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关于青少年读经教育的几个观点断片(之四)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2:11:04 鲍鹏山公众号 鲍鹏山 参加讨论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为教育资源无可比拟、也无可替代的价值,在于,它们是三种体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 我们举一个例子,《论语》第一章。《论语》总共20篇,第一篇《学而篇》,总共16则,去掉标点符号,492个字。 先看其知识体系。 文化历史知识: 历史人物:孔子、有子、曾子、子贡、子夏。 历史名称:国、君、《诗经》。 文化概念:礼(如果老师稍微延伸一下,讲“周礼”,讲“三礼”)仁、信、孝、悌、忠、君子、小人、先王…… 称谓知识:姓、名、字、号、谥…… 语言积累(不仅仅是语言知识): 巧言令色;三省吾身;言而有信;慎终追远;和为贵;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贫而论道,富而好礼;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立道生;使民以时; 还有终身能用的名言警句,诸如 : “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敏于事而慎于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再看价值体系。 《论语》一书,不外乎讲“三好”:好人(人生),好政治,好社会。 关于做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关于政治:“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关于社会:“礼之用,和为贵”。 最后看看经典中的文化体系。任何经典,都属于一种文化体系。比如,《论语》就属于中华文化体系,而《圣经》则属于西方文化体系。 文化经典最重要的文化功能是文化认同的培养。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化认同”? 从个人角度讲,有文化认同才使人有精神归属感。 从民族角度讲,有文化认同才能形成民族凝聚力。 一个人的最后安身立命之处就是精神归属感。 一个民族的最后力量就是因文化认同而来的凝聚力。 中国人生活的“中国”,不仅是地域、空间、领土的“物理的中国”,还是天地、祖先和圣贤组成的“伦理的中国”。前者是身体家园,后者是精神家园。有前者,我们可以活着;有后者,我们才能体面而有尊严地生活。 并且,有后者,才能维系前者。有对后者的自信和珍爱,才能使我们对前者生死以之。真正的爱国者,其实爱的是一国之文化,一国之文明,一国之生活方式,一国之价值伦理。这也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立论逻辑所在。 中华民族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历史绵延两千多年的民族。其间分分合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由于利益的冲突,政治的分歧,很正常,不需要什么理由。但是分了以后要再合起来,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分的力量是自然的力量,合的力量一定是人文的力量。中华民族经过多次的“分”,但是,我们也拥有“合”这个恒久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以孔子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对这个文化的认同。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维护民族统一的最核心的力量不是掌握政权的朝廷,也不是手握武器的军队,而是那些在穷乡僻壤手执竹简或者线装《论语》的“老秀才”。这些人才是一个国家一直凝聚在一起、一个民族一直维护统一的最为重要的力量。他们在穷乡僻壤给孩子们教《论语》时,就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文化认同的种子。这是教育曾经显示的力量,这是教育曾经获得的光荣,这也是今天中国教育的使命。 最大的国防,就是教育。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何中华:我心中的孔子 永远都说不尽
- 下一篇:鲍鹏山:《水浒》五 大闹桃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