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地域文化 > 晋文化 >

山西万荣后土祠:浮出水面的文化冰山


    新华网山西频道 后土祠位于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黄河和汾河的交汇处,相传后土娘娘(女娲)在此创造人类,因而得到了黄帝以及后来的历代帝王的朝拜,后来汉武帝巡幸河东,拜谒后土娘娘时专门修建了后土祠。采访中,记者碰到了75岁的杨春耕老人,老人说他们家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后土祠最著名的建筑是秋风楼。年少时,他经常和伙伴们登上楼顶看黄河,尤其是到了秋天,举目望去,黄水奔流,日暮天穷,偶尔有雁阵掠过,很是壮观。
    秋风楼是后土祠的主楼,上下共6层。记者登楼观望,近处是麦田,远处是高山。麦田和高山之间,是一条约隐约现的水沟。老人说那水沟就是汾河。真不敢相信那就是汾河,但那的的确确是汾河,窄窄的河床,水缓缓地向前移动。这难道就是当年汉武帝巡游时的汾河吗?也许汉武帝根本没有想到,汾河水会在他身后的千年间成了这个样子。
    后土娘娘就是传说中的女娲,女娲一个人在地球上行走,走到汾河和黄河的交汇处,看到一块风水宝地,便用黄土捏人,于是就产生了人类。传说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漠着,现在生活在后土祠下的万荣人,并没有觉得自己和后土娘娘有什么关系,也没有感到后土娘娘的后土祠给他们带来过什么实惠。只是觉得那几块石碑或许有些用,那几间祠庙在很长的时间里成了庙前小学的校园。孩子们从这样的校园里走了出去,走到了外面广阔的世界。这是后上祠带给当地人仅有的贡献。
    历史走到了公元2002年,万荣县的决策者们看到了旅游的价值,决定开发后土祠。后土祠的学生们撤出去了,一张规划图放在了秋风楼下。规划图上,黄河围绕着后土祠,汾河水哗哗地流着,后上祠下面是规划一致的房屋,还有休养院之类。后土祠的负责人对这样的设想很有兴趣,每有游客到来,她都会滔滔不绝地讲一遍未来后土祠的风光。
    万荣笑话的发源地在距后土祠有四五公里的谢村。谢村的大部分人都是听着笑话长大的。谢村人说,万荣笑话不一定有其事,大部分都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生活趣闻编的,是一种调侃的方式来相互取乐。在它的内容中多多少少体现着当地人的智慧。谢村人对现在有人评价万荣笑话体现着万荣精神的说法不以为然,他们认为笑话就是笑话,就是生活的调料。有时候说真话不行,说假话不好,于是就干脆讲笑话。这种解释让记者感到了意外。但不管怎么说,万荣笑话已经成为了万荣县一个品牌。在万荣街头,到处都可以见到关于笑话的东西。这也许是万荣县最成功的开发。
    在谢村村头采访,偶然有老农牵着牛走过,老人会骄傲地说,这是万荣大黄牛,很有名气的。但黄牛现在越来越少了,很少有人在用牛耕种了。儿孙们都不愿意务农,都去外面找活干。耕牛到他们这一代是个终结。
    在万荣,有很多的文化名人,当地人以此为荣。记者在万荣县通化镇采访时,正赶上当地的古会。古会是农村惟一的大规模的购物渠道,方圆十几里的大部分家庭,在这一天都会放下手中的农活去赶会。
    一般古会都会有戏看。在万荣,老百姓最喜欢的剧种是蒲剧。我巧遇的这次古会也不例外。在戏场,记者遇到了一位老者,他告诉记者他.是三王庙的看庙人。所谓“三王”为王通、王绩、王勃三位唐代文人,通化是他们的老家。老人领着记者到了三王庙,三王庙在通化村的最东面,庙里供奉着“三王”的塑像。老人讲在通化人眼里,王通是继孔孟之后的圣人,王绩是诗人,王勃是才子。通化村之所以叫通化是取王通教化之意。老人八十多岁,眼不花耳不聋,对王勃的《滕王阁序》倒背如流,边背还边向记者讲解。老人说在通化村,只要是一个文化人,对“三王”都是很熟悉的,都能说出个一二三。
    我们不必去探讨“三王”的历史地位,单就通化人对“三王”的敬重就足以表明他们的人文影响。在通化村,你会感到说不出的诗气和灵气。通化人对历史的尊重和保护是令人敬佩的,村中的古树都被村民用砖围起来予以保护,衬里的“三王庙”不是省级文物,不是县级文物,而是村级文物。
    万荣的文化名人不只有“三王”,有人讲,万荣文化犹如大西洋的冰山,露出的只是一角,大部分还在海底冰封,威力不可小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