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尚书》学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6:11:53 中国孔子网 马士远 陆振慧 参加讨论
二、《史记》称引《尚书》研究 (一)《史记》引用《尚书》体例问题。 《史记》称引《尚书》,体例有多种形式,前人多有探究,如古国顺的《史记迻録尚书原文例》、易宁的《史记殷本纪释尚书高宗肜日考论》、黄盛雄的《史记引尚书文考释》等。《尚书》之文,最是古奥难通,司马迁取其经文,作为撰著四代的史料,若不将《尚书》原文改为当时易晓文字,则卒难通读。故《史记》除个别地方直接照录《尚书》原文外,翻译经句,改写原文,增饰释文,方式十分灵活。前人于此多有研探,张钧才在《史记引尚书文考例》一文中定为七例,卓秀岩在《史记夏本纪尚书考征》一文中定为四例;古国顺在《史记述尚书研究》一文中定为六例。李周龙在《司马迁古文尚书义释例》一文中,仅古文就定为五例。在诸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今概而言之,约为八类: 一为照录《尚书》篇章原文。如《五帝本纪》中照录《尧典》篇部分文本,《夏本纪》照录《皋陶谟》篇、《甘誓》篇部分文本,《殷本纪》照录《《汤誓》、《高宗肜日》、《西伯堪饥》诸篇部分文本,《微子世家》照录《微子》篇部分文本,《周本纪》照录《牧誓》篇部分文本,《鲁周公世家》照录《金縢》篇、《无逸》篇、《吕刑》篇部分文本,《燕召公世家》照录《君奭》篇部分文本,《晋世家》照录《文侯之命》篇部分文本,《宋世家》照录《洪范》部分文本等等,其中《夏本纪》照录《禹贡》篇多达一一九六字,《宋微子世家》照录《洪范》篇一○四四字。 二为据训诂改难识、难读字。《史记》录《尚书》文,若其有难读字词,则以故训字易之,如《尧典》“克明俊德,协和万邦”,《史记》将“克明”改作“能明”,将“协和”改作“合和”。司马迁又多取《尔雅》同义字代《尚书》经字,如“旧劳于外”,《史记》作“久劳于外”;“庶绩咸熙”,《史记》作“众功皆兴”;“寅宾”,《史记》作“敬道”;“方鸠”,《史记》作“旁聚”;“禹曰:俞,如何?”,《史记》作“禹曰:然,如何?”;“彰厥有常”,《史记》作“章其有常”;“莱夷作牧”,《史记》作“莱夷为牧”;“达于河”,《史记》作“通于河”;“六府孔修”,《史记》作“六府甚修”;“其如台?”,《史记》作“其奈何?”;“逖矣西土之人”,《史记》作“远矣西土之人”;“相协厥居”,《史记》作“相和其居”;“彝伦攸叙”,《史记》作“常伦所序”;“曰乂”,《史记》作“曰治”等等。 三为摘其要而适当剪裁《尚书》文。《史纪》各《传》多引用摘取《尚书》本经中的重要章节、字句,如摘引《尧典》、《盘庚》、《微子》、《多士》、《文侯之命》等部分内容。 四为意译《尚书》文句。如《五帝本纪》“信飭百官……如妇礼,尧善之”一段,既是司马迁将《尧典》“允厘百工……帝曰‘钦哉’”一段翻译后的通行文字。这样的例证很多。 五为以记事体改写《尚书》记言体原文。如《五帝本纪》将《尧典》“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惟德允元’”改为“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 六为简化概括《尚书》原文。如《周本纪》用“乃命召公毕公以相太子而立之”,概括《顾命》“乃同召太保、高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用敬保元子钊,弘济干艰难”文。 七为为所引《尚书》原文加注释。如《五帝纪》为《尧典》“文祖”增注曰:“文祖者,尧太祖也。”这样的情况不是很多。 八为用专用术语等引《尚书》事。如“鸿渐”之谏等。 (二)《史记》采摘《尚书》及其称引《尚书》篇目问题。 司马迁撰作《史记》,特重采摘《尚书》,特别是虞、夏、商三代纪事,多采用《尚书》文,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多次流露此意。如《五帝本纪赞》说:“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司马迁撰《五帝纪》,主要根据《尧典》以下多篇《尚书》文,正合此说。《史记·伯夷列传》说:“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典》、《舜典》、《皋陶谟》、《禹贡》、《甘誓》等皆是虞、夏之文。《史记·夏本纪赞》说:“太史公曰:自虞夏时,贡赋备矣。”《史记·大宛列传》又说:“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贡赋、九州山川,皆出自《禹贡》篇。《史记·殷本纪赞》说:“太史公曰: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书》、《诗》。”采自《书》者,是指采摘《汤征》以下二十三篇,采自《诗》者,《那》、《烈祖》、《玄鸟》、《长发》四篇而已,故其言“采自《书》、《诗》”,不言“采自《诗》、《书》”。司马迁撰写《史记》,确是考信于六艺,其重视《尚书》,于此可见一斑。 《史记》具体称引《尚书》篇目问题,前人多有探讨。金德建在《司马迁所见书考》一文中,定为“篇目六十,篇数六十四。”古国顺在其《史记述尚书研究》一文中,定为“多目、六十八篇。”程元敏在其《书序通考》一文中,定为“《史记》之用《尚书》本经说义与称引百篇《书序》本文,或但称《书序》所载《尚书》篇名者,共得七十三目、九十二篇。”另据程氏统计,九十二篇中有二十二篇具见伏生传本,孔壁真《古文》逸十六篇中,仅《舜典》、《汨作》、《大禹谟》、《益稷》、《旅契》五篇末见称引。其他十一篇之称引,或有争议,但玩味其文义,确是不离其义,如《史记·殷本纪》曾引逸《汤征》残文“汤曰:予有言”等五十七字,引逸《汤诰》“维三月”等一百二十六字,载《汝鸠》、《汝方》佚文;《周本纪》曾载《泰誓》、《武成》四篇佚文。 (三)《史记》称引《尚书》今、古文本问题。 《史记》称引《尚书》今、古文的情况,非常复杂。前汉《尚书》今、古文原本早已亡佚,今人无法亲见,但仍可依汉石经、《尚书大传》、《说文解字》、《白虎通义》等所称引《尚书》文或其残字,来考定《史记》引《尚书》今、古文本的情况。 《史记》称引今文《尚书》文本问题。今本《尚书·尧典》:“协和万邦”,《史记·五帝本纪》引为“合和万国。”段氏《古文尚书撰异》说:“《古文尚书》‘邦’字,今文《尚书》皆作‘国’……此等‘国’字,非本朝讳,自是今文《尚书》本作‘国’。”段氏说是,《史记》此处用今文。今本《尚书·皋陶谟》:“予思日孜孜”,《史记·夏本纪》引为“予思日孳孳。”《说文解字》说:“孜,汲汲也。……《周书》曰‘孜孜无怠。’”《周书》应出《古文尚书》<泰誓>篇,今文《尚书》<泰誓>皆作“孳”。故知《史记》此处称引亦用今文。今本《尚书·禹贡》:“海滨广厈”,《史记·夏本纪》引为“海滨广澙。”段氏说:“厈,依《说文》当作袳,……作厈者,《古文尚书》也;作澙者,今文《尚书》也。”《史记》此处亦用今文。今本《尚书·洪范》:“鲧陻洪水”,汉石经之《尚书·洪范》残字作“□伊鸿水,”《史记·宋微子世家》引为“鲧陻鸿水。”汉石经用今文本,可知《史记》此处亦用今文。今本《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汉石经残字《尚书·洪范》引作“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党□□,□□□□。”《史记·宋微子世家》引为“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党毋偏,王道平平。”汉石经用今文本,亦可知《史记》此处用今文。 《史记》称引《古文尚书》文本问题。今本《尚书·尧典》:“肇十有二州”,《尚书大传》为“兆十有二州。”由是可知,《古文尚书》“肇”字,今文《尚书》作“兆”。《史记·五帝本纪》有“肇十有二州。”知《史记》用古文。今本《尚书·洪范》:“王眚惟岁”,新出土汉石经残字中《易·震》“眚”作“省”,石经为今文,由是可知,《古文尚书》“眚”字,今文《尚书》作“省”。《史记·宋微子世家》有“王眚维岁。”知《史记》用古文。今本《尚书·无逸》:“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汉石经残字为“肆高宗之飨国,百年。”石经“百年”说为今文本,《史记·鲁周公世家》作“高宗飨国,五十五年。”“五十五”当作“五十九”,“五十九年”为古文本,知《史记》此处亦用古文。今本《尚书·无逸》:“文王……惠鲜鳏寡”,汉石经为“文王……惠于矜□。”《史记·鲁周公世家》为“祖甲……不侮鳏寡。”汉石经用今文本,可见,《古文尚书》“鳏”字,今文《尚书》作“矜”字。由是可知,《史记》此处亦用古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