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品读经典 >

孔子的六张面孔


    王德岩 1971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教授,审美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和中国文化。近年来研究兴趣集中在中国文化符号的知识考古、现代文化建构中的传统以及禅宗美学等。著有《汉语美学》、《叔本华》、《明明白白参点禅》、《中国文化概论》等专、译著5部,发表论文20余篇。
    孔子是中国文化中最复杂的文化符号,也是蕴含中国人情感和想象最复杂的文化形象。清理孔子的形象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对于我们认识孔子,认识中国文化,特别是认识我们自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想从六个方面来解读“孔子”这一文化符号。这六个方面对应着其2500年来形成的六张面孔:师者、王者(素王)、至圣、学者、罪者和使者。这六张面孔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孔子的形象建构。我们只有顺着这些面具,拆解了这些面具,以我们当下的存在感和视野与孔子对话,才可能建构出一个当下的孔子。
    师者:作为“先师”的孔子
    2000多年来,流传过很多种孔子的画像和塑像,但大家最认可、最亲切的还是传为唐代吴道子所画的“先师孔子行教像”,亲切和善,“恭而安”,符合人们对于教师的一切想象。
    “师”是孔子最被认可的角色。
    首先是他自己最认可。孔子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圣人,圣人的头衔是弟子以及后人加在他头上的,但是他非常认可老师的身份。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论语·述而》)
    其次是大众认可。 2000多年来,流传过很多种孔子的画像和塑像,但大家最认可、最亲切的还是传为唐代吴道子所画的“先师孔子行教像”。这是一个白胡子老人,宽袍大袖,亲切和善,“恭而安”,符合人们对于教师的一切想象。
    孔子的“先师”形象如此深入人心,首先源自他首开私学的创举,为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在孔子之前的时代,知识掌握在王官手中,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孔子将其所学向社会各阶层开放。众多不同年龄、不同国别、不同出身、不同性格的弟子聚集到孔子门下,被教育成有用之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成为中国教育者永远追想、仰慕的典范。
    更重要的是,孔子为我们留下了可以永为后世效法的教育原则和教育风范。其中,最伟大的两条是“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除此之外,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君子不器等教学原则,也都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的“先师”地位在后世是受到制度保障的,比如汉代郡县学校制度、通经入仕制度,以及后世更为完善的科举制度等。从国家层面的太学、国子监,到州、县一级的学校、各类学院乃至私塾,无不敬奉孔子。学生入学的第一件事,一定是拜孔子。在传统中国,孔子既是所有教师的职业祖师,也是所有学生的第一老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