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丛子》的真伪与价值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9:11:54 中国孔子网 王钧林 参加讨论
摘要:《孔丛子》是一部相当于“孔家杂记”的书,由《孔丛子》20篇、《连丛子》2篇、《小尔雅》1篇组成。《孔丛子》、《连丛子》、《小尔雅》本来是三部各自独立的书,它们的真伪,它们的编者或作者是谁,以及它们是如何被编为一书的,是迄今仍未解决的问题。《孔丛子》和《连丛子》对于了解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2世纪二十几代孔子世系的传承与排列,以及孔子世家的特殊继承制度,有着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两书记载的孔子后世子孙的言语行事也有着珍贵的思想价值。 关键词:孔丛子;连丛子;小尔雅;孔子世家 《孔丛子》是一部相当于“孔家杂记”的书,主要记述从战国初期到东汉中期十几位孔子后代子孙的言语行事。时间跨度近六百年,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对于了解汉以前孔子世家的发展、演变以及一些著名人物的嘉言懿行、家学传授等等,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 传世本由《孔丛子》、《连丛子》、《小尔雅》三部分组成,共23篇。《孔丛子》部分21篇,其中有《小尔雅》1篇。《连丛子》部分2篇。由于分卷不同,形成了两个版本:一个是见之于《四库全书》的3卷本,一个是为《四部丛刊》所收的7卷本。3卷本和7卷本大同小异,应该是来源于同一个祖本。 一、《孔丛子》一书的基本内容 如果我们将《小尔雅》从《孔丛子》21篇中分离出来,使之独立成书,《孔丛子》全书可以分为《孔丛子》、《连丛子》、《小尔雅》三部分。《小尔雅》与全书不类,如何羼入《孔丛子》,并且被编为第十一篇,迄今仍无合理的解释。《孔丛子》、《连丛子》、《小尔雅》三部分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孔丛子》20篇,记述孔子、孙孔伋、七世孙孔穿、八世孙孔谦、九世孙孔鲋的嘉言懿行。其中:1-5篇:《嘉言》、《论书》、《记义》、《刑论》,记孔子言行。6-10篇:《记问》、《杂训》、《居卫》、《巡守》、《公仪》、《抗志》,记孔伋(子思)的言行。12-14篇:《公孙龙》、《儒服》、《对魏王》,记孔穿的言行。15-17篇:《陈士义》、《论势》、《执节》,记孔谦的言行。18-20篇:《诘墨》、《独治》、《问军礼》,记孔鲋的言行。 这20篇可以视为孔氏5位先祖的言行集,从中可见,孔子以后,孔氏一族在长时段内人才辈出,保持了旺盛的思想活力,一直到司马迁著《史记》时仍然如此。所以司马迁为孔子作传,赞叹“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这里所说的“传十余世”,主要是指孔子作为一位平民思想家,能够传十余世而不衰,为学者所敬仰;此外,也是指孔子子孙能够恪守先祖之业,薪火相传,达十余世。因此,司马迁作孔子传,记述孔子一生言行事迹,兼及其后世子孙,破例给予了“世家”的规格。事实上,司马迁之后,孔子世家继续发扬文章、道德家风,一直到第二十代孔融(153―208,字文举,孔子二十代孙),维持了长达600余年的光荣期。秦统一以前,孔子世家多出思想家,少见政治家;秦汉时期,适应大一统的要求而成功转型:从隐居于政治水平面以下,到浮现于政治水平面以上,孔子子孙纷纷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论“学而优”,孔子十一代孙孔安国以经学著称,他第一个整理了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并为之作传,开了汉代古文经学的先河,对此后中国经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论“学而优则仕”,孔子十代孙孔藂、十一代孙孔臧、十三代孙孔霸、十四代孙孔光,都因为从政优异而封侯拜相。从总体上看,不是从政,而是为学,才是孔子世家所擅长。孔子世家前二十代出现了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学者、作家,他们都秉持孔子的理念,坚守孔子的遗训。儒学传世,是孔子世家的主流。 1―5篇记述孔子与弟子、家人、国君、卿大夫等人的言谈,涉及内容广泛,如:修身治国、《尚书》大义、日常行事应遵行的礼义规范、德刑关系,等等。这部分材料,在形式上与《孔子家语》、《说苑》、《韩诗外传》等书中所见的有关孔子的言论材料相接近,特点是每一则的篇幅都比较长;此外,其中有一些内容也见于《孔子家语》、《说苑》、《韩诗外传》等书。 6―10篇是记述孔子的孙子孔伋在鲁、卫、齐、宋等国与多人的交游和言谈。涉及的人物有曾子、曾申、老莱子、鲁穆公、齐王、卫君、孔白(字子上,孔伋的儿子)、孟子等人,言谈的内容极为广泛。孔伋(约前483-前402),字子思。战国初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幼年曾受到祖父孔子的教诲,继则受业于孔子弟子曾参。生平事迹不可详考。仅知其长期居留于鲁、卫两国,短期游历于齐、宋等国。鲁穆公时,被尊为师,以备顾问。《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隋书.经籍志》著录《子思子》七卷,均已失传。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缁衣》、《坊记》相传是子思的作品。1998年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简》中,有《缁衣》、《鲁穆公问子思》、《五行》等篇,多数学者认定为子思的著作。荀子以后,不少儒家学者认为子思与孟子存在某种师承关系,二人思想学说亦接近,因而被看作是一个学派,称为思孟学派。思孟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11―14篇是孔穿与公孙龙、平原君、信陵君、魏王、齐王的言谈记录。《公孙龙》篇记孔穿与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坚白异同”、“臧三耳”尤其精彩。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人物,孔穿敢于与其辩论,而且能够取胜,可见孔穿比公孙龙更加辩才无碍。孔穿,字子高,孔子七世孙,生卒年不详,享年57岁。孔穿学识渊博,机智善辩。他生当战国中晚期的乱世,遵循“天下无道则隐”的祖训,不求仕进,先后游说楚、魏、赵、齐等国,与魏王、齐王、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等相友善。据《孔子家语后序》,孔穿著有《儒家语》十二篇,名曰《谰言》。《汉书.艺文志》著录《谰言》十篇,有人认为此即孔穿所作,唐代颜师古已辨其非是。《谰言》久已失传。 15―17篇是孔谦与魏王、赵王、韩王、卿大夫的言谈记录,以及在魏、赵两国为政的事迹。孔谦,字子顺,又字子慎。孔穿之子,孔子八世孙,生卒年不详。孔谦在魏国从政为相,在外交上采取与赵国联合的方针,在内政上整顿官吏,“改嬖宠之官以事贤才,夺无任之禄以赐有功”,惹得一些丢官失职的人纷纷表示不满。魏王初期对孔谦很信任,封其为文信君;后来慢慢疏远了孔谦。孔谦一再陈述治国大计,魏王均不采纳。孔谦不愿尸位素餐,于是告病回家。 18—21篇是孔鲋反驳墨家对孔子和儒家的批评,以及孔鲋与陈涉讨论军礼和其他问题的记录。孔鲋,字子鱼,又称子鲋;一名甲,又称孔甲。孔谦之子,孔子九世孙。生卒年不详。孔鲋生当战国末年,博通经史,与魏国名士张耳、陈余等友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续奉行法家政策,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焚书坑儒。孔鲋将家中讲学用的《论语》、《孝经》、《尚书》等儒家经典收集起来,藏于孔子旧宅壁中。然后,率弟子逃往嵩山,隐居讲学。陈胜起义后,称楚王,孔鲋在陈余的劝说下出山,陈胜亲自出迎,拜其为博士、太师。不久,孔鲋感觉进言不被采纳,任职六旬(一个六个月)后托疾告退,死于陈。 (二)《连丛子》2篇,记载汉代孔子后裔的作品与言论。《连丛子》,又称《续孔丛子》,旧称孔子十一世孙孔臧将其所作的赋与书裒辑成卷,附于《孔丛子》之后;因为题材不一,丛聚成书,所以称为《连丛》,又称《连丛子》。传世《连丛子》分上、下两部分,列为《孔丛子》第二十二篇和第二十三篇。 《连从子》上,共收9篇作品,其中:4篇赋,2封书信,是孔子十一世孙孔臧的作品。1篇序,是“宗人子通”为孔奇《左氏传义诂》所作的序。“宗人子通”,其人不可考。剩下《叙书》、《叙世》2篇,不知作者,从《叙世》提及孔子十九世孙孔和来看,作者应是与其同时或在其后的某一位孔氏子孙。 《连丛子》下,共有11章,无章名。主要记述孔僖、孔季彦父子以及其他孔氏族人的言语行事。 (三)《小尔雅》,列为《孔丛子》第十一篇,实际上可以独立成书。《小尔雅》,又称《小雅》,全书分为《广诂》、《广言》、《广训》、《广义》、《广名》、《广服》、《广器》、《广物》、《广鸟》、《广兽》《度》、《量》、《衡》十三篇,是一部解释字词、名物的书。因为与《尔雅》类同,并且多补《尔雅》之未备者,故称《小尔雅》。 《汉书.艺文志》著录《小尔雅》一篇,是否即此《小尔雅》,学者们尚有不同意见。《小尔雅》的内容、体例与《尔雅》十分接近。《尔雅》是解释儒家经典的辞书,《小尔雅》也是。据黄怀信教授统计,“《小尔雅》所收600多词语中,有40%以上可释于三《礼》,近30%可释于《左传》及《诗经》,10%左右可释于《尚书》,还有不少可释《谷梁传》和《公羊传》”。在体例上,《小尔雅》模仿《尔雅》原有的《释诂》、《释言》、释训》、《释器》、《释鸟》、《释兽》等篇目,设《广诂》、《广言》、《广训》、《广器》、《广物》、《广鸟》、《广兽》等篇目,以补充《尔雅》相应各篇应收而未收的内容。《小尔雅》还增设《广义》、《广名》、《广服》、《广度》、《广量》、《广衡》六篇,特别是关于度、量、衡的三篇,为《尔雅》所无。《小尔雅》与《尔雅》既属同类,关系又如此密切,说服两书必有其可进一步研究、揭示的内在关联。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历代孔子形象之嬗变
- 下一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