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品读经典 >

跟申老师学论语(一)


    引  言
    两年来,有机会教学生学《论语》,他们还带了一些旁听者。感觉都很好,就把学习情况记录下来,成了这一本《论语书院》。书中“申老师”,就是我,因为他们都这样称呼我。另一个人的名称却很费周折。学生自己的名字,老爷爷、老奶奶、爸爸、妈妈、家长、企业家、青年教师、大学毕业生、打工者、初中生、小学四五年级学生,用哪一个名字呢?用来用去,都不合适。经过几个学生讨论,他们一致同意用“新少年”的称呼,就这样定了下来。
    家里有读书郎,读读《论语》是个不错的选择。按照咱们的讲读计划,每天读15分钟,80天就可以读完《论语》上卷,又80天就可以读完《论语》下卷。分角色朗读最好。不妨试一试。
     申自强
    2004年12月16日
    目录
    上卷
    明本第一
    明学第二
    明正第三
    君子第四
    明仁第五
    明孝第六
    明礼第七
    为政第八
    夫子论第九(论德 论言 论行 论人)
    弟子曰第十(曾子曰 有子曰 子夏曰 子游曰 子张曰)
    下卷
    仁者颜回第十一
    智者子贡第十二
    勇者子路第十三
    夫子有教第十四
    夫子答问第十五
    夫子人生第十六(夫子人生 夫子形象 时人评说)
    夫子礼仪第十七(奉职礼仪 宴居礼仪 交际礼仪 斋敬礼仪)
    夫子自论第十八(夫子自知 夫子自省 夫子大行 夫子大信)
    夫子评议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第一天 年 月 日 星期
    论语书院
    上卷
    第一篇 明本
    课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
    白话
    孔子说:“学着又时时习用它,不也心里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到来,不也形色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申老师:新少年同学,你好!你来学《论语》,我非常高兴。
    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今天是第一课,说的稍多一点儿。
    老师把原本《论语》“解构”,而后“重构”,成了现在你学的结构。标题就标示了每篇的内容。为了便于你从原本查找资料,每章的后面,注明原本第几篇,第几章。
    现在咱们学习上卷“理论卷”。
    第一篇“明本”。
    “明”本,就是“明白”什么是人生的根本。树根是树木的本,树从树根成长。地基是房屋的本,房屋从地基建起。源泉是江河的本,江河从源泉流出。本篇所讲,为人生立出根本。
    这个“明”,又是“成长”“光大”“辉煌”的意思。
    今天咱们学第一章。
    往前看,我读一句“课文”,你读一句“白话”。读完一遍,读第二遍。你领读课文,我跟读白话。
    申老师:子曰----(略)
    新少年:孔子说----(略)
    新少年:子曰----(略)
    申老师:孔子说----(略)
    申老师:请看着第一章的课文,拿出笔,边听边记。
    “学而时习之”:
    “学”,就是现在说的“学习”。现在你年少,是读书,跟着学,照着学。以后是做着学,思考着学,由学会,到创造。“学”和“习”是分不开的,一个“而”字把它们连接了起来。“时”,时时。鸟飞叫“习”。“习”,就是把学过的拿来复习,练习,实习,习用,做,行。“之”,代词,代指学和习的内容。
    “不亦悦(说)乎”:
    “不”“亦”隔过,看“悦”。
    括号里是原本用字,写的是“说”字,也念“悦”。“说”是用口说话,高兴时发出了“语言”。鸟、兽高兴了,或“鸣”,或“叫”,那叫“叫声”。人高兴了,会用“语言”说话,表情达意。“说”使人类超越动物,比动物高了一层。但人类并不满足于“说”,人类有“心”,心学到了知识,明白了,更高兴,这就是“悦”。学习知识使人心灵喜悦,人类超越了自己,又高了一层。可见学习多么重要。一个“说”字,划开了人类和动物的一层;一个“悦”字,划开了人类学习和不学习的一层。
    新少年:划了两下。
    申老师:对。现在看“亦”。
    “亦”是“也”。从一个“也”字,我们推知人还有另一个高兴。“亦”这边当然是心灵高兴了,“亦”那边是什么高兴呢?
    新少年:不知道。
    思来想去,原来是人的眼耳鼻舌身得到满足也会高兴。这两种高兴都是人类需要的,孔夫子用一个“亦”字把它们连了起来。
    新少年:啊!
    申老师:看来读《论语》和读语文课本不同。读语文课本一眼看完,读《论语》却要看到一层,推知一层,这就叫“闻一知二”。
    学习而愉悦心灵,得到高兴,才能不断提高文明层次。孔夫子说出一个“亦”字,就是让他的学生明白,在眼看美景,耳听美声,口食美味,身穿美衣的高兴之外,人还有一个“心灵”高兴。这个高兴,学习能够唤起,知识能够唤起。人生从学习和唤醒心灵开始,学习知识,成长智慧,从而得到高兴,得到愉悦,才能越来越进步。只是让眼耳鼻舌身高兴,则达不到这种进步。个人人生成长如此,人类文明成长也如此。
    可知这句话有两层基本含义:
    获得物质,可以满足眼耳鼻舌身需求而使人高兴。
    学习知识,可以满足心灵愉悦而使人高兴。
    还有第三层含义:
    孔夫子唤醒人的心灵对智慧的追求,用一个“亦”字,表示他决不否定人的身体感官需求。但是他用唤醒心智追求,把人的感官需求带领到新领域。
    新少年:啊!
    申老师:这一句书,让你明白“一”。“一”就是由“学习”,打开人的心智,脱离“肉体感官”之“蒙”。
    由“不亦悦乎”的“亦”,让你知道“二”。“二”就是“肉体感官”和“心灵智慧”两种喜悦。
    然后由“二”推知“三”。
    “三”就是两种喜悦相生相育,达到的第三种境界。物质之乐和精神之乐共同存在,互相促进。这就是“中道”。
    新少年:啊!
    申老师:人们常常只识得一,因为“二”他当成了“第二”,“三”他当成了“第三”,都当成了“一”。请明白,一是一个,二是两个,三是三个。能集中看见一个,同时看见两个,推及看见三个,才能更上层楼。
    下文两句也是这样。
    现在你还听不懂,请记住“一”“二”“三”和“中道”这几个字,以后学习,还会加深这几个概念。这是人类最大的智慧,经过学习和训练,你会成为见“一”知“二”明“三”的人,不再是只知“一”的直线人、平面人,也不是在“二”中摇摆的两端人,而是在“三”中择取的立体人,具有立体的思维、行为和智慧。
    虽然能看见“三”,你却要坚守“一”。你要记住一个“学”字,明白“学习”是“智慧”之本,一生从“学习开智”这个根本上成长。
    对不起,我讲的太难了。你听不懂。再简单些。
    新少年:不可小看我,我能懂。我没说话并不表示我不懂。不就是“学”吗?“一”“二”“三”“中道”。继续讲下去。我想半明白半不明白地听。
    这一句讲的是“学”和“习”的先后关系和并列关系,还有交叉关系,学习和喜悦的因果关系。现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三个对象:一个动物,一个只知道追求身体愉快的人,一个努力学习而心灵愉快的人。人和动物是两个层面,人的肉体和心智又是两个层面。人如果不学习,只知道追求物质,满足身体,结果是物质也追求不到,身体也满足不了。因为他不知道学习,怎么能产生科学呢?只知道追求物质,满足身体,还会继续退化,一直退化到动物。因此,要建设精神文明,让精神文明领着我们走。不能只建设身体文明,让身体领着精神走。因为走着走着,精神就丢了,只剩下“身体”一个光杆司令。
    申老师:对不起,新同学,我没想到你能理解,而且理解得这么深。你真厉害。,咱们继续讨论。
    新少年:不必客气。
    申老师:现在看第二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请看住“朋”字。“朋”是同类,也就是朋友。你又学又习,志同道合的朋友就会到来,这是现世的朋友。你还会在书中和古圣先贤交谈,这是往世的朋友。你学习有成,后人会学习和继承你的成果,这是来世的朋友。这真是人生一大乐事。“乐”,就是心里高兴了,形体和面色都表现出来,直乐得笑了起来,唱了起来,手舞足蹈起来。“快乐”的“乐”和“音乐”的“乐”是一个字,就是这个原因。
    新少年:打断一下。这一句由“朋友”引出“快乐”。世界上那么多快乐他不说,孔夫子为什么单单说一句朋友来了他快乐呢?
    申老师:那得知道什么是朋友。“同类”叫“朋”。两只鸟比翼而飞,就叫“朋”。朋友关系是这样的:平等,自由,互爱,互助,互相批评,不记仇,合散自由,处事民主。朋友关系,最合你的口味,那就是平等,自由。由朋友这个根成长起来,四海之内达到的境界是“仁”。你是一个人,来了一个朋友,成了“二人”,“二人”如朋,就是“仁”字。这就是孔夫子这一句的指向。第一句由“学”通向“智”,这一句由“朋”通向“仁”。
    新少年:哇!我看“朋友”就是民主、自由、平等。孔夫子喜欢,又引导学生喜欢。他要是不这么指一指,是不是大家都满足于别的乐了?都追求起“亦”字那一边的乐了?那一边的乐是什么?
    申老师:好孩子,你真聪明,真厉害。
    新少年:不必客气。
    申老师:的确如此。从这两句可知,孔夫子是身在“四伦”而乐于“朋友”之伦。这“四伦”,就是你问的“亦”外之“乐”。
    不过你还不知道什么叫“伦”,伦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新少年:的确不知。
    申老师:我们的祖先把人的关系归结为五种,叫“五伦”: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现在“君臣”之义随时代变化,变作了“国和民”“群和己”。
    “五伦”中,前“四伦”是固定不变的关系,只有后一种“朋友”之伦是自由关系,合散自由。像前一句一样,孔夫子承认和尊重“四伦”之乐,但特别把弟子之乐,向“朋友”指引。
    新少年:哇,好厉害耶!我看见了!“学”下去就是“科学”,“朋”下去就是“民主”。我特别喜欢“朋友”这一伦,不喜欢前边的“四伦”,特别不喜欢“君臣”。是不是孔夫子也不喜欢前面“四伦”,所以把他的学生往“朋友”指引?
    申老师:“君臣”,讲的是群体和个人的关系。现在没“君”了,“君”变成了“国”,变成了“群”。没“臣”了,“臣”变成了“民”,变成了“己”。民对自己的国,己对自己的群,也要像过去臣对君那样,忠诚一心才好。如果骗国骗群,国就不会强,群就不会壮,到底还是害自己。“父子”,是血缘亲情关系,世界上还有什么关系比血缘亲情更亲的呢?“夫妇”,是恩爱亲情关系,有恩有爱,传续生命,男女之情怎么也比不上“夫妇”。“长幼”,是年龄关系,哥哥护着弟弟,年轻人尊敬老年人。这四种关系也很美好呀,是不可以改变的。如果全都变成了朋友关系,反而不美好。如果加进朋友关系,就会更加美好。你和爸爸只是朋友,有多大幸福?朋友满天下,爸爸只一个。你们又是父子亲情,又是朋友民主,多么幸福呀!因此,“四伦”不可缺,“朋友”不可少。
    新少年: 啊!我明白了。我同意这个观点。这不就是一、二、三吗?一,就是“朋友”之乐。二,就是“四伦”之乐和“朋友”之乐。三,就是“朋友”和“四伦”互相促进,“四伦”里都加进去朋友关系,生成了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道”就是“四伦”加上“朋友”吗?
    申老师:真是太聪明了!你说得太好了。
    新少年:耶!孔夫子二千五百年前的这个指向,我喜欢,很适合我的口味。耶!
    申老师:请坐。你把我逗笑了。
    咱们继续往下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先看“知”。“知”,就是别人知道你,了解你,理解你,赏识你,重用你,社会承认你。“愠”,就是别人不知道你时,你恼怒,愤恨,抱怨,急躁。因为你想让别人“知”你呀!“君子”,就是人格独立的人。
    别人不知你,你不怨恨别人,这是君子。别人不知你,你就怨恨,这是不是君子呢?
    新少年:不是!
    申老师:也可能是君子。
    是藏在“亦”字那边的君子。
    努力成长自己,社会承认、知道自己了,自己才心平气和,这就是社会上通行的君子。
    新少年:一般的君子“愠”着达到了社会承认。别人不知道他,他就一直在生气。
    申老师:对。孔夫子希望他的学生,“不愠”着达到社会的承认。并不是修炼到真的没有愠,而是有愠,又能不随便发作出来,只是自己努力。如果一辈子也不被社会理解,不被社会承认,只要问心无愧,也可以说是高尚的人生了。因为他是活给自己的,不是活给别人的,他有独立人格。他一直平静。学习起来就高兴,朋友来了就快乐。
    新少年:太好了!这一句的“一”是不恼怒而努力成长自己。“二”是有的君子不恼怒而努力成长,有的君子别人知道自己就不恼怒了。“三”是两者的提高和综合,把恼怒变成自己成长的行动,如果别人一直不理解,也要特立独行,敢于坚持真理,敢于走自己的路。
    申老师:太好了!现在咱们总结。
    第一句说的是“智”,第二句说的是“仁”,第三句说的是“勇”。
    新少年:第一句由“学”指向科学,第二句由“朋”指向民主,第三句由“不愠”指向独立人格。
    申老师:很好!现在布置作业:明天上课,先背诵今天学习的课文。当然,如果不会背,能熟读也行。
    下课,起立!
    新少年:君子敬始敬终!
    申老师:“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第二天 年 月 日 星期
    第一篇 明本
    复习: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
    新课
    课文(2)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8)
    白话
    孔子说:“君子不厚重就不会有威严,学习就能使人不固步自封,用忠和信主宰自己,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错了就不怕改正。”
    课文 (3)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9.25)
    白话
    用忠和信主宰自己,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错了就不怕改正。”
    申老师: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今天是第二课。请新少年同学背诵或诵读昨天学习的《论语》章句。
    新少年:(略)。
    申老师:今天咱们学两章。往前看。第一遍,我领读文言,你跟读白话。第二遍,你领读文言,我跟读白话。
    申老师:子曰----(略)
    新少年:孔子说----(略)
    新少年:子曰----(略)
    申老师:孔子说----(略)
    申老师:现在学习新课。
    请念。
    新少年:“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不厚重就不会有威严。
    申老师:不是要你不厚重,无威严。而是要你又厚重,又威严。“则”,是“就”。“重”,要内外双修,内修知识,外修威仪。只有重了,才会威起来。这一句讲“重”。
    往下念。
    新少年:“学则不固”,只有学习才能使人不固步自封,不停顿下来。
    申老师:这一句讲“学”。“则”是“就”,就能,才能。“固”,是“不再变化”,停下来,不再前进了。不固,是能不断前进,不断创新。
    继续念。
    新少年:“主忠信”,用忠和信主宰自己。
    申老师:这一句讲“主”。“主”是什么?就是过去人们祭神的牌位。孔夫子不是让人们去找“神”作自己的“主”,而是用“忠信”作自己的“主”。你看他在破除迷信了。忠信,就是自己的心和行为。你自己是自己的“主”、“神”,自己管理自己。尽心尽力,是忠。心行一致,是信。
    “主”,用作动词,当“作主”,“主宰”。
    继续念。
    新少年:“无友不如己者”,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
    申老师:这一句讲“友”。有三层意思。学习朋友的优点,不要以为朋友不如自己。主动结交自己可以学习的朋友。不要结交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友。
    继续念。
    新少年:“过则勿惮改”,错了就不怕改正。
    申老师:这一句讲“改”。“过”,是“过错”。“勿”,是“不”,“不要”。“惮”,是“怕”,“惧怕”,“讳”,“爱面子”。“改”,是“改正”。因为“勿惮”,所以“改正”了。
    可知古今之人略同,都有怕改过的毛病。有些人明知错了,可是继续坚持着不改。他以为只要坚持下去,别人就看不见他的错了,就像你知道的“掩耳盗铃”。
    第三章就不讲了,是第二章的一部分。现在复习。
    申老师:由新少年同学把今天学习的课文读一遍。
    新少年:(诵读,略)
    申老师:由新少年同学总结大意。
    新少年:今天学习的课文,让人达到重、学、主、友、改。
    申老师:很好!现在布置作业:明天上课,先背诵今天学习的课文。当然,如果不会背,能熟读也行。希望看到你变得威重起来。
    下课,起立!
    新少年:君子敬始敬终!
    申老师:“君子不重则不威。”
    新少年:申老师,明天见!
    申老师:好少年,明天见!
    第三天 年 月 日 星期
    第一篇 明本
    复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8)
    3,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9.25)
    新课:
    课文 (4 )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14.2)
    白话
    孔子说:“士人如果贪恋家室,就不够当士人的资格了。”
    课文(5)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
    白话
    孔子说:“士人志在行道,如果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这样的士人是不能够一起商议事情的。”
    课文 (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9.26)
    白话
    孔子说:“三军的主帅可以被俘虏或消灭,一个人的志向是不可失去的。”
    课文(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1)
    白话
    孔子说:“三个人做事,其中一定有我学习的人。选择那个做得好的学习他,那个做得不好的就会改进自己。”
    课文(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17)
    白话
    孔子说:“见到贤者就想和他一样贤,见到不贤的人就从内心省察自己。”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今天是第三课。请新少年同学背诵或诵读昨天学习的《论语》章句。
    新少年:(略)。
    申老师:今天咱们学前面五章。往前看。第一遍,我领读文言,你跟读白话。第二遍,你领读文言,我跟读白话。
    申老师:子曰----(略)
    新少年:孔子说----(略)
    新少年:子曰----(略)
    申老师:孔子说----(略)
    申老师:请看第一章。
    “士而怀居”:
    “士”,是当时社会上的一个阶层,他们还没有取得“大夫”的位置。今天,比如学生,广大知识阶层,就是“士”。“而”,却,如果。“怀”,心里一直想着,留恋,舍不得离开。“居”,居住的地方,家里。
    “不足以为士也”:
    士人四海为家,到处求道、创业。如果整天“怀居”,不想出窝,是“不足以为士”的,不够资格当士的。“为”是动词,这里是“当”的意思。
    再往下看。
    “士志于道”:
    人生最重要的是有志、立志。“志”,就是人生的目标,理想,梦想,信有之心。这些人生的目标,一定要实现,就叫“志”,就叫“有志”。士的志向在求道行道。士而无志,也是“不足以为士”的。
    “而耻恶衣恶食者”:
    如果以穿“恶衣”吃“恶食”为耻。“耻”,以“恶衣恶食”为“耻”。“者”,指那些以“恶衣恶食”为“耻”的士人。
    “未足与议也”:
    那就不值得和这样的士,在一起议事论道了。也就是不必理他了。“足”,值得。“与”,连动词,结交,在一起做事。“议”,谈论问题。
    士有以上三个基本特点。
    新 少年:一是不恋家,四海创业。二是有志气,要把天下摆平,或者创办企业。三只不挑吃不拣穿,不怕穷。人穷志不穷,总是器宇轩昂。
    申老师:很好,有志气。
    把“有志气”当作第一条。
    往下看。孔夫子说完“士”,现在说“匹夫”。“匹夫”,就是普通人,孤孤单单的普通人。
    “三军可夺帅也”:
    “三军”,古时候打仗,把军队分成左、中、右军,或前、中、后军,叫三军。理财有一个原则:“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军队也不能集中成一军。为什么要分开?这样可以互相照应。还可以竞争,互补。一个败了,还有两个胜的。一个胜了,两个都来胜。这是打仗总结出来的经验。虽然一分为三,却只能有一个主帅,不能有三个主帅。“夺”,就是把这个主帅捉住,俘获,杀掉。这挺不容易的。可是能作到。如果没了主帅,军队有“三”,
    新少年:乱了套。
    申老师:还可以自组织。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可是匹夫的志,却不能失,失去就“六神无主”。匹夫的志,比三军的主帅还重要,还坚强,还厉害。怎么捉也捉不住,怎么俘也俘不获,怎么杀也杀不掉。困难、磨难,都不能让士人失去志,改变志。
    新少年:因为他的志装在心里。
    申老师:对!往下看。
    “三人行”:
    走路叫“行”,做事也叫“行”。“三人”,是两个人加上“我”。
    “必有我师焉”:
    为什么军要有三,就容易打胜仗?人要有三,就一定会有我学习的老师在其中?有了三,就构成了一个自组织自运作自改进,自生自救自发展的系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善者就会有人从,其不善者就会有人改,自己改。
    过去只看见孔夫子好学,其实里面讲的有大智慧在。
    新少年:哇,原来如此!是大智慧耶!
    申老师:对,前人多知一知二,你要知一知二知三,就超越了。
    往下看,请读。
    新少年: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者就想和他一样贤,见到不贤的人就从内心省察自己。”
    申老师:这一章书也要“闻一以知二”。不是只想想,想和贤者一样好,而是还要达到和贤者一样好。不是只省察自己的不足,而是还要改正过来,赶上贤者。中国人读《论语》二千多年,虽然近百年读的人少了,但“见贤思齐”已经成为民族魂,化为百年来汹涌澎湃的现代化浪潮。世界上只要还有一个比我贤的人,比我贤的国,就非赶上他不可。不赶上,憋了几代人的这口气,出不来呀!
    新少年:我也是。只要见到谁哪一点超过我,我总憋住劲赶上。
    申老师:好!有志气!
    现在,由新少年同学把今天学习的课文读一遍。
    新少年:(略)
    申老师:由新少年同学总结大意。
    新少年:第一章,士不可以恋家。第二章,士要有志气,士不可以拣吃拣穿。当然,家里有条件了也可以稍微讲究一些,但不能骄傲。如果家里穷,万万不可抱怨父母。穷人而有骨气,有志气,就是值得佩服的。第三章,还是讲“有志”。第四章,讲“三人”。这两章还说明了“三”的奇妙。第五章意思和第四章后一句差不多。
    申老师:很好!现在布置作业:明天上课,请先背诵或诵读今天学习的课文。今天我已经看到你比昨天威重了,希望你明天更威重。
    下课,起立!
    新少年:君子敬始敬终!
    申老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新少年:申老师,明天见!
    申老师:好少年,明天见!
    第四天 年 月 日 星期
    第一篇 明本
    复习:
    4,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14.2)
    5,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
    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9.26)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1)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17)
    新课
    课文(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15.19)
    白话
    孔子说:“君子担忧自己没有能力,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
    课文(1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6)
    白话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课文(11)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4.30)
    白话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做好。”
    课文(12)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4.14)
    白话
    孔子说:“不担心没有职位,而担心自己没有担任职位的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努力增长使别人了解的才能。”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今天是第四课。请新少年同学背诵或诵读昨天学习的《论语》章句。
    新少年:(略)。
    申老师:今天咱们学前面四章。往上看。第一遍,我领读文言,你跟读白话。第二遍,你领读文言,我跟读白话。
    申老师:子曰----(略)
    新少年:孔子说----(略)
    新少年:子曰----(略)
    申老师:孔子说----(略)
    申老师:这四章意思相同,讲的都是让人从自身努力,求得别人的“知”和社会的“知”,而不是抱怨别人和仇恨别人,抱怨社会和仇恨社会。
    “病”和“患”都作动词用。把自己的“无能”,当作“病”一样去担忧,医治,以求得别人“知”自己。把自己的“无能”“无位”当作“忧患”一样去想办法改进,以求得被人知,求得有位,达到自立。
    请看第一章。
    新少年:不用讲了,我全都懂了。
    申老师:很好。现在,由新少年同学把今天学习的课文读一遍。
    新少年:(略)
    申老师:由新少年同学总结大意。
    新少年:这四章讲的全都是要求自己,而不要抱怨别人。第一,抱怨别人也没用,自己还是自己。第二,也确实是自己的问题。如果一辆汽车放在路边,没有人买,汽车不应该抱怨,而应该把自己改进好。改进好了,就有人买了。我们要树立这样的世界观。
    申老师:很好!
    现在布置作业:
    明天上课,先背诵或诵读今天学习的课文。
    当然,新少年同学如果学有余力,最好把明天要学的先读熟或背下来。下课,起立!
    新少年:君子敬始敬终!
    申老师:“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新少年:申老师,再见!
    申老师:好少年,再见!
    第五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15.19)
    1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6)
    1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4.30)
    12,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4.14)
    新课
    课文(13)
    子曰:“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9.30)
    白话
    孔子说:“智者不迷惑,仁者不忧虑,勇者不惧怕。”
    课文(14)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
    白话
    孔子说:“志向在求道,根据在天德,依照仁道做事,用能力把事情做好。”
    课文(15)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巽(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白话
    孔子说:“君子用义规划一件事,用礼来推行这件事,按顺序做出这件事,用诚信完成这件事。这就是君子啊!”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今天是第五课。请新少年同学背诵或诵读昨天学习的《论语》章句。
    新少年:(略)。
    申老师:今天咱们学三章。往上看。第一遍,我领读文言,你跟读白话。第二遍,你领读文言,我跟读白话。
    申老师:子曰----(略)
    新少年:孔子说----(略)
    新少年:子曰----(略)
    申老师:孔子说----(略)
    申老师:这三章讲的也是人生基本准则。
    新少年:第一章不用讲了,我已经懂了。
    申老师:很好。那就看下面。
    “志于道”:
    就是志向在求道和按照道办事。“道”,就是真理,准则。
    “据于德”:
    就是做事的根据是自己的“德”。“德”是什么?“德”这个字由行、直、心三个字构成。德,一是表现在外边,是做事情,是“行”。二是表现在内心,是直心。直心就是良知,天心,天德。德,你的直心,就是你做事的根据。
    可见你做事的根据既不是老师,也不是爸妈,也不是教科书,也不是神仙皇帝,是你自己的“德”。
    新少年:太好了,是我自己耶!
    申老师:“依于仁”:
    “依”,就是按照。要按照“仁”做事。“仁”字就是二人。不能只想到你,还有别人。不能只想到此,还要想到彼。要由“二”向外推知,推知到更大的范围。
    “游于艺”:
    “艺”,是能力,才能,专业技术。有了艺,人才能在做事时像鱼在水中游一样,获得自由。
    新少年:这一章书讲道、德、仁、艺。
    申老师:对。下一章书讲做事的过程。
    “君子义以为质”:
    就是君子做事“以义为质”。先看什么是“质”。现在组词有“本质”、“实质”、“物质”、“人质”、“质量”,都是“质”的意思。“质”,首先是有具体内容,其次是有具体的物质利益。“义”,含有“质”,有实实在在的物质内容,不是空的。“为”,是动词,念第二声,请你在下边小声念几声,建立起“为”是动词的概念。“为”作动词,是解读《论语》的关键。“为质”,就是把“质”这个利益、物质、财富、好处、收益、钱,如何完成,如何分配。比如,古人祭祀的祭品是“质”,这些祭品让谁提供?各提供多少?祭祀结束如何分配给大家,让大家享用?这就是“为质”。“以义为质”,就是用“义”的原则去完成祭祀物品的提供和分配过程。什么是“义”?看繁体字。上边是“羊”字,下边是“我”字。谁的财富就是谁的财富,我的不可夺,别人的不可侵。引申作正义、公义、公平、权利、义务。
    “君子义以为质”有两层意思。一是做事一定要有收益,二是取得收益付出什么,收益如何分配,要公正,公道,合理。
    新少年:啊!
    申老师:“礼以行之”:
    也就是“以礼行之”。要用“礼”实行这件事。“礼”,就是组织形式,分工,各人担任的职务、角色、名分、责任。就像举行大祭祀,要作人事安排,明确岗位和责任,订立规章制度。
    新少年:啊!
    申老师:下面该“做”了。
    “巽以出之”:
    一步一步做叫“巽以出之”。以前写作“逊”。现在人们一看见要自己“逊”,马上就生气了。因为过去皇帝一直让人民“逊”,人民恨透了,如今再也不想“逊”,只想走直道,是啥就是啥。其实“逊”也就是这个“巽”,是“顺序”的意思。不过今人把“逊”理解偏了,理解成“谦逊”“退让”了。孔夫子一直提倡行直道,于是我们找一个更恰当的“巽”字代替“逊”,免得你看见“逊”字就生气。“巽”,就是做事有顺序,有条理,有调整。
    “信以成之”:
    这样,就可以“信以成之”了。“信”就是“诚信”,用诚信完成事情。“信”也可以按“信心”理解,用信心完成事情。信心,就是心里相信有、相信能、相信能成功,相信能实现。有了这个信心,事情就一定能完成。
    新少年:啊!
    申老师:《论语》讲的道理和智慧,都是需要一个人一辈子理解体会的,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没有止境。就像大山一样,是原生态,永远开发研究不完。
    新少年:我老了还能读吗?
    申老师:是的。而且越老读出来的东西越多。
    新少年:上学期学的,这学期再看就觉得“小儿科”了。
    申老师:《论语》不会。
    今天课程到此结束。
    现在,由新少年同学把今天学习的课文读一遍。
    新少年:(诵读,略)
    申老师:由新少年同学总结大意。
    新少年:这三章讲的是智、仁、勇,道、德、仁、艺,以及做事的过程:义、礼、巽、信。
    申老师:很好!现在布置作业:
    明天上课,先背诵或诵读今天学习的课文。当然,新少年同学如果学有余力,请预习明天的课程。
    下课,起立!
    新少年:君子敬始敬终!
    申老师:“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新少年:申老师,再见!
    申老师:好少年,再见!
    第六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13,子曰:“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9.30)
    14,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
    15,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巽(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新课
    课文(16)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8)
    白话
    孔子说:“按中正庸常之道来实行德,是最好的呀!人民少有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课文(17)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
    白话
    孔子说:“得不到行中正之道的人一起做事,可是一定要有人一起做事呀,那就结交狂者狷者吧!狂者行为进取,狷者有不做的事。”
    课文(1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彫)也。”(9.29)
    白话
    孔子说:“岁月严寒,这才知道松柏在万木之后仍未凋谢。”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今天是第六课。请新少年同学背诵或诵读昨天学习的《论语》章句。
    新少年:(略)。
    申老师:今天咱们学三章。往上看。第一遍,我领读文言,你跟读白话。第二遍,你领读文言,我跟读白话。
    申老师:子曰----(略)
    新少年:孔子说----(略)
    新少年:子曰----(略)
    申老师:孔子说----(略)
    看第一章。
    “中庸之为德也”:
    恰到好处叫“中”,恒常持久叫“庸”。这样做事来求“得”,是最好的了。“德”,就是“得”的意思。
    “其至矣乎”:
    那是最好的道了。
    “民鲜久矣”:
    “鲜”是“少”,“稀少”。孔夫子那个时代,社会激烈变化,人们习惯于走偏激之道,因此孔夫子说“民鲜久矣”。
    新少年:我也喜欢走偏激。
    申老师:“中庸”很不容易达到,常常是走偏激而达到“庸”。因此,孔夫子在下一章提出个“中行”的概念。
    “不得中行而与之”:
    “中行”,就是按“中道”而行,按中道做事。“中道”是最好的道,是最正确最恰到好处的做事方法。“不得中行”,就是找不到行中道的人。“与”,一起做事。“之”,他,代指一起做事的人。“与”,念第三声,也是解读《论语》的关键词,当连词和动词用,一身兼有两种词性。
    “必也”:
    “必”,一定。一定要干什么呢?“必与之也”,一定要有一同做事的人呀!“必”后面省略了“与之”。
    “狂狷乎”:
    一定要结交狂、狷两种人做事。为什么要和这两种人一起做事?因为“中道”在当时的社会不容易实行,要达到或接近中道,有时就用“狂”的行为做事,有时就用“狷”的行为做事。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这一句是解释“狂者”和“狷者”。狂人做事积极进取,狷人有的事不做。有的人只要有利,什么事都做,什么手段都用,而狷者则有选取。
    新少年:为什么有的事不做?
    申老师:比如求利,可以得到利的事很多,方法、手段很多。狷者一定要对这些选择一下,有的坚决不干。不是能得利就干。谋财害命,贪污,盗窃,抢劫,造假商品害人,造劣质工程坑国家,说假话骗人,这也能求到利,但坚决不干。这就是“狷”。
    新少年:啊,这个意思。
    申老师:世界上的大人物,都是狂、狷的合成体。孔夫子也是这样,有的行为狂,有的行为狷。中庸,中行,狂狷,都是做事的大智慧。
    新少年:我还是不很懂。来日方长,慢慢懂吧。快讲。
    申老师:下一章。
    “岁寒”,讲植物界的生存智慧。现在人们讲“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强的把弱的吃掉,是野生动物界的现象,已经成了人类社会公认的规则。植物界的规则是:松柏长得慢,天再冷叶子也不落,持之以恒。杨柳长得快,可是它不耐冷,冬天就稍微休息一下。
    过去人们读这一章书,是用来激励节操的。在富贵、贫贱、威武面前,都不改节操,坚守正道,坚持真理。这就是松柏,这就是又狂又狷。
    新少年:啊!
    申老师:这一章书也要知一知二知三。
    今天课程到此结束。现在,由新少年同学把今天学习的课文读一遍。
    新少年:(略)
    申老师:由新少年同学总结大意。
    新少年:这三章讲的是行“中庸”、“中行”之道,可以用“狂”、“狷”达到。人要有节操,知有所为,知有所不为。我虽然还不很懂,但我会努力。
    申老师:很好!现在布置作业:
    明天上课,先背颂或诵读今天学习的课文。
    当然,新少年同学如果学有余力,最好把明天要学的课程先预习一下。
    下课,起立!
    新少年:君子敬始敬终!
    申老师:“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新少年:申老师,再见!
    申老师:好少年,再见!
    第七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16,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8)
    17,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
    1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彫)也。”(9.29)
    新课
    课文(19)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叁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15.6)
    白话
    子张向孔子请教出门做事。孔子说:“说话要忠实诚信,做事要努力认真。即使到了蛮貊之国,也是行得通的。说话不忠信,行为不笃敬,即使在自己的家乡,能行得通吗?站着时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立在前边,坐在车上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写在车前的横木上。这样就可以出门做事了。”子张把这些话写到了自己的衣带上。
    课文(2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24)
    白话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一辈子实行的字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今天是第七课。新少年同学背诵或诵读昨天学习的《论语》章句。
    新少年:(略)。
    申老师:今天咱们学三章。往上看。第一遍,我领读文言,你跟读白话。第二遍,你领读文言,我跟读白话。
    申老师:子曰----(略)
    新少年:孔子说----(略)
    新少年:子曰----(略)
    申老师:孔子说----(略)
    看第一章。
    子张,是孔子的学生,姓颛(音专)孙,名师,字子张。
    “问行”,问如何出门做事。
    “言忠信”,就是说忠信的话,不忠不信的话不说。
    “行笃敬”,就是按照忠信,努力认真做事。“笃”,是努力尽力,有多大劲用多大劲,决不保留。像“笃”字里的马在拉车一样。你想马拉车多实在,他总是有多大劲用多大劲。“敬”,是恭敬认真,像参加大祭祀一样恭敬认真。
    新少年:过去人真老实。
    申老师:所以创造了领先于人类的文明。
    这样,就是到了南方未开化的“蛮”国,北方未开化的“貊”国,都可以畅通无阻。不这样,就是在自己家乡的“州”,在自己家乡的“里”,岂能行得通?
    “立”,站立,站立的时候。
    “叁”,就是“第叁”。《论语》里“贰”是“第贰”,“叁”是“第叁”。其余“一”则是“一个”,“二”则是“两个”,“三”则是“三个”。
    为什么要立个“第叁”在那里呢?有了“自己”和要做的“事情”不就行了吗?不行,还得有一个监督、平衡、主宰的力量,这就可以了。古代的时候,人们用“神”这个“主”,作“第三”,管住大家。孔夫子提出了用“言忠信行笃敬”作管理自己的“主”。现在社会更离不开“第三”,法律就是第三。
    “舆”,就是车。“倚”,就是靠。“衡”,是车前面的横木。“其”,是“言忠信行笃敬”六个字。
    “绅”,是古人衣服上的大带子。“书”,动词,写。“诸”,“之于”“之乎”的合音,“到”的意思。
    子张听完,就把“言忠信行笃敬”六个字,写到了自己衣服的大带子上,以便随时看到,作为管理自己的“主”。
    新少年:我明白了。
    申老师:看下一章。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他问老师可以实行一辈子的一个字。“言”,就是字。老师说出“恕”字。“恕”字,由“如”“心”两个字组成,意思是,别人的心如同我的心。于是推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现在这一句话,被全人类公认为“黄金法则”。
    新少年:嗨!
    申老师:少年人有何长叹?
    新少年:惭愧惭愧。
    申老师:你小小年纪,竟然知道了“大人”的事,可叹!那就从一代人开始。
    请新少年同学总结,并提问。
    新少年:总结:“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提问:可不可以反过来,“己所欲,施于人”?
    申老师:如果你崇拜你爷爷,可不可以强迫别人也崇拜?
    新少年:我明白了。
    申老师:现在布置作业:明天是复习课,希望新同学能把“明本第一”背下来或熟读下来,然后咱们讨论“明本”这一篇。你可以想想,你准备提出哪些问题。
    下课!起立!
    新少年:君子敬始敬终!
    申老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新少年:申老师,再见!
    申老师:好少年,再见!
    第八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明本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8)
    3,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9.25)
    4,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14.2)
    5,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
    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9.26)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1)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17)
    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15.19)
    1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6)
    1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4.30)
    12,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4.14)
    13,子曰:“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9.30)
    14,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
    15,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巽(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16,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8)
    17,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
    1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彫)也。”(9.29)
    19,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叁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15.6)
    2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24)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今天是复习课。请新少年同学背诵《论语》“明本第一”。如果不会背诵,也可以诵读。
    新少年:背诵或诵读。(略)
    申老师:你背得真好,两分多钟就背完了。你背完这些,每天用了多少时间?
    新少年:听您讲过后,我每天用10分钟诵读。
    申老师:请您把本篇的智慧点、成长原,说一说。
    新少年:学、习、朋、乐、不愠、君子、重、威、不固、友、改、士、志、耻、思齐、自省、求为可知、智、仁、勇、道、德、艺、义、质、礼、巽、信、中庸、中行、狂狷、松柏、后凋、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是挑着念的。
    申老师:很好!还有一、二、三,也就是一个、两个、三个。
    新少年:昨天我爸爸见我读《论语》,打了我一顿。
    申老师:料到了。
    新少年:他说,现在社会上根本不兴这一套。有多少歪点子都不够用,必须不断学习新情况,跟上时代变化。学这老古董,只会吃亏。他怕我变傻。他要我学“三十六计”,《厚黑学》,当官秘籍,等等。
    申老师:你呢?
    新少年:我觉得《论语》好,他推荐的方法有用。
    申老师:小时侯你妈妈怎么教你学走路?
    新少年:往上掂着我的手,让我直起来走。
    申老师:你妈妈真伟大。
    新少年:谈不上。她是看见别人都那样教孩子的。她并不会创新。
    申老师:正确方法一代代传了下来。
    感谢她没有教给你别的走法。她如果教你爬行怎么样?摁着你的头不许你站起来?
    新少年:现在按猴子走。
    申老师:你恨你妈妈教了你直立行走吗?你希望你妈妈教会你猴子走法吗?
    新少年:我明白了。
    申老师:你学会了正规走法,如今那些猴子走法不在话下。你会爬行吗?
    新少年:会!
    申老师:必不得已而用之。你会匍匐前进,蹦着走,跳,大跃进,拳击,冲锋,打仗,还会倒退,都是因为你正规走法学得扎实,并且能干完这些不正规,马上又回到正规。因此,正规是基本步,名叫“中庸”“中行”。
    新少年:啊!
    申老师:你看人和猴子哪个强?
    新少年:当然是人。
    申老师:人是从站立起来成为人的,人类是从走在大路上进入文明的。站立起来了,从此人、猴两分。猴子不站立起来,只好永远做猴子。猴子虽然在走小路攀树枝上超过人类,但他决不会做成人类的事业。他的事业在山洞里,树枝上。
    人类站起来了,再看猴子,他那些阴谋诡计,人类看得清清楚楚,因为人类高出他们。猴子的做法,人类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人类不愿意做石头缝、山洞里、树枝上的事业了,人类要走在大路上、住在高楼里、飞在天空中,因此选择了走正道。《论语》教人类的,就是走正道。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得从这里学起,就像每一个人生下来,都要学习站立走路一样。别怕麻烦,因为免不过去。
    走小道的猴子,竞争不过走大道的人类。走小道的人类,竞争不过走正道的人类。走小道的人,超不过走正道的人。
    你爸爸也是伟大的爸爸,好爸爸,他还没有转过弯来。让你学不正规的走法,并不是他的本心,那是愤激之语,一时赌气。你要真去学走小道,他还会揍你。
    新少年:我明白了。走我认定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申老师:你爸爸一点也不懂《论语》,才揍了你。你教教他,他会支持你的。
    明天上课,先背完“明本”,接着学新课。从下一节开始,你最好会背了,我再讲。因为只要你会背,你就基本明白了。如果你还有余力,可以买一本通行本《论语》,看看通行注解,先预习一下。
    下课!起立!
    新少年:做直立的人,让别人趴下吧!
    申老师:站直身子,走在大路上。
    好少年,努力呀!
    新少年:申老师,再见!
    申老师:新少年,再见!
    第九天 年 月 日 星期
    明学第二
    新课
    课文(1)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8.17)
    白话
    孔子说:“学习就像追什么而差一点儿没追上一样,赶紧追赶过去。学会了就好像唯恐失去一样,时时回顾温习。”
    课文(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2)
    白话
    孔子说:“人们的天性是相近的,行为和习惯使人们的品性变远了。”
    课文(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11)
    白话
    孔子说:“温习已有的,推知新生的,可以用这种方法做自己的老师呀。”
    课文(4)
    子曰:“唯上智(知)与下愚不移。”(17.2)
    白话
    孔子说:“心智的追求和身体的需求是不会分离的。”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毋不敬”,是提示你敬自己和敬今天学习的内容,以后则是敬职敬业,不是要你敬皇帝和大官。请不要认为这是“封建”的东西,因而懒散松懈。
    今天是“明学”篇的第一课。“明学”,就是明白学习的道理和方法,从而努力学习。
    申老师:请你领读文言,我跟读白话。
    新少年:子曰------(略)
    申老师:白话部分只是为了帮助你理解,你不可背诵。因为白话无法完全表达课文的含义,课文是需要一辈子揣摩的。
    看第一章。
    “学如不及”:
    是说你学习的时候,要像差一点儿就追上了一个东西一样,于是更加用力追赶。那东西只差猛一伸手,于是你穷追不舍,直到抓住。不是相离很远,而只能招手、摆手。
    “犹恐失之”:
    是说学到以后,要好好看护检查,就像你饲养新得到的宠物一样,生怕宠物挨饿、走失,一会儿摸一摸,一会儿看一看。只有你们少年人才会这么认真,而大人是很少这样干的。因为他们丢失了认真,学会了偷懒。
    “性相近也”:
    比如两个婴儿,在他们未受外界习染的时候,先天的本性、能力是相差不多的。
    “习相远也”:
    几十年后,他们的差别大了,是因为他们学的内容、做的事情、所处的环境不同,拉开了彼此的距离。人因此要拣好的学,拣好的习。
    “温故而知新”: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智慧,也可以说是唯一智慧。现在人们一提“故”、“古”、“旧”,就认为是老东西,必彻底抛弃而后快。不知“新”全是“温故”的结果。什么都没有,是生不出来新的。太阳知道这个道理,每到春天,他就温大地,于是白茫茫变成了绿莹莹。他温地球,很有耐心,一点儿也不烦。不知多少亿年,于是温出了生命,温出了人类,又温出了人类文明。你的智慧,你的创造,你的事业,只在一个“温”字。有的藏在你的心性中,有的存在于你的知识和能力里,有的散布在这个世界上。你温了再温,就能知新创新。太热不行,太冷不行,猛冷猛热不行。“故”是曾有已有,“新”是将生未生,“知”是知而行之。信息,情报,最新知识,都是“故”。知己知彼也是温故。“五四”以来追求的民主科学,也是温故而知新。选举,表决,发言,不是温故而知新吗?调查,研究,实验,创造,不是温故而知新吗?温是中道,是常行,是容易做的事情。
    “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这个智慧,可以作为终生的老师。
    下一章最难懂。不是难懂,是过去弄糊涂了。
    “唯上智(知)与下愚不移”:
    现在你把两只手扣在一起,摇一摇,这就叫“与”。有“和”的意思,也有一起配合动作的意思。“上智”,是人的“学而时习”启智悦心追求。“下愚”,是人的眼耳鼻舌身追求。这后一种追求,人与动物略同,故以“愚”称。没有贬义,贬义是专制等级加进去的色彩。上下智愚是客观存在,彼此是平等的。“与”字加在“上智”“下愚”中间,意思是两者不会分开,不会各干各的。引申为人的“上智”追求和“下愚”需求,社会上的劳心和劳力,是互相促进互相关照的关系。这就是“中”道,或者叫“中庸”之道。
    你怎么一言不发?
    新少年:我听着呢。我插不进一个字呀!
    申老师:讲完了。请发问。
    新少年:我不愿意说话了,我不愿意打断了孔夫子的话在我心中萦绕。
    申老师:那么不打扰你了,免去礼仪,你慢慢回家吧。
    第十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明学第二
    1,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8.17)
    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2)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11)
    4,子曰:“唯上智(知)与下愚不移。”(17.2)
    新课
    课文(5)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罔),思而不学则殆。”(2.15)
    白话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停顿下来。”
    课文(6)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4.24)
    白话
    孔子说:“古人学习是在实行自己,今人学习是在实行别人。”
    课文(7)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2.15)
    白话(8)
    孔子说:“广博地学习文化知识,用礼来规约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
    课文(9)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8.12)
    白话
    孔子说:“三年学习求知,不能够种田得谷或做官得谷,是因为不愿意用知识换得谷子呀!”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请新少年同学背诵或诵读昨天学的课文,并把今天学的课文讲一遍。
    新少年:(略)
    申老师:很好!我就不再说客气话了,不再表扬你了。
    现在听我讲。我讲的有和社会通行读本不同的地方,请你择善而取。你会明白哪种解释更对。
    “学而不思则惘”:
    “惘”是迷惘。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想必你也有这种体验。
    “思而不学则殆”:
    “殆”是止殆,停止,不是危险,多想一会儿没有危险。只是想来想去而不去学习,就会停顿下来。
    这两句讲的还是“温故而知新”的智慧。因此,你读书,要读一部分停下来,总结一下,想一想。做事,要不断想一想。一天结束,要把一天想一想。长大做事,眼观古今中外,又学又想。学、思结合,养成习惯,进步就快。
    “古之学者为己”:
    “为”是动词,念第二声,上声。和“己”有关的积极动词,都可以解释“为己”。古时词少,今天这个“为”已经发展成许多词。就像“为”是麦粒,今天的词是面包等各种各样的麦子制品。这些制品虽然色香味俱佳,但都不傲视麦粒,更不去做批判麦粒的事。“为己”,就是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满足自己,发现自己,实行自己,开发自己,完成自己。你的爸爸妈妈整天盼着你有独立人格,“为己”就是独立人格。
    “今之学者为人”:
    “为”的意思与上一句同。当今的学者,是在听别人的话,满足别人的需求。这里的“别人”,或者是“君”,或者是“众人”。为什么有了这个不同?因为孔夫子那个时代,有国家,有政府,有君有官,还有集合为群的众人。学习的人必须听这些人的,而不能像更古的时候,社会群体松散,个人学习只是为了满足和实行自己。
    你一定会觉得“为己”好,“为人”不好,你决心实行你自己。这就走偏了,不合于“中道”。你要知一知二知三,使“为己”“为人”搭配得非常合理,相生相育,互相促进。
    “博学于文”:
    文化知识要广博地学习。
    “约之以礼”:
    用“礼”来规约自己。“礼”的含义很多,今天我先告诉你,“礼”,就是“名”,就是规范各人角色的“名称”。比如你妈妈,她按“妈妈”的名称爱你,承担对你的责任,这就是她在“约之以礼”。她用“妈妈”这个礼名礼位要求自己,她因此而努力工作,只要你过得比她好,她什么劳累都能受。人生有好多角色,用这些角色要求自己,都是“约之以礼”。“约之以礼”,把人生诗意化,神圣化,化劳苦为幸福,这就是精神文明,当然不会背离正道了。
    “三年学”:
    可以理解为三年求学,也可以理解为多年求学。
    “不至于谷”:
    没有得到谷子。种地可以得谷,做官也可以得谷,“谷”是官的俸禄。
    “不易得也”:
    “易”是交换,改变。为什么不辍学而去求谷挣钱?因为两种所得不一样,求学的人不愿意拿“知识”去换取“谷子”,这就是“不易得”的意思。
    今天的课程学完了。请新少年同学把今天的课程默默复习一遍,提出想问的问题。
    新少年:(复习,略)
    面对孔夫子2500年的智慧,我已经插不进去话了。我觉得前几天的发话有点儿傻。我还是先学习吧!
    申老师:作业和以前一样。现在下课。
    君子敬始敬终!
    新少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第十一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5,子曰:“学而不思则惘(罔),思而不学则殆。”(2.15)
    6,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4.24)
    7,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叛(畔)矣夫!”(12.15)
    8,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8.12)
    新课
    课文(9)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14)
    白话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足饱,居住不求安适,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认真慎重,接近有道之人以端正自己,这样就是好学的人了。”
    课文(10)
    子曰:“耕也,馁在其中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15.32)
    白话
    孔子说:“农夫辛勤耕田,仍然难免挨饿:因此君子要寻求从道上解决,而不只寻求于食物解决。君子努力学习,俸禄随之到来:因此君子要忧心于求道,而不要忧心于自己贫穷。”
    课文(1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5.31)
    白话
    孔子说:“我曾经终日不吃饭,终夜不睡觉,用来思考,如果仍没有进展,那就不如去学习了。”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请新少年同学背诵或诵读昨天学的课文,并把今天学的课文讲一遍。
    新少年:(略)
    申老师:很好!我就不再说客气话了,不再表扬你了。
    现在听我讲。我讲的有和社会通行读本不同的地方,请你择善而取。
    “君子食无求饱”,请新少年同学联系学过的《论语》,找一句意思相近的话。
    新少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申老师:“居无求安”。
    新少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申老师:“敏于事而慎于言”。
    新少年:“言忠信,行笃敬”。
    申老师:“就有道而正焉”。
    新少年:“无友不如己者。”
    申老师:太好了!
    下面一章,原本作:“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古代的书都抄在竹简上,如果穿竹简的线断了,再编起来就有可能弄乱。我想这里乱过简,因此调整了一下句子的顺序,这样就更明白了。
    农民种田,经常挨饿,君子要寻求从根本上去解决。士人、君子,只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俸禄就会到来,因此不必忧愁贫穷。
    新少年:完全同意。
    申老师:往下看。
    孔夫子思考起一个问题来,是“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是说思考没有用,而是说,如果思考带不来进展,“不如学也”,就去学习。
    新少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要互相补充。
    申老师:说的对。
    今天的课程学完了。请新少年同学复习一遍,提出想问的问题。
    新少年:(复习,略)没问题。
    申老师:作业和以前一样。现在下课。
    君子敬始敬终!
    新少年:“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我伟大的祖国,忧道不忧贫。
    第十一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14)
    10,子曰:“耕也,馁在其中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15.32)
    1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5.31)
    新课
    课文(12)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7.8)
    白话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习《诗经》,可以兴发感情,可以观风知俗,可以融合群体,可以抒发忧怨。近可知做事于父母,远可知做事于君王,还可以多记住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课文(13)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3.5)
    白话
    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中的三百篇诗,把政务交给他让他处理,他处理不好。让他出使到国外,他不能独立应对。虽然读书多,又有什么用?”
    课文(14)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17.21)
    白话
    孔子说:“饱食终日,心无所用,难有出息呀!不是有博赛和下围棋的游戏吗?作一作,也比无所用心好呀!”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请新少年同学背诵或诵读昨天学的课文,并把今天学的课文讲一遍。
    新少年:(略)
    申老师:很好!我就不再说客气话了,不再表扬你了。
    看课文。
    “小子,何莫学夫《诗》”:
    “小子”,是孔夫子对学生的爱称。
    “夫”,语气词。“诗”,指《诗经》。夏、商、周三代,当时留下有三千多首诗,孔夫子选出三百零五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配上音乐,教学生学。学“诗”,要歌唱,舞蹈,用乐器演奏,不单单是读,因此用“学”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为什么要学“诗”呢?因为可以“兴、观、群、怨”,把人的情感、行为升华,艺术化。
    “兴、观、群、怨”是学“诗”可以达到的作用。“兴”,把自己内心的感情兴发出来。不配以舞蹈音乐,用诗来兴发,感情就会低级粗俗,甚至下流。“观”,就是看,从中看出社会、人情、人心、道理。“群”,就是让人合群,通过诗歌舞蹈的欢乐活动,把一个群体组织起来,达到了和睦融情。“怨”,就是发泄、表达怨愤。人有情,岂能无怨?赤裸裸发泄,伤自己,伤他人,伤社会。诗是艺术,把人的怨艺术化表达出来,这就是文明。
    当时诗歌舞蹈音乐都非常发达,士人个个能诗能歌能舞能琴。孔夫子很重视诗教乐教。后来科举,就变成了死记硬背,偏离了圣人原意。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迩”是“近”。“事”是做事。学诗还可以齐家治国。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学诗还可以学到许多自然知识。
    往下看。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诵”,诵读。学习,是为了用。读书再多,不能用,学那干什么?“授之以政”,就是“以政授之”,把政事交给他。“不达”,没有走到那个地方,没有达到目标,意思是没有完成任务。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使于四方”,就是“于四方使”,到四方出使。“专对”,独立应对,独立完成专项任务。
    “虽多,亦奚以为”:
    这样,虽然学的知识很多,却百无一用。“奚”,何。“为”,做,用,使用。
    看来孔夫子反对死读书,甚至不赞成读书太多。
    往下看。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很容易理解。这种人吃饱了,整日不用其心,那他在用什么呢?用他的身体,从事满足身体肉体的事情。“难”,难什么呢?孔夫子没有说,让人去思考。“矣哉”,都是语气助词。
    “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博”,是古时候的一种游戏,需要运动着来做。“弈”,是下围棋,不须运动,只要坐着动脑筋就行。“犹”,也。“贤”,好。“乎已”,语气助词。
    申老师:今天的课程学完了。请新少年同学复习一遍,提出想问的问题。
    新少年:(复习,略)没问题。
    申老师:作业和以前一样。现在下课。
    君子敬始敬终!
    新少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第十三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7.8)
    13,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3.5)
    14,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17.21)
    新课
    课文(15)
    子曰:“由也,汝(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7.7)
    白话
    孔子说:“仲由呀,你知道现在流行的六种美德也有六种蔽害吗?”子路回答说:“不知道。”
    孔子说:“坐下来,我告诉你。喜好仁爱而不喜好学习,其蔽害是让人愚笨。喜好智慧而不喜好学习,其蔽害是让人无规则。喜好信用而不喜好学习,其蔽害是被陷害。喜好直率而不喜好学习,其蔽害是被捆绑。喜好勇力而不喜好学习,其蔽害是出乱子。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问,其蔽害是做事狂妄。”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请新少年同学背诵或诵读昨天学的课文,并把今天要学的课文,文白对照,念一遍。
    新少年:(略)
    申老师:很好!我就不再说客气话了,不再表扬你了。
    “由也,汝(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由”,是子路的名。“子路”,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别人又叫他“季路”
    “言”,字。“六言”,就是六个字,当时指六种美德,六种高素质。
    “蔽”,你看是“草”字头,就是“盖住”的意思,蒙蔽,遮蔽,掩蔽。
    “居,吾语汝(女)”:
    子路一听,马上挺直了身子。因为那时没有凳子,人都是坐在席子上,正规的坐法是两腿并拢向后屈,坐在腿和脚后跟上。挺直身子,就是膝盖着地,跪立起来,表示礼仪。“居”,是老师让子路坐下。“语”,念第四声,当动词,“告诉”的意思。
    往下看。
    “六言”是“仁、智、信、直、勇、刚”六种美德,“六蔽”是“愚、荡、贼、绞、乱、狂”六种害处。请看“蔽”字怎么写,是“草”字头,草把什么东西盖住了,就是“蔽”。为什么不学习,“仁、智、信、直、勇、刚”六种美德,就会被“愚、荡、贼、绞、乱、狂”所蔽呢?这又有两层意思。第一是被“自己”所蒙蔽。一个人原本“仁智信直勇刚”,优秀得很,可是如果他吃老本,停下来,不学习了,六十岁时仍使用他三十岁时的那些优秀内容,那些观念、行为,就会变成“愚荡贼绞乱狂”了。第二是被“新”所掩蔽。时代不断前进,必须与时偕行。比如他的“仁智信直勇刚”用在冬天很合适,如果春天来了,他还用老一套,春天就把他掩蔽住了,他的“仁智信直勇刚”也会变成“愚荡贼绞乱狂”。
    人如果不学习,不与时俱进,冬天的好东西,硬拿到春天用,荒谬。三十岁的英勇事,还拿到六十岁干,荒谬。一百年前的老搞法,搬到现在来,荒谬。二千年前的东西,拿到现代用,荒谬。因此,要用“仁智信直勇刚”基本原则,不断生新新的内容。
    “仁智信直勇刚”的基本原则不能变,如果认为要生新,可以对着干,新成“不仁不智不信不直不勇不刚”,那就大错特错了。
    新少年:这下我懂了。实在太微妙了。
    申老师:因此,人要终生学习,终生前进。
    不再详讲。记忆是你的强项,十二个字,一会儿就能记住,可作一生之戒。知一知二知三,一阴一阳之谓道。
    今天的课程学完了。请新少年同学把今天的课文默诵一遍,提出想问的问题。
    新少年:(复习,略)还想学。
    申老师:别累着。
    作业和以前一样。现在下课。
    君子敬始敬终!
    新少年:仁智信,直勇刚。
    愚荡贼,绞乱狂。
    第十五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15,子曰:“由也,汝(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7.7)
    新课
    课文(16)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6.9)
    白话
    孔子说:“人出生以后就让他知道的,是最上的精神。进学校学习而获得的,是次一等的知识。遭遇困境而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能力。遭遇困境而仍不去学习,这样的人就要去承受形而下的劳累了。”
    课文(1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19)
    白话
    孔子说:“知道做的人不如喜好做的人,喜好做的人不如快乐做的人。”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请新少年同学背诵或诵读昨天学的课文,并把今天要学的课文,文白对照,念一遍。
    新少年:(略)
    申老师:很好!
    “生而知之者,上也”:
    这一句,解释很多,我把自己多年的思考结果说出来,供新少年同学参考。
    生而知之,当然不是一生下来就知道了一切,这样的人没有,孔夫子岂能不明白?过去批判,说孔夫子认为有生来就知道一切的天才,那是乱批判,后人会发笑的。《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让人学而知之。据孔夫子这一句所说,在童年上学之前,还有一个“生知”。“生”,是“初”、“始”的意思。生来就让他知道的,是“上”。“上”,又指精神领域。小孩子出生以后,上学以前,让他知道什么呢?西方有宗教,我们中国也有敬天的信仰,敬祖的信仰,还有亲情人伦,礼文明。让人生而学之,生而知之,从此扎下了人生之根,这是最上的教育。说到这里,暂且停住。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因为学的是知识、能力,知识能力次于精神,必须生长在精神的土地上,才能蓬勃兴旺。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走进困境才知道学习,是被逼无奈,不是主动自发,因而“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不管如何穷,如何难,坚决不学习,难道不是“下“吗?
    “民”在这一句出现,修辞学上叫“蒙后省略”。前边几句都省略了“民”字,而“民”字在最后一句出现。人人都是天的民,国的民,“民”就是“人”。并不是前边指“大人物”,后边是“民”。过去曾这样曲解,批判,硬把孔夫子和人民对立起来。
    《诗经•七月》里有几句诗,就是这种句式,说的是“蟋蟀”: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可是孔夫子编的。
    后一章你自己一读就明白。你爱好什么,你快乐什么,那就是你一生可以成功的事业。
    今天的课程学完了。请新少年同学把今天的课文默诵一遍,提出想问的问题。
    新少年:(复习,提问,略
    申老师:明天是复习课,复习“明学”这一篇。希望新少年同学读熟或者会背。现在下课。
    君子敬始敬终!
    新少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十五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明学第二
    1,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8.17)
    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2)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11)
    4,子曰:“唯上智(知)与下愚不移。”(17.2)
    5,子曰:“学而不思则惘(罔),思而不学则殆。”(2.15)
    6,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4.24)
    7,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叛(畔)矣夫!”(12.15)
    8,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8.12)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14)
    10,子曰:“耕也,馁在其中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15.32)
    1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5.31)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7.8)
    13,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3.5)
    14,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17.21)
    15,子曰:“由也,汝(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7.7)
    16,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6.9)
    1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19)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
    请新少年同学背诵或诵读“明学第二”。
    新少年:(略)
    申老师:请新少年同学说一说,“明学第二”讲了些什么内容。
    新少年:学习方法主要是“温故而知新”,“学”和“思”相结合。为什么要学习呢?就是具有了“仁智信智勇刚”优点的人,如果不喜欢学习,也会被“愚荡贼绞乱狂”所蔽,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终生努力学习。希望学习成为家风和国风。
    申老师:太好了。请新少年同学提出想问的问题。
    新少年:今天我代替爷爷问。
    我爷爷可会大批判了,我辩不过他,因为他说的许多话我不懂。
    他认为《论语》不能读,因为这是关系我们家培养什么人的大问题,应该严肃对待。
    他批判的太多,我只记了记大标题,都是些名词,现在念出来:
    “三纲五常”是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这都是孔夫子搞出来帮助皇帝压迫人民的。
    申老师:“三纲”不是孔夫子提出来的。“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品德,永远是需要的。“三纲”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秩序提出来的,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皇帝把“三纲”用到了极端,那是专制制度的问题。人民一看皇帝用偏了,就抛弃了“三纲”,人民是对的。
    “三纲”来自“五伦”。“五伦”“三纲”,都是当时的人迫切需要和追求的,就像现代人追求“自由”一样。一个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进去就被关进一个上下四方封闭的屋子里。他按号令张嘴闭嘴,站起坐下,进来出去,考试检查,他生存在管理和秩序中,一门心思呼唤自由。这就是现代人。一个小牧童,徜徉在原野上,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飞翔他飞翔,悠游自在,无拘无束,他生存在自由里,对秩序、管理、五伦、三纲饶有兴趣。古代人从山洞里走出来,从树枝上跳下来,从原野上集中起来,合群、排队、分工,是伟大的行为,因此一举而创造了文明,不可再批判了。当今人被自己创造的文明规范起来,又前进又想挣脱,一个劲儿喊“自由”不停,是时代变了。农耕时代人们生存在天地间,天地间很自由。工商业时代人们生存在复杂精密的物质世界里,规矩太多。现代人要逃逸,古代人要归位,一个道理。
    孔夫子只帮人民,不帮皇帝。他周游列国从来不帮君主打仗、聚敛,他只是教化那些君主。他有自己的职业,他是教师,一路收徒教学。
    新少年:儒家鼓吹“等级制”。
    申老师:“等级”和“平等”,永远共生在一个社会里。农业社会里,尊卑等级表现于外,自由平等实行于内。现代社会,自由平等实行于外,财产等级实行于内。“等级制”在农业社会存在了几千年,说明当时社会需要,人民认可。当时的“等级“是社会分工。分工是永远需要的,将来也不会取消。等级是皇权制造出来的,不是儒家鼓吹出来的。现在人不需要,就说你自己,不必因过去人实行了就鄙视他们。现在人需要汽车,不必鄙视过去人坐过马车,抓住过去人坐了马车而批判不停。
    新少年:儒家“维护君权”。
    申老师:不是儒家维护君权,是皇家使用儒家学说。儒家学说维护的是普天下人的利益,不只是皇帝。如果土地供给普天下人食物,为什么只说土地维护皇帝吃饭呢?不说土地维护人民吃饭呢?为什么不批判皇帝,却批判儒家呢?
    新少年:因为他不敢。儒家没有人了,批判了没事。
    申老师:谢谢新少年指教。
    儒家正好平衡了君权,使官德保持在较高水平。读了孔夫子的书,再去当官,心里都装着良知,讲道德,讲节操,讲敬民。贪污的官是少数,决不会成为主流。如果没有儒家道德教化,官只讲实利,只讲刑罚,只讲迷信鬼神,中国不会产生举世公认的古代文明。
    新少年:儒家是“专制主义的帮凶”。
    申老师:读了孔夫子书的人,被称作“儒家”,是在皇帝那儿做过官,但不能说就是帮凶。人民也在皇帝治下当民,如果他还没有造反,他给国家提供财富,他是“帮凶”吗?儒家过去帮助社会实现稳定,没有错。难道挑动天下大乱就对了?难道让人民在动乱和战争中饥寒交迫大批死亡就对了?这是拿人民生命开玩笑,“坐着说话不腰疼”。
    新少年:孔夫子想“复辟奴隶制”。
    申老师:第一是中国古代有没有奴隶制,至少没有古希腊那种把另一部分人当成“会说话的工具”的奴隶制。夏商周是土地国有制,农夫分土均田。孔夫子是老师,他周游列国是为了推行他的“礼乐教化”,怎么会是去“复辟奴隶制”呢?《论语》里没有一句话可以让人联想到“复辟奴隶制”。那是“四人帮”借古批今。
    新少年:孔夫子周游列国是想当官,是“跑官“呢!
    申老师:罪过呀,如此以想当官之心,度圣人之腹。孔夫子周游列国是为了推行“礼乐教化”,也就是到各国“传道”。他招收各国优秀青年学习“六艺”,所到之处,是一所流动大学。他为自己创造了独立于君权之外的新职业,在这个职业里,他保有了自己人格和生存的独立。他到各国学习,收集夏商周三代文献资料和礼乐制度。学习和教学,都有无限乐趣。他吃粗糙食物,以凉水解渴,颠沛流离,可是“乐在其中”,“乐而忘忧”。这不是后世的官迷所能理解的。他依道行事,决不迁就当时的国君。如果他和国君说一说“打仗”的事,卿相之位立即到手,可是孔夫子不那样干。他的学生才大无比,可是许多人都不当官。
    能说你现在上学是“跑官”吗?能说千千万万在找工作在干工作的人是“跑官”吗?怎么能说这样的话?
    新少年:孔夫子“看不起女人”,提倡“男尊女卑”。
    申老师:《论语》里有一句关于女人的话,过去一直没有读对。《论语》里有一句“见义不为,无勇也”,和那一句话的句式相同。那一句话中间应该用标点符号断开,读作:“唯汝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学到时我再给你讲。“男尊女卑”是农业时代的产物,而且不是后来人理解的尊和卑,而是家庭分工。一个家庭是一个生产单位,男女分工就是主内主外的生产分工,男耕女织,很合理。中国过去男女不平等,是皇帝的问题,因为他霸占的女人太多,不提倡男尊女卑就难以维持。
    新少年:家庭是专制的温床。
    申老师:孔夫子和他的儿子很平等,和学生也很平等,比现在还要平等,读读《论语》就知道了。后来家庭走向“专制”,是民间学官场的结果。
    现在咱们重新定位父子关系,规范家庭新礼仪,就是要解开这个结。
    新少年:“奴性”都是儒家培养的,比如向皇帝“磕头”。
    申老师:随着皇帝地位的上升,臣民磕头越来越低,越来越多,越来越重,是皇权造成的。你读读《论语》,看能不能产生奴性,反而全是独立人格。
    新少年:“礼教”就是“吃人”,
    申老师:那是“文学化”的说法。礼文明的规则是对等平等,价值观是还报回复。等你学到就明白了。“吃人”是帝制末期的搞法。
    新少年:我们刚刚打碎铁锁链,翻身得解放,思想冲出了牢笼,不想再找个人管住了。
    申老师:《论语》教的是智慧,只是启发你“为己”、“由己”、“求诸己”,自己管理自己。没有这个启发和成长,只怕你出了这个笼子,进入另一个笼子。
    新少年:过去读书“死记硬背”,“体罚学生”,反动透顶。
    申老师:不是那样,那是批判和宣传的说法。如果听任运动起来,鼓励批判起来,就会走向偏激,现在的学校会地狱不如。文革已经实验过一次了。
    新少年:过去中国没有产生“民主”、“平等”、“人权”、“科学”,儒家要是好,为什么没有产生这些东西?还是不好。
    申老师:中国的土地上,过去没有产生“玉米”,而产生了谷子、稻子,是土地的错吗?一样东西产生,原因很复杂,还有很强的偶然性。他有玉米,引进就行了,何必纠缠土地没完?怎么能说没产生玉米就一定是土地的原因呢?就是土地是坏的呢?
    我们产生了礼的对等施报价值,家天堂,现世追求,情感而非神的信仰,还有礼乐文明,可以救竞赛文明之弊。
    新少年:不行,因为我一点儿也不恨,爷爷说是“没有阶级感情”:
    你说好,可是过去人们为什么批判得那么狠?为什么不学了?要是好东西为什么现在还不学?你好你让人学呀?为什么中国近代落后了?为什么没人家富?为什么没人家强?为什么有那么多贪官?为什么腐败?不找儒家算帐找谁算帐?要真行就让中华民族富起来呀?
    申老师:批判是当时需要。不学是没读懂。落后原因复杂。不能找一个原因代替了全部。大批判的特点是可以随便批,而没有人接。
    新少年:《论语》不过是一本书,难道他能让国家富强?能当饭吃?能当钱化?能当工作干?不能,我就不读。
    申老师:的确不能,但能开个头,能开始。就像一个家庭,生了一个婴儿,他能让家庭兴旺?能带来财富?的确当时不能,但是已经开始了。就像你学知识,能让国家富强?能当饭吃?能当钱化?能当工作干?的确当时不能,但已经开始了。能使中国开始的,就是读《论语》。
    新少年:这都是我爷爷的原话。我爱爷爷,也爱真理。所以拿来和老师辩论。不过我没有一点爷爷的批判激情,想装也装不出来。我读了《论语》,再去听过去的批判,觉得太浅了,很没意思。人们过去批判,我想是因为不懂《论语》。就像我,刚学就觉得很好。别说让我批判了,学习还来不及呢!
    可是,人们为什么批判得那么认真呢?我纳闷。
    申老师:长期皇权制,官本位,家长制,使人们的观念成为“一”,两个人以上的人群,都要变作“一”,听一个人的。在这种观念中,人们都很自觉,做事都按这个规则。这也是一种合群和自组织的形态。但中华文化的本质是二元对应的“礼文化”,和这种“合一”价值是冲突的。适逢西方文明冲进,中华礼文化价值正好和“民主”“平等”一致,于是引起呼应。这时,“一”的旧观念变为“二”的新观念。“二”又不是平等的,是由“一主一从”的观念变过来的,于是很自然变成了一好一坏,一正一反,一朋友一敌人。这种对立两分,就是过去一段时间,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逻辑。这都是很自然很正常的,当时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引进西方,中外观念复合,“斗争”,“大批判”这种观念于是生成。既然不是自己人,当然就是敌人了。是敌人,当然一无是处,当然要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老师曾经经历那个时代。人们在露天地里看电影,出来一个人,观众一叠声“咱的人”“好人”,于是欢呼看下去。又出来一个人,观众一叠声“坏人坏人”,于是边看边骂。学生斗争老师,都是又认真又崇高。别管是谁,有文化没文化,“革命”“反革命”,都是这个价值观。观念转型的时代,不管是批判还是歌颂,后人如果看不懂,将会觉得很荒谬,不可理解。其实前人是很认真的,也是很伟大的。当时能看到“二”,就是进步。现在再由“一正一反”对立的“二”,变成“互生互补”的“二”,再看到“三”,就又是一个大进步。“二”是“俩”,“三”是“仨”,是同时存在,别以为还”是“一”。《论语》教的,说来说去是一二三。你们这一代,超越就在这里。
    子曰:“不如学也!”
    新少年:子曰:“困而学之。”
    第十六天 年 月 日 星期
    明正第三
    新课
    课文(1)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3)
    白话
    孔子说:“说好听话讨好别人,装出笑脸奉迎别人,这种人很少具有仁德。”
    课文(2)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15.35)
    白话
    孔子说:“面对符合仁德的事情,不必听从于老师。”
    课文(3)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15.40)
    白话
    孔子说:“信奉的道不同,就不要一起谋划事情了。”
    课文(4)
    子曰:“乡愿(原),德之贼也。”(17.12)
    白话
    孔子说:“从众随大溜,是美德的贼害呀!”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今天是“明正”篇的第一课。“明正”就是明白做人做事要正,从而努力做正人,做正事。正,是一切的基础,开始,也是一切的回归,归宿。学会了正,才可以言偏离。请新少年同学务必坚定做正人的决心和信心。正,直,真,诚,中,中道,中行,中庸,都是正。
    申老师:第一遍,请你领读文言,我跟读白话。第二遍,我领读白话,你跟读文言。
    (略)
    申老师:看第一章。
    “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说乖巧的话,迎合别人。“令色”,装出好看的带笑的脸色,趋奉别人。这都不是正,不是直,不是真。因此孔夫子说这种人“鲜矣仁”。“仁”,是孔夫子提出的最高道德境界,做人做事标准。 “巧言令色”的时候,当然很少有仁了。这句话很合你们少年人的口味。
    下一章。
    “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面对仁的时候。“不让于师”,不必向老师谦让。推论出不必向权势谦让,不必向众人谦让。
    下一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同的人,价值观不一样的人,是没法谋划事情的。但可以通过沟通,达到“和而不同“。
    下一章。
    “乡愿(原),德之贼也”:
    “乡愿”,是随顺本乡人的愿望。很多人认为这是和群众打成一片,而孔夫子认为要区分对待。不会分别,只是迎合,就是“德之贼”。封建社会后期,世风好好好,很多人失了独立行事的道德勇气,反而以为自己“会做人”。现在一般人也只知道不畏权势。而不畏众势,需要更大的勇气。思想家,科学家,都是特立独行的人,特立独行于权势、众势之外,干出了伟大的事业。
    今天的课程学完了。请新少年同学把今天的课程复习一遍,提出想问的问题。
    新少年:(复习,略)我想再学几章。
    申老师:温故而学。作业和以前一样。现在下课。
    君子敬始敬终!
    新少年:“当仁,不让于师。”
    第十六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3)
    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15.35)
    3,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15.40)
    4,子曰:“乡愿(原),德之贼也。”(17.12)
    新课
    课文(5)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17.17)
    白话
    孔子说:“厌恶紫色取代了红色,厌恶郑国的爱情歌声变乱了朝堂祭祀的雅颂音乐,厌恶那些用巧言谬说使国家灭亡的人。”
    课文(6)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15.28)
    白话
    孔子说:“众人厌恶他,一定要明察。众人喜好他,一定要明察。”
    课文(7)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14.7)
    白话
    孔子说:“爱他能不劳累他吗?忠心做事能不教诲他吗?”
    课文(8)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5.30)
    白话
    孔子说:“做错了仍不改正,这就是过错呀!”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请先背诵或诵读昨天的课文。
    新少年:(略)
    申老师:进行新课。第一遍,请你领读文言,我跟读白话。第二遍,我领读白话,你跟读文言。
    (略)
    申老师:看第一章。
    “恶紫之夺朱也”:
    朱,是红色。红色是正色,紫色是变色,似红而不红。紫色取代了红色,代指似是而非的东西取代了真正的是。这是在托物言事。孔夫子是做事非常认真的人,厌恶这种现象。如果我们的国民性都有“恶紫之夺朱”的认真性格,假冒商品,质次商品,个人不良行为,就会减少。什么性格做什么事。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郑声”,是郑国民间的乡土歌声。由于郑国富足,民风必然追求奢华,民歌多唱爱情,歌声柔靡缠绵。这种歌声,用于民间,当然合适。如果用于国家祭祀,士大夫在朝堂上也唱起来,就会变乱了雅乐。“雅乐”,是朝堂的庄重之乐。士大夫本该庄重,却变得靡靡起来。孔夫子做事认真,当然厌恶。如今时代不同了,大小高低办公室,都可以演唱情欲歌曲,丧葬也唱爱情,人们都心平气和,一点也不厌恶。说明社会在向世俗化迈进。按中庸之道看,也是进步。
    “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利口”,是巧言之口。“覆”,倾倒,颠覆。“邦”,国。“家”,是比国小的单位,大夫管理的封地,叫“家”。如今说来,就是“企业”,“单位”。邪说利口,都能说得天花乱坠,而正道真理却平平常常,“庸”得很。颠覆国家的,都是好听的邪说。无奈官和民都喜欢新奇,于是邪说层出不穷,人们一次次上当。
    一定要明白,孔夫子恶的不是紫色,不是郑声,也不是利口,而是“夺朱”, “乱雅乐”,“覆邦家”。
    往下看。
    “众恶之”:众人厌恶。
    “必察焉”:一定要考察。
    众人喜好,也一定要考察。这种观点,现在人们不容易接受。因为大家都认为群众意见是对的。群众专政主宰世界和君主专制主宰世界一样,走向极端也会导致荒谬。现在讲“制衡”,孔子讲“中”,都是为了避免这种荒谬和灾害。
    以下你会看到讲匡正君主。
    请默读下面一章。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劳累他,才是真爱他。教诲他,才是真忠诚。
    请默读下面一章。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做错了仍不改正,这就是错呀!这是又错了一次呀!
    昨天讲的那几章,“正”都是直道而出。今天说的,都是要认真辨别。
    今天的课程学完了。请新少年同学把今天的课文默诵一遍,提出想问的问题。
    新少年:(复习,略)
    申老师:作业和以前一样。现在下课。
    君子敬始敬终!
    新少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第十八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5,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17.17)
    6,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15.28)
    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14.7)
    8,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5.30)
    新课
    课文(9)
    子曰:“人之生也,直。枉(罔)之生也,幸而免。”(6.18)
    白话
    孔子说:“一个人能在世上生存,是因为他正直。不正直而能够生存,是因为他侥幸避免了灾难。”
    课文(10)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2.24)
    白话
    孔子说:“不是自己应当祭祀的祖先而去祭祀,这是谄媚。看见合乎正义的事情不去做,这是无勇之人。”
    课文(11)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2)
    白话
    孔子说:“《诗经》里的三百首诗,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情思真直。”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请先背诵或诵读昨天的课文。
    新少年:(略)
    申老师:进行新课。
    第一遍,请你领读文言,我跟读白话。第二遍,我领读白话,你跟读文言。
    (略)
    申老师:看第一章。
    “人之生也,直”:
    请看外边的树,能保留和生存的,都是因为直。它的树干长直了,才有资格在上边发杈,长叶,开花,结果。因为直能支撑它。它用直生杈,飞鸟栖在它的枝上,人类祖先住在上面。
    “枉之生也,幸而免”:
    斜着长的树,斜着栽的树,是暂时侥幸还没有倒,还没有被拔掉。
    这两句也是托物言事,比喻。
    往下看。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非”,《论语》里都当“不是”讲。“其”,这里当“己”讲,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鬼”是什么?古人把死去的祖先称“鬼”。“非其鬼”,就是“不是自己家的祖先”。自己家的祖先,当然要祭祀了。而忘了自己祖先,跑到人家家里祭,那是“谄”,讨好。
    有一段时间人们以祭祀祖先为“迷信”,不对,那是崇高的感情。
    “见义不为,无勇也”:
    “义”,一定含有实际的利害。对自己的正当利益,对别人的正当利益,都要勇敢争取,保卫,这就叫“见义勇为”。对施加给自己的不正当害处,对施加给别人的不正当害处,都要勇敢抗争,也叫“见义勇为”。
    往下看。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里的三百首诗,《风》的部分,多是颂爱情。《雅》的部分,多和士大夫工作有关。《颂》的部分,歌颂开国君王的功业。三部分各有所用。正直真诚说出情、思、志,就是“思无邪”。蔽,概括。
    今天的课程学完了。请新少年同学把今天的课文默诵一遍,提出想问的问题。
    新少年:(略)
    申老师:作业和以前一样。现在下课。
    君子敬始敬终!
    新少年:“见义不为,无勇也。”
    第十九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9,子曰:“人之生也,直。枉(罔)之生也,幸而免。”(6.18)
    10,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2.24)
    1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2)
    新课
    课文(12)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34)
    白话
    有人问:“用恩德回报怨恨,怎样?”孔子说:“用什么回报恩德?用正直回报怨恨,用恩德回报恩德。”
    课文(13)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无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17.15)
    白话
    孔子说:“古代之民有三种毛病,当今之民有的不能那样了。古代之狂者肆意直行,当今之狂者放荡无羁。古代之矜者洁身自好,当今之矜者怨恨暴戾。古代之愚者真诚率直,当今之愚者只是欺诈而已。”
    课文(14)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现[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5.27)
    白话
    孔子说:“没有啊!我没有见过公开承认自己的过错并且自我责备的人啊!”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请先背诵或诵读昨天的课文。
    新少年:(略)
    申老师:进行新课。
    第一遍,请你领读文言,我跟读白话。第二遍,我领读白话,你跟读文言。
    (略)
    申老师:看第一章。这一章讲直道。
    “或曰”:
    有人说。
    “以德报怨”:
    也就是应该回报以怨恨时,用恩德回报。有人用这句话问孔夫子,听语气,那人觉得自己境界很高,想得到孔夫子的表扬。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没想到孔夫子意见不同。如果怨恨别人,却报以恩德,而对施恩于人也报以恩德,这社会就乱了套,价值观就乱了。第一是委屈了自己,第二是社会上行善的人就会越来越少。恶人行恶就会无所顾忌,因为别人都会报以“恩德”。因此孔夫子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还以对等的报,叫“直”,直道。这个价值观来自礼文化,是礼文化的基本价值。人们每行一次礼,就训练一次还报对等的价值。远古时阶级差别不大,礼的来往应答是对等的,对等也就是平等。对方怎么打招呼,自己也怎么还招呼。对方怎么行礼,自己也怎么还礼。对方怎么送礼,自己也怎么回礼。对等而且平等,这就是规则。后来阶级出现了,人的地位差别大了,礼虽然仍是一来一往,但高低轻重有了差别。臣民见国君,跪下行了个礼,国君还礼不过是点点头,甚至理都不理。这就叫不平等,枉道。从这一章孔夫子提倡“直道”看,他是不赞成这种大差别的。他主张对等,对等是直道。
    直,不完全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他咬你你也咬他,他瞪你你也瞪他。如果你真心原谅他,也叫直。恨他却必须装出笑脸,吃亏了却不敢吭声,就不叫直了,而叫枉。枉,就是委屈自己。
    当然,如果你自己想“重报”还礼,是可以的。有人扔给你一个“木桃”,你还给她一个“琼瑶”,只要愿意,很好。但不许失礼、无礼。这个价值观早已牢牢扎根在人民心里。这就是中华文明。这是题外话,先让你对“礼”有一个“肢体动作”和“行为价值”的认识。
    这一章也要知个一二三。
    往下看。
    “古者民有三疾”:
    这一章读读就行。你一定不明白,为什么古人总认为更古的人更好呢?越古,人类智慧低,算计谋略也少,民风淳朴。
    下一章。
    “吾未见能现[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自讼”,是自己和自己打官司。至今能公开改过的人仍然很少,多限于孩子。这都是专制行为和专制语言,长期训练出的“主子”观念,叫“讳”。新的礼仪语言可以改掉这个毛病。当然,偷偷改过的人还是很多的。因为不改就要吃亏了!
    今天的课程学完了。请新少年同学把今天的课文默诵一遍,提出想问的问题。
    新少年:(略)
    申老师:作业和以前一样。现在下课。
    “见义不为,无勇也!”
    新少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第二十天 年 月 日 星期
    复习
    12,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34)
    13,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无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17.15)
    14,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现(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5.27)
    新课
    课文(15)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13.18)
    白话
    叶公对孔子说:“我们那里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把别人家走失的羊捉回家里,他便告发证明这件事。”孔子说:“我们那里正直的人不是这样。父亲做错的事情,儿子蔽而改正;儿子做错的事情,父亲蔽而改正。正直就在其中了。”
    课文(16)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14.22)
    白话
    子路问怎样在君王那里做事。孔子说:“不要欺骗他,而要直言冒犯他。”
    课文(17)
    子曰:“由,诲汝(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知)也。”(2.17)
    白话
    孔子说:“仲由呀,我告诉你‘知道’的道理吧。知道的就按知道去做,不知道的就按不知道去做,这就是智慧呀!”
    课文(18)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13.28)
    白话
    子路问道:“怎样做才可以称作士呢?”孔子说:“互相批评争论,共同探讨进取,又友爱又愉快,可以称作士了。士与人相处,既像朋友那样又批评又学习,又像兄弟那样又友爱又愉快。”
    申老师:你好!现在上课。起立!
    新少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申老师:止定静,安虑得!坐下!
    请先背诵或诵读昨天的课文。
    新少年:(略)
    申老师:进行新课。
    请你领读文言,我跟读白话。
    新少年:(略)
    申老师:今天学的有点儿难。
    看第一章“叶公语孔子”,请读一遍。
    新少年:(略)
    申老师:“叶公”是楚国的大夫,封于“叶”。孔子周游列国到了楚地,叶公去拜见他。“叶”,古音念“社”。现在“叶”地的人都不再念古音“叶”了,咱们不如念今音。“语”,作动词,念第四声。“吾党”,我们党。党,是那时候的区划建制,一党有五百家,如同现在说“乡”,说“村”。“直躬”,人名。也可以理解为“正直的人”。“攘”,有因而偷。比如人家的羊走到了他的家里或地里,他父亲顺势捉了起来。“证”,证明,作见证。“之”,代词,指这件事。“异于是”,于是异,和这不同。“父为”,父亲做。“子隐”,儿子蔽而改之。隐,当“蔽而改之”讲。父亲做错了,儿子蔽而改之。儿子做错了。父亲蔽而改之。为什么说这是正直呢?一般人想不通。
    新少年:因为是亲人,而且罪行不大,只值几十块钱,所以不告发。又因为不对,所以要改。
    申老师:很对。继续往下看。“子路问事君”,请读一遍。
    新少年:(略)
    申老师:“子路”,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事”,动词,做事。“和国君做事,不要欺骗他,而要冒犯他的过失。”如果现在有人这样教学生,家长一定会说老师在欺骗学生,而那时行得通。这一句要举一反三。不欺的是自己的正心良心。要犯的还可以是世俗,众人,权威等。
    往下看。“诲汝知之”,请读一遍。
    新少年:(略)
    申老师:“诲”,以言教人。
    “知之为知之”,知道的做知道的。
    “不知为不知”,不知道的做不知道的。
    一般人一读,觉得孔夫子没学问,其实是自己不明白。他把“为”当成了“是”,觉得“一”是“一”这样的道理他早就懂了。“为”是“做”。能做到这两句的人,知与不知都去“为”去做的人真是不多。有的人知道了不一定去做,有的人不知道不但不去做,而且不去学,不去求知。知道了去做,说的是“学而知之”的内容。不知道的去做,说的是信仰精神方面的内容。能两者都去做,就是大智慧。
    往下看。“子路问士”,请读一遍。
    新少年:(略)
    申老师:子路又问了。如何才可以称作“士”。孔子用了六个字。
    “切切”,看这个字怎么写。像刀切一样。用刀把象牙切成器皿。当然,人家已是器皿了,只须稍稍切之,使之更光滑更明亮。用刀把朋友身上的缺点错误轻轻切掉。切切,争论的样子。
    “偲偲”,又商量又研讨。
    “怡怡”,心里高兴,形色也快乐。
    这三个词,过去没有认真读,因为人们没有想到把这三者合起来。朋友加兄弟,就是“士”之间的关系。这三个词,表示了三种状态,孔夫子用来既表示士的自处状态,也表示相处状态。怕子路不明白,又引朋友关系和兄弟关系来分别说明,比照说明。并不是说朋友就要“切”而“偲”,兄弟就要“怡”。而是孔夫子认为,朋友加兄弟,“切”“偲”加“怡怡”,是最好的士人关系。
    这四章书好像讲的都不是“直”,而且简直不直。然而这就是正、直、真、诚、善、美。
    今天的课程学完了。请新少年同学默诵课文,提出想问的问题。
    新少年:嗨!
    申老师:少年人有何叹息?
    新少年:这才是书呢!
    申老师:作业和以前一样。现在下课。
    “见义不为,无勇也!”
    新少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