也是精神的标识、丰厚的滋养。其中的丰富思想道德资源,更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习近平同志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十八大以来,对于高级干部中出现的腐败现象,我们一方面重典治疴,另一方面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的经验,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执政党这种以“自”为内容的文化建设,实际上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管理和修身等思想的采纳、汲取、融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也有着密切关系。为什么习近平同志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同志还反复强调对历史的学习以及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经济、军事乃至科技等硬实力可以快速增长和恢复,但文化软实力不是那么快就能见效的,我们应该努力的空间还很大。变文化资源大国为文化产业大国,实现文化强国就有了坚实的保障。 这次党的十九大报告还首次写入了“中华文化立场”,中华文化立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场就是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精神,创新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立场、理论立场和实践立场。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我国思想文化界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各种说法;在我党历史上,可概括为继承和发扬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同志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力图从形式到内容实现传统文化的新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创新,在治国理政上发挥的思想文化资源功能,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我们期望,“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作者:朱康有(国防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周易》浅说
- 下一篇:朱康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理想信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