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后土娘娘庙——汾阴后土祠——女娲出生与活动地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2:11:34 专稿 lhj 参加讨论
华夏始祖今何在,山西万荣后土祠。后土祠位于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黄河岸边庙前村北。后土圣母是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它作为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已越来越显现出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 据史载:4000多年前,轩辕黄帝“扫地为坛于上”祀后土。尧舜二帝,夏商周三王在此辟坛构事。2000多年前,汉文帝建庙,汉武帝创建后土祠,并8次巡幸,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赋《秋风辞》。唐明皇开元年间3次到万荣祭祀后土。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到万荣祭祀后土,并御制御书了《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从汉代至宋代历朝皇帝先后24次在万荣汾阴祭祀后土。明清时皇帝祭祀后土的仪式,迁徙于北京天坛。 北宋时期的万荣汾阴后土祠,庄严弘钜,为海内祠庙之冠。后土祠庙貌图碑所记,庙南北长732步,东西阔320步,约合南北长1204.14米,东西宽526.4米,面积为633859.29平方米,是现存后土祠面积的25倍,比北京故宫还要大。所以说后土祠是海内祠庙之冠,中华之最! 据《中国古代建筑史》载,北宋后土祠是按照最高标准修建的,与文献所载北宋东京宫殿大致相同。北京故宫在建筑布局和技法上,继承了万荣汾阴后土祠的建筑特点。祠内的代表建筑“秋风楼”巧夺天工,品字戏台国内外罕见,正殿、献殿的石雕、木雕、琉璃饰品等精妙绝伦。万荣后土祠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文明发展史的见证。 据《资治通鉴·汉纪七》记载,汾阴后土 祠正式建庙始于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另据《史纪·孝武本纪》记载,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改庙为祠。 古之帝王即位,均要郊祠社、稷。万荣后土祠,是明以前历代帝王祭祀后土的庙宇。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是轩辕黄帝扫地而祭之所。后土祠位于我国历史上盛称为“汾阴脽上丘”。所谓“脽” ,是因此地背汾(河)带河(黄河),自然形成一条长四、五里,宽二里有余,高十多丈的长阜。因东周时属魏,故又称为“魏都”。汉武帝刘彻即位,把祭祀后土列为国家一件重要大事。从元鼎至天汉元年,汉武帝八次巡幸汾阴祀后土,设坛施祭,大筵群臣,中流饮然而赋千古绝调《秋风辞》。元鼎元年六月得宝鼎于祠旁,即兴作《宝鼎之歌》,并改年号为元鼎。 西汉宣帝、元鼎、成帝、哀帝和东汉光武帝,相继来此祭祀不下10余次。唐明皇先后三次巡幸,并将后土祠加以扩建,其规模壮丽,同于王居,号奉祗宫。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先命人对祠作了修葺,庙貌倍益增丽,次年亦来亲祭,还为后土祠亲撰了《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萧墙碑),现仍完好地保存于庙内。现庙内明天启年间重刻的金代庙图碑上,记载了宋代以前历朝立庙致祠实迹。该祠在明以前是皇家祭祀圣地,而后属民间祭祀的庙宇。 明万历年间,由于黄河冲刷,脽丘塌陷,后土祠择地迁建。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黄河泛滥,后土祠被淹,只留下门殿及秋风楼。到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秋,黄河决口,后土祠建筑荡然无存。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荣河知县戴儒珍将此祠移迁于庙前村北的高崖上,这就是现在的后土祠。庙内现存建筑有山门、井台、献殿、香亭、正殿、秋风楼、东西五虎配殿等,建筑宏伟,结构精巧。山门与井台组成国内罕见的“品”字戏台,对研究中国古代舞台形制提供了重要例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正殿琉璃饰件光彩夺目,极为珍贵。各建筑物上的悬雕,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主要建筑秋风楼,位于祠的最后,凭河而立,崇峻壮丽。楼身分三层,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高32.6米,下部筑以高大的台阶,东西贯通,其上各雕横额一方,东曰 “瞻鲁”,西曰“望秦”。正面门额嵌有“汉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祠”石刻图。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全楼结构玲巧,形制劲秀,因三层藏有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镌刻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 现存后土祠,虽不及唐宋时之壮观,但其布局严谨完整,仍为国内最具规模的后土祠庙之冠。近年国内各界人士,港、澳、台胞及海外华侨,寻根问祖,慕名而来,祭祀后土,络绎不绝。祈祷后土圣母所辖九州,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世道升平、物阜民丰;保佑全家健康平安,兴旺发达,万事如意。尤其在后土圣母诞辰之日(农历三月十八)庙会期间,善男信女,商旅游客,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国致公党主席罗豪才:弘扬河东文化,增进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 下一篇:当代河东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