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崇拜与万荣后土祠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2:11:04 中华后土文化网 yaw 参加讨论
阎爱武 万荣后土祠是我国现存的一处重要的古建遗迹,历史悠久,遗存丰厚,从轩辕黄帝建坛祭祀、汉武帝修后土祠到宋真宗立碑配飨从祭,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败的重要原因,是传统的祖先崇拜的习俗和祭祀文化的重大影响。与此相伴随,中华民族的祭祖圣地——万荣后土祠也一再重建和扩建。现今留给世人的后土祠的遗存和遗迹,正是中华民族祖先崇拜的历史见证。 本文就这一问题谈点个人意见。 一 祖先崇拜的起源 据历史传说和古文献记载,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充满了对大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这是远古时期人类在文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时至今日,我们仍能感觉到这种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痕迹。 所谓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就是对大自然神灵和对本民族死去先人的信仰。根据考古发现,中国人的祖先最早产生宗教崇拜意识大约是在公元前10万年至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1933年,考古学家们在曾发现著名的“北京猿人”头骨的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内发现了“山顶洞人”遗址,他们惊奇地发现山顶洞人在埋葬尸骨时,头颅均朝一个方向,尸骨旁还放有石制的纺轮、箭镞等较精致的陪葬物,同时撒了一些只有几百里路以外才有的赤铁矿粉。这说明在山顶洞人的头脑里已开始有了人死后将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的概念,到龙山文化时期,已有象征祖先崇拜的雏形。 纪年所记;“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被认为是祖先崇拜的滥觞,而生活在更早年代的人类遗址中并不存在这种现象。 (一)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 大量的考古发掘和遗存至今的中国古籍记载表明,自然崇拜的产生同中国古代的居民较早从事农业生产有直接的关系。农业生产的好坏与丰歉,在当时生产技术水平极为低下的情况下,完全有赖于自然条件的优劣。 当时的人们认为各种自然现象由各种神灵所掌握,大自然的一切现象都是有神灵掌握的。如果丰收了,是大自然神灵对人的恩赐;如果歉收,那就是大自然神灵对人的惩罚。由于天气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它高深莫测,并统揽了整个宇宙,人们把天看成是至高无上的神。由于太阳给人带来温暖、光明,影响着白天与黑夜的更替,关系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因此也特别崇拜太阳神。由此,扩大到对一切认为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其它自然现象,如月亮星辰、风雷雨电、山河湖海、草木鸟兽等等,也都加以崇拜。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几个考古遗址——山东省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甘肃省临洮马家窑文化遗址等地已发掘出土的器物上,都绘刻着表示对天体日月星辰崇拜的图形。 (二)远古时期的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对先祖之灵的崇拜,属思想崇拜之一。它产生于氏族公社母权制时期。随着父权制的确立,逐渐萌生父家的“灵魂”具有超自然能力,似可癖佑家族成员的观念,并形成供祭,追思等各种崇拜仪式,这种习俗长期留存于阶级社会,特别是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对维系家族集团、巩固父权统治有很大作用。 祖先崇拜对于中国古代居民极为重要,相传古代中国的人们由于无法抵御水灾等自然灾害,只能联合起来,在杰出的英雄人物领导下抗御灾害。由此,祖先中杰出的英雄人物就显得特别重要。于是形成了对祖先、对英雄人物的特别崇拜,并希望能够在任何困难面前,都得到他们的庇佑。传说中的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就是这样的人物。 随着祖先崇拜发展的,是对祖宗的祭祀,正如国语所说,“有虞氏谛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谛黄帝而祖颛顼,郊舜而宗禹。”殷商时期,从殷墟掘出的甲骨残片,绝大部分是祭祀祖先的资料。这表明殷人对祖先祭祀的发达,神灵所扮演的角色,已与人世之事息息相关了。 后来,人们又将这种对祖先中杰出人物的崇拜,扩大到了对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切具有杰出才能、对人类有过杰出贡献以及个人品德优秀的人物,如帝王、大臣、将军、医生、慈善家等。 (三)祖先崇拜甚于自然崇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古代先民对祖先的崇拜甚于自然崇拜。这是因为祖先中杰出的英雄人物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存在的人物,也是他们认为能够真正庇佑他们的人物。而自然崇拜中的风、雷、电等物是他们难以沟通的神灵,可以说是无法掌握的。人们对容易办到的事情肯定会寄希望更高一些,对较难办到的事情就会寄希望低一些,这样,对自己的祖先也就崇拜更甚一些。《礼记·祭法》中载:“‘殷人’祖契而宗汤;‘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 在原始社会,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也很多,这是中国古代先民无论怎样祭拜也无法避免的,而祖先中的英雄人物却可以通过智慧带领他们战胜天灾、战胜困难,面对这样的祖先,怎能让他们不更加崇拜!在我们已发掘出土的许多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中,几乎都能发现先民们大规模祭祀祖先的遗迹,由此可见,古代先民对祖先的崇拜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二 祖先崇拜的内涵 中国的祖先崇拜起源于原始部落,并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一)祖先崇拜与黄帝 早在五千多年前,黄帝就在汾阴脽上“扫地为坛”,祭祀伟大的始祖—后土圣母女娲,开创了大规模祭祀祖先的先河。到夏商时代,祭祀活动频繁,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几乎都是祭祀祖先的资料,这一方面表示了殷人对祖先祭祀的发达,同时也说明了祭祀在当时国家中的重要地位,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周代是我国的一个经济繁荣期,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此时对祖宗神的崇拜压倒了对其他的一切崇拜,成为祭祀活动的主体,这也说明在祭祀文化中,人的因素占到了主体地位,这也是朴素的唯物论精神的体现。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人们的思想也不稳定,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样,祭祀也出现了多种学派。儒家学说的出现使统治阶级感到祭祀是维持伦理的一种教化方法,因此祖先崇拜也得以盛兴。 到秦汉时代,由于道教的兴起,祖先崇拜成为极普通的礼俗,且已深深融入民间的日常生活中,同时,统治阶级为了排斥不利己的学说,极力宣扬祭祖行为配合了征兆符命、王德、天统之说,更由于汉高祖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祖先崇拜得到了极力的推崇。 此后,在佛教思想的冲击下,传统的道教仍能传承下来,且历经千年而不衰,这不能不说是祖先崇拜的魅力所在,后来在民间,被儒家伦理化的祖先崇拜又披上了浓厚的宗教化色彩。 到宋代,儒、释、道三教合一 ,祭祖礼俗逐渐繁复而制度化,祭祖也经过长期的沿革变迁后,汇成一股传统,流传至今。 (二)祖先崇拜德者为先 在原始社会,人们祭祀崇拜的祖先,不是以血统为标准的,而是以功德为标准的。 《礼记·祭法》上就有记载“有虞氏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祖颛顼而宗禹。” 《郑玄注疏》中也载:“有虞氏以上尚德,谛郊祖宗,配用有德者而已;自夏已下,稍用其姓氏之先后次第”。其实,这也是当时的社会现实,部落首领的推选都是禅让,祖先崇拜也不例外,原始共产主义的社会现实就是一切的标准都是以德为先。 到殷商时期,人们开始认为过世的祖先有精灵,且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降祸延福于子孙,但有这样能力的祖先也是道德高尚的祖先。到周朝,周人不仅深信道德高尚的祖先灵魂有降祸赐福的能力,而且可以和上天想匹配,于是祖宗神在形式上取得了与天相等同的地位,成为当时祭祀的主体,这也是天子的思想基础。因此,祖先崇拜在此时已被神格偶像化,并开始有了人文精神的倾向。 (三)儒家推崇祖先崇拜 在儒家的学说中,祖先崇拜的精神是与其学说相吻合的。孔子虽不否定鬼神,但也怀疑神鬼之说。在理念上他不信“死后有知”,“人死为鬼”,但他觉得神鬼信仰,对社会稳定、国家安宁确实有用,因此孔子注重祭祀、注重祖先崇拜,他认为这是维持伦理的一种教化方法。伦理的中心就是孝,孝道的培植方法就是“生则养,死别敬享”。故有“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教导,孔子赋予祖先崇拜“报本、追远、崇德”的意义,期望民德因而归厚。因此,正是儒家思想把祖先崇拜在原始宗教信仰中添入理性的成分,把祖先崇拜的层次提升到伦理化的祭祀,把孝德和祖先崇拜联系起来,达到了伦理教化的目的。 民间流行的祖先崇拜,就简单多了,从新石器时代和夏朝出土的陪葬日用陶器,到殷墟卜辞、周人祭祖重于祭天的记载和汉墓帛画及殉葬物的存在,可以肯定地说“灵魂不死”的观念一直深深地植根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中。老百姓深信:人是有灵魂的,一旦死亡肉体归于土,灵魂住在阴间仍过着与世人相同的生活,日常生活需求还须由阳世子孙来供奉。他们相信祖先可以保佑自己的子孙,但供养不当也可降祸惩罚子孙。所以,祖先崇拜在民间十分盛行。到宋代以后,儒、道、释三教在死后世界观及仪式上均相混融合,不论是儒家传统还是民间祖先崇拜,其核心仍是以供养亡灵、求亡灵庇荫、繁荣子孙为本。 三 祖先崇拜的皇家祭祀地 众所周知,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万荣后土祠却是轩辕黄帝祭祀。祖—后土女娲的场所,这是大约至今为止发现的有记载的最早的祖先崇拜的遗迹。随着以后历朝历代帝王的祭祀,万荣后土祠也自然成为皇家的祭祀地。 (一)和平年间皇帝亲自祭祀 在后土祠里有座石碑,刻着《历朝立庙致祠实迹》,其中这样记载:“轩辕氏祀地祇扫地为坛于脽上,二帝八元有司,三王方泽岁举”。这就是说,黄帝在统一了黄、炎、蚩尤部落之后,社会生活安定,百姓安居乐业,部族人口增加,经济得到发展,此时黄帝感到其功绩可以告慰祖先了,于是到汾阴脽上扫地为坛祭祀其始祖——后土女娲,从此开创了皇家祭祀的先河。 尧、舜、禹时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德为先的禅让时期,当时的政治、经济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此时他们不仅去汾阴脽万荣后土祠亲自祭祀——后土女娲,还确定了八大官员专管祭祀后土,从祭礼、祭品到鼓乐都有了一定的规定。 夏、商、周之时,奴隶制兴起,经济得到繁荣,国王每年都要到汾阴脽举行一次祭祀始祖——后土女娲的仪式。尤其是周朝,统治的时间较长,各种法典、礼仪等都得到完善,《周易》、《周礼》等作品就说明了这一点。周朝的祭祀制定了详细的礼制,以至于先圣孔夫子对此十分青睐,把周礼当作皇家礼制予以肯定。 到了汉代,为显祭祀后土的隆重,也表对先祖的虔诚和忠孝,汉武帝不仅大兴土木给后土娘娘立了祠。还从立祠时的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起,每三年祭祀一次,至其亡故的26年里,他的祭祀就有八、九次,并且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和《宝鼎之歌》。在汉武帝时代,中央设有礼部机构,专门管理全国祭祀宗庙的礼仪活动,管理全国的公关礼仪活动和外交使节活动。此时对祭祀始祖——后土女娲的仪式从祭礼、祭品、礼宾、服饰到鼓乐等等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对周礼有了很多的完善,为后世的祭祀礼仪奠定了模式。 之后,历代有作为的帝王也都步其后尘,陆续到汾阴脽施行祭祀。经历了唐朝、宋朝几代皇帝的祭祀、修茸,万荣后土祠规模日趋完善,至宋真宗时达到顶峰。宋真宗时已天下太平,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据史料记载,首都卞京(今开封市)居住的人口就有上百万,据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繁华的商业城市,并与许多国家有通商关系。按造中国的传统,宋真宗不仅下令大规模扩建后土祠,也把“修志”、“建祠”祭祖摆在了重要日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宋真宗在万荣后土祠驻扎一年,举行了空前的、大规模的祭祀始祖——后土女娲的仪式,也使万荣后土祠的祭祀活动达到顶峰。 (二)战乱年间皇帝派重臣祭祀 和平年间,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亲自祭祀始祖——后土女娲,战乱年间皇帝也不忘始祖——后土女娲的皇家祭祀地。 随着后土祠修建规模的不断扩大,祖先崇拜之风也达到顶峰。金代由于建都较远,战事较多,国家很不安定。当此之时,皇帝亲自起驾祭祀多有困难,于是就派重臣多次祭祀。现存于秋风楼内的《秋风辞碑》就是元大德年间皇帝派大臣祭祀时刻制的。 元代与金代情况相似,于是也沿袭了金代的作法,多次派重臣前往万荣后土祠祭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付熹年院士曾根据金代碑刻图进行重新绘制了《北宋汾阴后土祠鸟瞰图》,从图上看规模宏大、气势壮观,不愧为“中华祖祠”,不愧为“祠庙之冠”,可见金代时万荣后土祠还规模宏大、完好无损。 (三)都城迁建皇帝仿建祭祀 随着岁月流失,都城的迁建,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也发生了变化。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皇帝在京城仿造万荣后土祠建起了天地坛,祭祀天、地和远古祖先,说明明代朱棣皇帝没有忘记祖先崇拜的皇家祭祀圣地——万荣后土祠。 明嘉靖九年(1530),皇帝在北京仿造万荣后土祠建起了方泽坛,又叫地坛,并把永乐年间建的天地坛改为天坛。从此,祭天、祭地、祭祖宗的活动就分开来进行。 清朝沿袭了明朝的习惯,在北京天地坛实行祭祀之礼。每次祭祀都要作充分的准备,都有严格的程序和礼仪。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万荣后土祠是历朝历代皇家祭祀祖先之地。历代皇帝对后土的祭拜也是十分认真和虔诚的。这一切都证明万荣后土祠以及在其影响下出现的北京天地坛已成为皇家祭祀之地。 把祭祀先祖列为“国之大事”,就是不忘追根认祖。况且,由国家最高统治者—皇帝随时随地躬身践履,就是对中华民族历来的美德―忠祖孝亲观念和强国富民观念的弘扬和倡导。由于帝王的倡导和身体力行,庶民也积极随之躬行。因此自明清两代,万荣后土祠由官祭变为民祭以后,其影响力非常之大,秦、晋、豫三省以至更远的人们都聚集在这里朝拜。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传说是后土娘娘的生日,朝拜的规模更为宏大。离万荣后土祠不远处有条旱路叫湖广道,意思是通向两湖两广,可见其辐射范围之长远而宽广。从“扫地坛”、“后土祠”到全国各地建立了不少“后土庙”、“娘娘庙”、“后土宫”等,把祖先崇拜的遗风渗透到黎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 从轩辕黄帝祭祀祖先开始,就将古代的祖先崇拜升为最高规格,万荣后土祠也成为皇家祭祀祖先之地。从此,掀开了皇家祭祀后土女娲的篇章,也对民间祭祀后土女娲、不忘始祖女娲的丰功伟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四 祖先崇拜的现实意义 祖先崇拜的起源虽然含有宗教色彩,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却起了重大的作用,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至今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族的延续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组织的基本细胞,家庭在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以家庭为单位的传承和延续才是最可靠、最直接的传承和延续。 儒家的思想认为:人如果能在死前留下自己亲生的子女或后代,就是自己生命及祖先生命的延续。有了生命的延续,才会有家族的延续。这才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的思想基础,这也是远古社会生存需要的需求。其实道理很简单,在古代我国以农耕文明为主,家族中人丁不旺就难以生存,农民的荣誉感就是宗族的发达和家族的延续,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到处乱跑,他们心里才感到踏实。就是现在,我国也仍是以农业为主,全国有80%是农民人口,农业的基础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耕作经济,有了自己亲生的子女或后代,以家庭为单位的财产、土地等才能得以保存下来,自己和祖先辛辛苦苦奋斗挣来的财富才能不流失,并得以保存,自己的辛苦和奋斗也才有了价值,也就是实现了生命的延续。 另一方面,受儒家思想影响深重的中国人不仅以延续生物性的生命为满足,也重视社会性、文化性及道义性等方面的生命延续,这种儒家人文化的永生观,在鲁国人叔孙豹所言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个不朽的概念中表现的最为充分。有了自己亲生的子女或后代生命的延续,才有可能让自己的志向、抱负、价值观、道德观和处世哲学得到传承和延续,而这种传承和延续是方式就是祖先崇拜的祭祀方式。 中国的文人追求的是以传宗接代让家族延续,以不朽功业彪炳青史,以不灭精神昭示后人。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中其它三大文明都陨落了,而惟独中华文明延续下来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二)伦理的需求。 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主要是儒家伦理观念。从远古时期的传统农耕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历经几千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人的思想观念中,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虽然在大多数改革家和进步思想家的头脑中,一直把儒家理论看作是阻碍社会改革、阻碍社会进步的拦路石,看作是先进政治理念、文化观念上的主要障碍。他们对传统伦理观念、主要是儒家学说中一些伦理观念发起了一次次的批判,在批判中批掉了儒家伦理观念中糟粕的东西,但儒家伦理观念中精华的东西始终没有被批掉,反而更显出其魅力所在,被现代人吸收、保留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伦理基础。 儒家伦理观念大体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是与封建专制政治制度有着密切关系的理论和道德规范的层面;二是社会公共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以及个人心性修养学说的层面。这两个层面在封建社会无论是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地位,还是为稳定社会秩序都是十分需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就现代中国而言,传统文化(包括儒家伦理观念)参与现代社会文明建设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儒家伦理学中的心性修养学说、家庭孝悌之道、仁爱待人之心、见利思义之理都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东西,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人需要全面提高的素质修养。正如孔子《论语·述而》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些个人素质修养方面的伦理要求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文人的追求,也是华夏民族文化层的追求。这些伦理要求也是有别于西方伦理的关键所在。而这些伦理得以传承和经久不衰,除了其自身的魅力之外,主要还是靠祖先崇拜的祭祖形式得以传承。这是因为祖先崇拜本身就符合这些伦理要求的内涵,更重要的是靠着这种形式,使这些伦理形式代代相传。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孝思”、“博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尊老爱幼,这些伦理贯彻的基础是家族,而家族的繁衍靠的是香火传衍的祭祖制度,这里孝德和祭祖就统一起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理念和力量。在华夏民族,没有孝德的人是没有祭祖资格的人,而没有祭祖资格就相当于被开除出家族、将无立身之地。因此,以祭祖形式出现的祖先崇拜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团结族人、凝聚家族的作用。 (三)民族的凝聚力。 祖先崇拜表面上是一种形式,实质上是一个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个象征在客家人、新加坡等华人中表现的特别充分。 每当华人客居外乡,由于不是举族迁徒,祖先崇拜就缺乏祖籍地传统的家族组织和祭祀组织的维系。于是为了团结起来,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在居住地更好地生存、发展和不被外族欺辱,就出现了社团总坟、社群共祖的现象,也就是在祖先崇拜中认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为祖先,采用华人共同承认的祭祀方式来凝聚人心,并进行祭祀,以此来增强凝聚力。 正是采用了华人共同的民族习俗——祖先崇拜的方式,才把当地所有华人的心团结起来。正是几千年前始祖黄帝用来凝聚部族的方式再次使客居外地的华人凝聚起来。 从古至今,华夏民族一直保留了祖先崇拜的习俗。他们祭自己的祖先,也祭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更祭华夏民族中有功德和对民族有贡献的祖先。因此,中国人会在清明节等固定的日子祭祀自己的祖先,会在先祖的生辰祭日大规模祭祀共同的祖先,也会在特殊的地点、时间祭祀著名的、有功绩的祖先人物。这些祭祀可以随时祭、也可以随地祭,可以简单祭、也可以隆重祭,可以胜利时祭,也可以遇难时祭等等。 祖先崇拜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历史,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它记录和记载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和变迁。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钟敬文讲到:“所谓‘历史’是过去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记录。人类所以异于其它动物,主要就因为他们是‘文化的’动物。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创建和传承下来的各种风俗习尚,就是各种不可或缺的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民族文化史中,如果缺少或删去了这部分,它将是残缺的、有遗憾的。不管是国情还是历史(文化史),民间的风俗习尚,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忽略了它,是无法完善这方面的教育任务的。” 可以说祖先崇拜就是这样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可以求得智慧、排除困难,可以从古人的事迹中寻得信仰、伦理、追求、气节等一切精神世界的东西,我想大概这也是历代帝王为什么要到万荣后土祠——这一中华民族的祭祖圣地,来祭祀远古祖先的真正原因。这也是几千年来祖先崇拜长盛不衰的真谛所在。 (原载《后土文化》2004年第三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黄帝在万荣建“坛”,开创祭祖之先河
- 下一篇:关于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