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品读经典 >

那些渗入骨子里的文化符号


    《松花江畔失去的记忆》不是一本板着面孔的历史研究著作,而是一幅鲜活的满族生活全景画卷。作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的历史文化研究著作,这么生趣盎然地呈现历史画面与民俗场景,会让它避免被束之高阁。
    满族,对很多人来说,除了“满清”那段渐行渐远的历史,除了戏说中的官场争斗与后宫倾轧,与个人的生活是没有什么干系的。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会发现,你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是可以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民俗民风有牵连的。
    二百多年的满清政权,将满族文化渗入了整个中国文化之中,以至于你说的话,你吃的饭,你过的年,你行的礼可能都还存有满族民俗的影响。
    而这也是让人读起它来能产生兴趣的原因之一吧。
    书里内容涉及到了满族的礼仪、饮食、禁忌、服饰、居住、婚姻、节日、姓氏、丧葬、商业贸易、农业生产、语言文字、手工技艺、体育游艺等习俗和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习俗。这些习俗尽管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已经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但书中介绍的很多民风民俗仍能在生活中看到它的影子。现在北方很多地方乡村里,姑娘出嫁,仍然保持着三天回门的习俗;很多地方过年时候,来了亲戚,只有家里的成年男主人陪席,女主人和未成年男子是没有资格上桌陪客人的。北方很多地方,公公和儿媳妇,大伯子和弟媳妇,仍然保持着很“严肃”的距离,尤其是在没有旁人的情况下,二人不能相处于一室……
    民俗,也就是一个群体的习俗,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支撑左右着生活的发展与变化。王朝更替了,父母官易人了,一代一代的人来了又走了,生活仍然像一出戏,一天一天演着同样的故事。透过这本《松花江畔失去的记忆》,我们更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民俗文化的巨大力量,辫子可以一夜剪掉,但那些习俗却融进了人们的血液里。
    按说,我的生活和满族并不相干,但我小时候玩的游戏,在这本书中都可以找到;我记忆中的那些“儿歌”,也在这里找到了它的原作;“下连”“憋死牛”“黄鼠狼搬家”这样的游戏,书中都有。包括过年、婚嫁、葬礼的程序仪规,都还能找到满族民俗的影子。那天在街上看到两个小孩儿玩“翻绳”游戏时,更是了解了“民俗”旺盛的生命力。
    现代生活对于传统民俗文化冲击是很大的。先是城市的快生活抛弃远离了“过去”,再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尽管过年时都要回家,但带回农村里的城市文化与原有的传统文化也在撕扯。民俗文化不断地被肢解,被改变,被抛弃,就成为了一种常态。但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却会像印刻一样,延续着它的影响。
    沿着本书的编写脉络,我们慢慢地展开了满族民俗文化生活的历史长卷,知道了,为什么要崇拜虎,为什么要敬畏蛇,为什么要请鹰神;我们也了解了过年说什么话不犯忌,祝寿作什么礼不招人烦;也知道了如何求亲,如何下聘,如何迎娶,如何出嫁;还知道了祖先对风调雨顺的渴求,也知道了风俗如何起着“乡规”的约束力,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与法律法规相互补充,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松花江畔失去的记忆》,勾起了我们生活中渐渐湮灭的记忆,让我们感悟到了民俗民风的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也自然想到,这个曾影响了中国三百年的民俗文化,面对着巨大的现代力量,注定会慢慢远去。(孙广舒)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