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讲坛 >

道教文化与东南亚(2)


    从散漫走向制度化
    ——道教在大马的传播
    马来西亚华人奉事最多的神灵,大多数可以划入道教,只是其表现形式常混同于一般的民间信仰。
    在大马,道教的神灵,是民族精神的载体,道庙是华人信仰及华人社区的象征,是华人与同一国度里其他种族区分的重要标志。然而,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信仰对象,却长期来没有全国性的联合组织。该国有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的全国性组织,却没有道教组织。这与道教所承当的角色很不相称。在现代社会里,任何宗教要想在社会上立稳脚跟、壮大自己,走制度化发展的道路恐不可避免。直到1995年,才有“马来西亚道教教义公会”,获政府批准成立。其主席是“茅山教”教主总坛李天师。不过,这一组织未得到该国道教界的普遍响应。差不多同时,成立了马来西亚道教总会筹备会,1997年,大马华人政党马华公会,积极支持并直接推动了总会的成立。该年11月上旬,马华公会主办、马来西亚道教总会筹备委员会协办了一次“道教研讨会”,邀请中国的陈耀庭、刘仲宇和新加坡的一位教授主讲。实际上这一研讨会造了声势,也普及了若干道教知识。此会于同年获马来西亚政府内政部正式登记。该总会的宗旨获得各州道教界人士的赞成、响应。由此道教作为整体在社会上发出的声音,更加有力,对华人文化在该国的影响,有一定推动。
    在道教联合总会成立之后,同时或稍后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道教组织。这些组织、团体的出现和运作,对于道教有序地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只是以后会怎么样变化,还值得关注。(华东师范大学明道道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刘仲宇)
    道教与国际接轨:我们做到了吗?
    新加坡道教协会自1996年农历丙子年二月十五举行第一届新加坡道教节庆典庆祝道教节以来,一致努力推动“道教节”。至2011年,成功联合世界18个国家100多个道团在意大利成功启动“道教节世界庆典”。道教节世界庆典以“道通天地,德化万物”为主题,以四大宗旨作为弘扬目标:
    ⒈团结全世界道教徒认同“道教节”,于此二月十五“道教节”大日子共同欢庆道祖太上老君(老子)圣诞。
    ⒉鼓励全世界道教徒定期于每年二月十五日齐聚道教圣地/老子故里朝圣。
    ⒊把道祖老子《道德经》教诲传播全世界,教化众生、德化万物。
    ⒋弘扬道教至全世界,争取“道教节”有朝一日被公认为法定假日。
    将农历二月十五太上道祖诞辰列为节庆并不是一个新的典故,早在一千多年前(746年)的唐朝已经存在,并且列为全国假期。以今年2014年计算,1268年前的老子诞辰日已经是中国的假期。到了宋、元、明、清各朝都有庆祝太上道祖诞辰日的记载。
    世界五大宗教的主要庆典如基督教与天主教的耶诞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佛教的卫塞节(佛诞)、兴都教的除妖节等,都受到重视与认同,在许多国家都有被定为法定假日,唯独源生于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没有被认同,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接受它成为法定假日。希望世界各地道教徒能够团结起来共同认同“道教节”,我们期盼道教节能够落实至全世界一起欢庆,并祈望此大日子有朝一日能够像其他宗教节日般被公认为公定假期。我们期盼这一节日能够扩大至全世界的道教团体共同庆祝及举办大型活动,把道祖老子的三宝“慈、俭、不争”的教诲传播至全世界,把道化传授给更多的民众,让道祖感应全世界人民“以和为贵”以达致宗教和谐、世界和平。(新加坡道教协会会长 李至旺道长)
    东南亚道教文化的特质
    道教文化主张“天生化育”“性本自然”“道理乾坤”“德怀虚谷”,为人类应对二十世纪以来的全球性危机带来了“用之不竭”的东方智慧。随着中国的当代崛起,国际道教研究更是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一跃成为“汉学中的汉学”。
    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数千年来,道教各派以及妈祖、吕祖、关公、八仙、玄天上帝、太上老君等道教信仰在东盟各国得到广泛传播。从文明交往的角度看来,传承是同一文明进步之经,传播是不同文明发展之纬,而道教在东南亚的流传则呈现出明显的经纬交织特性,“传播”与“传承”共现。
    首先,东南亚道教发展并糅合了中国本土多种道教流派和民间信仰。华人华侨初到南洋,既要谋生存,又要图发展,因而往往会祭拜所有跟生存发展活动密切相关的神灵,如海上保护神妈祖、财神关帝公、福德正神土地公等都是道教不同流派的神灵。
    其次,东南亚道教(包括民间信仰)融儒家和佛教智慧于一体。虽然明清时期中国本土道教已呈现出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态势,但东南亚道教(包括民间信仰)更为突出地表现出这一特征。道教庙宇供奉佛祖和儒家先师孔子、佛教寺院里供奉儒家先师孔子和道祖的现象司空见惯,广大信众更是普遍信奉儒、佛、道三教,究其原因,一是道教传播稍显乏力,二是信众对于神佛的庇佑持开放态度,而儒释道三家为了自身的发展也默许了三教合一。
    再次,东南亚道教积极适应当地的情况。大多数华侨华人经过几代人的经营,早已落地生根,直把他乡作故乡了。而经由华人华侨带去的道教,也入乡随俗,呈现出明显的“在地性”。
    道教在东南亚诸国的流传历史,是华人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接触的历史,不仅丰富了道教的文化内涵,也与其他文化和谐共处,推动着道教文化在当代的有效传承。因此,研究好道教的海外传播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更能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进程,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历史意义。(湖南省东盟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教授 辛红娟)
    清水祖师与东南亚
    闽南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吸收儒、释、道的部分信仰内容,融合该地区的民俗、宗法与诸多社会生活内容,在中国福建沿海地区普遍流行,对闽南民众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与社会生活均产生了长久和深远的影响。
    产生于我国南宋时代的福建安溪地区(原名为“清溪”,后改名为“安溪”)的清水祖师信仰,是闽南地区四大民间神祇之一。自明清以来,清水祖师信仰随着安溪移民传播到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地区,至今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和菲律宾等国建有分炉寺庙数十处,将地缘、亲缘与神缘相结合,构成了广泛的清水祖师信仰网络,在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宗教文化的传承上将闽南的神灵信仰与东南亚华人的宗教信仰联接起来;为东盟各国的清水祖师信众安放了一个重要的精神寄托之地;为远离故土的安溪籍华侨华人提供了一个联络乡情的交往场所;加强了闽南籍华侨华人精英人士的联络、交往、团结和协作,为构建马华侨华人的社会网络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华侨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黄海德)
    “走出去”、“落下来”
    中国和东盟国家作为近邻,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史。在中国和东盟睦邻友好关系快速提升的历史语境下,充分发掘道教文化中的智慧因子,增强其在东盟各国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为共同发展提供正能量,当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道教文化在东盟各国的传播与发展,首先要积极地“走出去”。“走出去”现象古已有之,从隋唐一直到今天,道教在东南亚地区都有传播和发展。今天的“走出去”是在原有基础上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谋求道教文化在东盟各国的发展,通过“文化互惠”实现合作共赢。“走出去”的前提是道教文化本身的现代价值,主体是道教界的高道大德及道教研究的专家学者、社会有识之士,基础是现实需求。
    但是,“走出去”还需“落下来”。道教要在东南亚地区的文化生态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获得应有的尊重,必须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对其政治文化精英、草根阶层产生影响,落地生根。“落下来”一是要建立长效传播机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启中国道教界和道教研究者与东盟各国宗教界人士和民间宗教组织的交流互动,建立“主体间性”的沟通对话,而不是“自说自话”“自言自语”。二是进行道教革新。道教文化中不乏超越时空的宝贵财富,但亦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形势,进行与时俱进的变革,提高道教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仔细研判道教在东盟发展的现实环境。东盟内族群众多,语言、习俗、宗教信仰各异,复杂的文化生态对道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道教传教活动必须增强内容的针对性,进行精细化传教。四是创新传教方式,使用受众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语言方式,善用各种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对受众进行“无缝”传播,以吸引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怀化高等医学院教授 赖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