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浅谈孔子儒家与人的教育


    儒家学派本身的发生、存在和延续是与儒学教育事业紧密相关而密不可分的,事实上,在我看来,儒家之为儒家,甚至可以说与其对人的教育、教养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就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来讲,把人文教养或对人的教育事业作为自己创宗立派之根基的学术思想流派,当首推孔子和儒家,此外还有墨家。但墨家的教育组织,有着自己明确的“墨者之法”来强制性地规制墨者个人的行为和墨者团体的行动,其政治和宗教组织的集体主义色彩太过强烈而易流于僵固,很难说是一种纯粹的注重个体道德自觉和自我完善成长的教育组织和学术团体;法家的政治色彩更浓,而其自身又缺乏相应自觉的可以持久维持的自我身份认同的学派属性和组织形式;道家则偏重于对自然之道和形上智慧的个人独特领悟,一般较为轻忽和缺乏有组织的学术传承建制(后来的道教另当别论)。唯有孔子和儒家,最为重视对人有系统地进行学术传授、并特别注重对人进行人文教养和道德人格培育性质的教育事业,为此必须能够具备一定的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必须能够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定的情感和学术的联系纽带,甚至形成一种相对持久稳定的薪火相传的传承授受的教育学术谱系。
    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孔子和儒家自始就坚持一种“有教无类”的开放式自由教育,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仅不抹杀人的个性特点,而且特别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和成就各种类型的有用人才,这不仅使儒家的教育事业充满了内在的活力,所培养人才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而且,正是这样一种教育事业,反过来为儒家学派在历史上生生不息的生存和传承延续提供了各种各样且不断更新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因此,不仅儒家学派以教育事业作为自身学派生命的根基,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甚至可以说儒家本身事实上就体现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和事业,特别是以人的道德品格培养或对人的人文教育为主的教育实践活动和事业。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孔教所以能“悬日月、塞天地而万古不能灭者”,在于“其所教者,人之何以为人也,人群之何以为群也,国家之何以为国家也,凡此者,文明愈进,则其研究之也愈要”,而且,孔子最重人格教育,故孔子必将“于将来世界德育之林”,“占一最重要之位置”(《保教非所以尊孔论》);“孔子教义第一作用实在养成人格”,这既是“孔子之圣所以为大为至”而孔子教义“实际裨益于今日国民者”之所在,亦是吾人今日“诵法孔子”及“昌明孔子之教”所由之道之所在(《孔子教义实际裨益于今日国民者何在?欲昌明之其道何由》)。
    我一直特别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儒家为什么能传承下来?其生存的根基究竟是什么?作为一个学派,它为什么能够长期影响中国人、影响中国的社会和中国的政治?而且具有那么长远而广泛的影响力?在我看来,作为一个学派,其持续而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应该不是单独靠官方作为一种教条主义的意识形态来去尊崇它,才会形成这样的事实。
    就孔子来讲,他首先是一个教育家,他就是以兴办私学教育起家的,儒家的形成就是在教育的根基上形成的。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儒学思想家,他也一定同时是大教育家。儒家关注教育问题,也以教育为根基来展开一系列的社会教育和政治参与活动,从而产生广泛的社会的、政治的影响,这是其生存最主要的一个根基。而且积累了两千多年,儒家对教育的认识,对教育方面的实践,还有教育方法的总结,非常成熟,蕴涵着非常丰富而理想高远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从孔子开始,的的确确,他提出的很多东西,到今天我们还都没有超越,还有待于我们去落实。总之,儒家本身就是以教育为根基、重视教育、与教育密不可分的这样一个学派。
    就儒家教育和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来比较,说实话真的是大为不同的。当然,在历史上科举式的应试教育也曾产生过很长久而且负面作用很大的历史影响,我这里只想略微谈谈理想意义上的儒家教育及其能带给我们什么重要启示的问题。我想讲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儒家重视经典教育。为什么重视经典教育呢?儒家要传道,道就内涵在经典当中。所谓的道,不是传统狭隘的道统意义上的道,从今天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传道可以说就是一种文化传承,以教育传承文化,而文化关乎着整个民族、社会、国家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之道,以传统为根基,不能轻易丢失!钱穆先生尝说:“世未有其民族文化尚灿烂光辉,而遽丧其国家者;亦未有其民族文化已衰息断绝,而其国家之生命犹得长存者。”(《国史大纲》引论)信哉斯言,而儒家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如此深远的历史影响并占据主导文化的地位,也在于它对经典教育的持久坚持和对文化传承的始终不渝。所以儒家教育首先就是经典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
    第二,儒家教育是对人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也是一种内涵很丰富的人文教育,重视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和人文精神。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播传授,注重道德人格的培养和人文教养的陶冶,这点很重要。遗憾的是我们今天似乎对这个重视不是很够,现代教育基本上只是一个模式化的单纯的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虽然人文素养也讲,但只是作为辅助性的东西,多数人并不会太在意,有些做法还时常把这最重要的问题给扭曲和败坏了。今天,我们面临着由应试教育带来的各种各样的严重问题,我们今天最亟需解决的一大教育难题就是,如何让教育本身重归本位,即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教育,不可否认,目前各种各样的功利性的国学儒学教育,还有单纯教学生为了背诵而背诵的诵读经典的教育方式,无疑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我认为,真正的儒家人格教育的理念可以提供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儒家的复兴首先应该是儒家人格教育的复兴,儒家在今天也理应在教育事业上有大的作为,尤其是在促进和推动应试教育向人的教育的教育变革过程中发挥重要支撑和引领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时代、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第三,儒家教育的概念还是一个广义的大概念,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中的教学活动,而是包括了对人民大众的教化、社会生活方式方面的移风易俗以及注重对士大夫或从政官员进行“知行合一”、“政学合一”的政德教育等。所以儒家能影响社会大众,同时也关注政治、试图以教育活动来影响政治。而另一方面,从传统儒家的理解,其实政治也就是一种教化的工作。“教化”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的道德和政治词汇,但是,我们必须对教化的两种不同含义作出明辨区分才不至于产生严重的误解,事实上孔孟儒家所谓的“教化”,不能简单地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理解,不能理解成是灌输什么意识形态的东西以便对人们实施政治控制,孔孟所谓的教民化民决不是这个意思。孔孟儒家所谓教化乃是意指国民人文教养或所有人道德品格的培育和提升,如梁启超和萧公权先生所讲,孔孟讲教化,其根本目的旨在提升国民品德或使人民养成美善之品性与行为。但“教化”也可能会变成操纵和控制人民的一种手段和方式,这显然属于另外一种完全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教化”含义。不过,就儒家教育的本来含义来讲,我们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就是,究竟什么叫真正的教育和教化,什么叫教养?如果人连基本的人文教养和道德品格都不具备,一个优良的文明社会及其生活秩序能否真正建立和形成?儒家教育强调“化”,所谓“化”就是潜移默化,除了“化”,儒家教育还讲求一个字,就是“养”,它和“化”类似,就是说教化是一个养的工作,慢慢的去养,需要在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下去养;不是说我强加一个东西给你,也不是我用一个我认为正确的东西像捏泥人式地任意改造你。儒家教育首先是基于对人性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不是说我可以拿一个什么标准,僵固教条化的什么东西去要求你,或外在地强加给你。人性的化育、人格的陶冶是需要在正确了解人性的基础上逐渐“养”成的。
    为什么整齐划一的现代教育模式特别是应试教育存在种种的问题?说到底,它不是基于对人性的真实而正确的认识与理解——人是活生生的、有个性的生命,而不是任由他人来捏塑和改造的材料,真正的人必须是能够自主自立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人的自我成长与完善,在这个方面,我认为我们能够也需要从儒家教育的思想资源中发掘和借鉴很多有益的理念。按照儒家“人”的教育理念,合乎人性的或道德人格的培育一定是“养”出来的,一定是“化”出来的,而不是强加改造出来的。具体来说,在儒家教育理念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化和养是什么呢?让人首先有一种内在的主体的心灵自觉,这是通过激发的方式来做的而不是外在强加给你的。比如说到怎么做人?首要的是先激发你的内在的自觉,让你形成一种道德自主,一种独立的人格,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你去明白一些人生的道理。
    从孔子开始,到宋明时期的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都强调教育首要的就是要激发人先立志。当然,这不是我们现在教育小学生的那种简单的做法,问一问学生你将来志向是什么?做什么?不是这个意思。儒家所谓的立志是要立志做圣贤,做一个圣贤人物,好好的大做一个人,树立并终身追求成圣成贤的这样一个人生目标和志向,这是很重要的。而且是内在的,发自内心的,必须由你自己立志来做的。不是我强迫你,叫你立志,你才立志。否则,其他的一切都免谈。而当一个人立定了做圣贤的志向,或者一个人的人格真正立起来之后,教育的活动才是顺理成章的展开的一种过程。
    儒家教育理念中还有我们上面提到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就这些可贵的理念而言,我们迄今也还缺乏认真的对待和实践,正因为如此,教育的贵族化和不均等化事实上使教育成了在歧视和排他的基础上获取优势资本的东西。因此,我们也仍然面临着需要深思力行的这样的问题:怎么把儒家教育的有益理念真正落在实处,并使之发扬光大。这既需要在现行正规教育体系之外,通过儒家式人文教育来做一些补偏救弊的工作,更需要在现行的正规教育体系中把儒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注重人格教养的人文教育理念和原则,创造性地切实落实在具体教育体制和教学实践层面,这是一个亟需我们加以探索的时代课题!
    目前的教育体制和学制是封闭和时段性的,比如说过了一定的年龄段,你进不了大学。为什么呢?因为教育资源不能向所有人开放。另外,传统的教育是一生的,师生的关系肯定是一生的交往,而现在讲终身学习,终身教育,讲尊师重教,但是学生只在学校中有限的时间内读书求学,上一些有限的课程,怎么会一生都记得、都尊重老师呢?这决定了现在的学校教育很难是真正的人格的、人文的教育,因为人格的、人文的教育需要人与人、师与生之间长期甚至是终生的相互交流和影响,需要慢慢的养和化,不是简单上几节课,就把你教育成人了,那不可能;所以现在的教育不能说是失败吧,但能否真正养出和化出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才,却是值得怀疑的,至少培养出来的人虽然可能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却不见得具有真正的人文人格教养!如何开放学校教学资源,使学校成为人们终身可以出入学习、养成人格的一片纯净的精神家园,而不是深受世俗功利污染和行政权力支配的芜秽场所,这是我们现行教育体制之弊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真正加以改进的根本问题。
    简单总结一下我要讲的意思:儒家重视经典教育,因为它要传道授业,传承文化;儒家注重人格教育,目的在教人养成一种独立自主、健全完整的道德人格;儒家教育是一种人性化的人文教育,重在陶冶人的性情和心灵,提升人的人文教养,成就人的富有意义的人生。儒家离不开教育,不重视和关切人的教育的儒家也是不可想象的!
    (林存光,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孔子研究院泰山学者,原载《孔子文化季刊》总第26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