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品读经典 >

论语新义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
    夫子此章为人类文明发端智慧、仁爱、勇行大指向,通达科学、民主、独立人格大境界,为个人人生发智端、仁端、勇端,依人生智正、仁正、勇正,达人生智强、仁强、勇强。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8)
    此章指出人生“五强”:重而强,学而强,有主而强,得友而强,改过而强。
    西方文明强调“悔罪”,我们的文明里也有,过则勿惮改,强调改过。
    过去《论语》被君权所用,强调因循、顺从。现在为人民所用,强调超越、独立。人人做正人,做强人。
    上章言“三正”,此章言“五强”。
    既强且正,《中庸》谓之“强哉矫”。矫,刚正貌。
    3.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
    与,议,都是动词。与,结交,称许。议,谈议。议道议事议人议政。士志于道者,本可结友嘉许,然若耻恶衣恶食,则不可称道,未可结友,未可议事也。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1)
    何以必三?三人行,则有了比较、制衡、改过、多数的机制,故有从有改。这是祖先在长期合群生活群体生活中明白的道理。一则贯,得友以辅成;二则替,一治一乱,一分一合;三则有择有从,有更有和。三有中,和而生生。
    5.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巽(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此章讲做事。事,有质而以义生,有行而以礼成,有出而以巽序,有成而以信终。巽者,有顺有序有权也。
    义,权利、义务的合体与统一。今谓:责、权、利。
    过去读“孙”为“逊”。今人一见“逊”字就烦,因为他“逊”了二千年,只想行直道。“孙”“巽”亦通,故读“孙”为“巽”,以从民意。
    6,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8)
    中者,分也,间也。三则有中,多则有中,和而不同则有中。君主专制和暴力换代的中道是民主,君权至上和等级奴役的中道是民权,专制压迫和绝对服从的中道是自由。
    政府作中而不作端,则可行中庸之道。有产者一端,无产者一端,政府居中作中。
    7.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彫)也。”(9.29)
    今人倡动物性弱肉强食生存法则,夫子言大自然尚志弘毅生存智慧。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11)
    不只是学习依此道,事物创新社会进步皆依此道。舍故无故则新不出。
    今必温文化之故,方能开新。
    9, 子曰:“唯上智(知)与下愚不移。”(17.2)
    与,动词。上智固然引领下愚,然亦必须配合下愚,听从下愚,服务下愚。一肌体如此,一人群如此,一社会如此,亘古不移不变。
    10,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罔),思而不学则殆。”(2.15)
    百余年学而不思则迷惘,二千年思而不学则止殆。
    11,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4.24)
    为,动词。开启,发现,实行,完成。为己,就是开启、发现、实行、完成自我。这就是独立人格。只是为己,未尽善也。只是为人,未尽善也。中庸之道最合理。
    12,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叛(畔)矣夫!”(12.15)
    礼,名,职,位。博学于知识,规约于名责。
    13,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8.12)
    易,动词,改变,交换。不以谷禄换学习所得。
    14,子曰:“耕也,馁在其中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15.32)
    原为:“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依义改于上。君子见耕有馁而谋道,知学有禄而不忧贫。
    15,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6.9)
    生知者,人生而有之之天心天性天理天命天良天知天能也。人因有此而区别于动物,有教开启而进入文明。
    16,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13.18)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要断开句子。蔽而改之叫隐。
    17,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14.22)
    勿欺己性己心,而可犯君,犯世俗,犯众人。
    18,子曰:“由,诲汝(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知)也。”(2.17)
    “为”,动词,不作“是”讲。知道的按知道做,不知道的按不知道做,这就是智慧。
    追求于现世物质体欲之可知道境界,是“知之为知之”。追求于信仰精神形上之不知道境界,是“不知为不知”。两者结合,就是智慧。只追求于一,智慧不完全。
    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13.20)
    “行己,有耻。”句子要断开。“行己”就是实行自己。有耻,不能实行自己就是耻。讲的还是独立人格。“行己”、“为己”、“由己”、“求诸己”互证互发。
    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5.21)
    “求诸己”,就是寻求于自己。真理、良心、公平、智慧,皆求于己而可得。
    22,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5.23)
    以言举人要观其行。
    推知:君子不以言罪人,不以人倡言。
    23,子曰:“君子贞而不谅。”(15.37)
    谅,宽谅,被别人理解。不求谅,唯特立独行者能此。
    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24)
    传统解“讷”为“少言”,“口吃般不会说话”,因过去喜欢那种人。今解“讷”会字意,为“言于内心”,“思考”,多思考少说话,多做事少说话,这才是本义。
    25,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5.20)
    名,是各人在社会人生中担任的角色、职责和使命。君子担心的是自己的行为、事功没有达到所负之“名”的要求,因而没世而忧心呀!
    26,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2.4)
    真理在我心,不必从别人那儿问对错。自问不忧不惧,则可顶天立地。这就是君子独立人格。
    27,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14.42)
    修己以敬,夫子省略了敬什么。敬天敬地敬祖宗敬自己,敬他人敬万物。君子无不敬。敬就是礼。
    2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16.8)
    人从天而得到生命,就是获得了天命。这个大信心要建立起来。无此信心,则失神性、向神性,动物性一花独放。天命,就是天赋予的生命、性命、使命、指命。教化就是把这个大信建立起来。先立大者,则小者不能夺也。不立大者,则小者立不牢也。
    29,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
    一是封闭住本己,一是外界左右着本己,都要克之使复本己。然后由“克己”而至“本己”。克己,由己,是两种境界,顺而至之。一般人要克己,君子则由己。
    30,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2)
    “使民如承大祭”,把民当作大祭的神主,谁说夫子不重民?
    31,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29)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句要“闻一而知二”、“知十”。除了欲立、欲达,我们还有欲:欲生存着,欲财产安全,欲说话,欲出版,欲集会,欲结社,欲反抗压迫。自己欲,也要让别人欲。自己做,也要让别人做。这就是仁。
    “能近取譬”,就是能从我从最近处取类推及。从我推及他人,由近推及远方,由我行推及他行,由我的权利推及他人权利。
    这样由欲而发,一推一及,现代的民权人权概念,民权人权内容,就全都出来了。
    自由—--“为仁由己”,民主—--“使民由之”,平等—--“己立立人”,博爱—--“仁者爱人”,独立—--“为己行己”,共和—--“和而不同”“众星共之”,诸如此类,我们的“仁义”中样样都有。人有我有,人少我多,人小我大,人窄我宽,正是如此。
    这些现代要素,我们的原初文化中都有,只是被装在了君权等级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中,禁欲加上禁信,没有分立而成长,二千年不得突破,彰显。
    有朋自远方来,勃然大怒曰:“胡扯!那还是儒学吗?俺心中的儒学,不是这样。俺要修补老例,俺要原汁原味。俺要誓死捍卫,回复老样。”
    “是啥样?”他比划一番。
    哀哉!你那原味是专制之味,禁欲之味,禁信之味,哪是孔学原味?难怪百年来被人民打倒,都是你这呆子搞坏的。儒学就是这样毁到你这样呆子手里的。只许照旧,不许生新。吾闻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未闻出自乔木,迁于幽谷者也。吾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未闻站在巨人的后尘上也。人类之巨人,东方西方文明也。今日之巨人,论社会,西方之民主科学人权也。谁能逆转,谁能逆动,谁能隔过去,抵死不从?论人物,中国百余年追求民主科学人权之先贤也。谁能否定,谁能打倒,谁能倒开历史列车,重走老路?儒学必出而迁之,一脚踏上,--他有这个基因,登高站稳望远,方能活过来,生下去,勃勃长。如果照一百年前修复老例,照两千年来照本宣科,则自绝自尽自杀矣。
    唯超越才是生路。打倒是死路,照旧也是死路。
    百年正是儒心之追求,百年正是儒学之超越,现代社会正是儒学之指向。
    32,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12.3)
    讱,过去解作“少言”,今会字意,解作“言少而如刃,中的,解决问题。”
    33, 樊迟问智(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6.21)
    “敬鬼神,而远之”,中间要断开,是两件事,不是一件事。迷恋于鬼神的时代要远之而做事,无“鬼”无“神”的时代要敬之而立信长敬。二者要和谐,去迷而留信。鬼是死去的祖先,神是生我的天地。
    形上的看不见的都不信,只信看得见摸得着的,不可谓之智。破除“迷信”很对,但要破“迷”留“信”。如果破到无“迷”也无“信”,不是智慧。
    3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乌(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5)
    不是成“君子”名,是成君子自己人伦天伦的名。
    3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6)
    儿女读来,则凡事做好,让父母只担忧疾病,这便是孝父母。父母读来,只忧儿女之疾,余事不横加干涉,这便是孝祖先。
    36,子曰:“事父母,几谏,现(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4.18)
    几,动之微也。刚出现苗头就谏,叫“几谏”。父母的行为刚出现苗头,儿女的心里刚出现苗头,就说出来,以“言争”,不憋住,这是有出息有主见的儿女,父母应该高兴。表现自己的志向而不盲从父母,虽然和父母意见不同,但照样尊敬父母,不违抗父母,努力劳作,不发怨言,这就是好儿女。
    过去读“见”为“见”,今读为“现”。“志”怎么“见”?只有现出来才可见。读“几”作“微”,“委婉”,“柔声下气”。明明错了,只是为了迎合当时的需要。
    37,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4.21)
    知父母之年而惧者:惧成材了吗?努力了吗?让父母放心了吗?
    38,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
    弟,过去读作“悌”,今读“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入则行孝道,出则行弟道。
    不是前边几项都做好了再去学文,而是前边几项要想做好而且有余力,还能继续做下去,越做越好,就要用“学文”来推动。
    39,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3.18)
    “人以为谄也”,有的人用这个来谄媚呀!
    40,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15.11)
    治大国者,必从古今中外选取最好而用之。既不可是我的就死不放手,是他的就死也不要。也不可是我的就扔个干净,是他的就全部拿来。
    41,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自己的文明早已在名上一败涂地。必要复名呀!
    重正五伦之名。从家庭父子之名正起。变仰事、从属、不平等为平等、独立、亲敬。更新社会初始结构,而至全体。
    42,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摒(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有司,谓之吝。”(20.2)
    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依义改为“出纳之有司,谓之吝”。“吝政”,与前边“虐政”、“暴政”、“贼政”,成四大“恶政”。
    4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礼,名,位。格,居其名,守其分。不守名,叫耻。守名远耻,叫格。过去规范五组人伦,今改“君臣”为“群己”。父慈子孝,夫爱妇敬,兄友弟恭,朋直友信,群义己忠。
    44,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共,是各居其所,共存共和。不是众星以北辰为中心,拱着它,卫着它。
    45,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
    长尽长的职责,中层干部尽中层干部的职责。父尽父的职责,子尽子的职责。各各无负于自己的名称。
    善群利群谓之君。君君,就是君要善群利群。
    46,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8.9)
    “可使由之”,是自由民主。“不可使,知之”,过去不理解,以为是愚民。以民为主,则社会依民意而建,君从民意,当然不可使民知之了。孔夫子二千五百年前就已经倡出了民主和现代社会的真义。
    4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15.13)
    色是性之所有,感而发之,甚易。德亦是性之所有,但需求诸己而得。
    48,子曰:“由,知德者鲜矣。”(15.4)
    《中庸》曰:“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德就是率性由性,行其直心。
    过去这一句标点错了,“德”义未明。德有外内,内外合一,德得合一。
    49,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4.12)
    放,置而不用。放在一个地方,那里用,这里不用。如“放郑声”,把郑声放在郑国桑间濮上用,不可放在朝廷庙堂祭祀用。
    把利放置起来,禁绝起来,只许官专制或商垄断,不许人民分、求,人民就会怨。
    50,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9)
    必行祭礼,教方能生,民德方厚。
    51,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19.17)
    必此时,致本性,致大信。
    5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
    西方人发掘古希腊文明资源,几百年搞出了文艺复兴、三权分立、政党制、科学、市场经济,还有奥运会。全是“温故而知新”。如果掩埋起来,立块牌子,派人守着,上写“内有糟粕,切勿发掘”,他能搞出什么?
    现代奥运会根据古奥运尊胜弃败规则,摒其角斗杀戮行为,而扬其竞赛精神,扬其公平公开的运动规则,尊胜而敬败。以体育竞赛的形式,展示这些规则,不言而教,使参赛者观看者受到教化。一百多年来,成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生存公理,并成了全人类的普世价值。奥运会成了推行、宣传西方竞赛文明的大教场。
    中国的礼文明也非常伟大。礼的规则是来往有答,施受互报,生敬兴让。而非选胜汰败,唯高快强是一是尊是取。礼不遗他人,不弃万类。在礼乐场境形式中,展示价值,展示规则。礼仪的形式,各人的位置,歌舞动作,教化人居其位,和其序,明其职,达到各得其所,和谐共处。这正是当前这个过于竞争过于竞赛的时代,人们需要的身心良药和休憩场。
    人生则行六礼:认定礼,进学礼,成人礼,婚礼,丧礼,祭礼。
    社会则行交际礼,工作礼。祭敬礼。
    乐则有古曲新歌。
    要搞礼乐节,礼乐会,使之与竞赛文明竞长互补,互生互济。
    5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
    事群,能致己身。
    54,子夏曰:“大德不逾橌(闲)。小德出,入可也。”(19.11)
    “小德出,入可也”,中间要断开。大结构相当,细节定高下。小德出入不停,若马路上闯红灯者出入不断,难入一流矣!
    5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欤(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15)
    一支象牙扔在地上,黑嘟嘟的,什么都不是。拿来三切两切,有了一点儿形状,可以舀水喝。因为粗糙,用过即扔。如果取来它山之石,磋个不停,忽然光可鉴人,立刻成了宝物。盛上美酒佳肴,拿去祭祀,就要摆到离至上神最近的地方。一块玉石扔在地上,圆不溜丢,灰头土脑。拿来三琢两琢,有了一点儿光亮,玩了几天,实在太不出色,也扔掉了。如果取来它山之石,磨到够分,就可以挂在王侯的衣带上,又尊又贵。世间成物弃物,差别在此一点。
    如今我们的国民性,国民行为,器物制造,城乡建设,无不如切而不磋,磋而未达至精;琢而不磨,磨而未达至美。如何上升一个层次?非高级教化不可也。
    56,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智(知)者,恶不逊(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17.23)
    称,赞扬,称许,认同。不是人有恶亦不言之。而是不称许其恶,不赞扬其恶,不认同其恶。
    57,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
    (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1.13)
    子路罹难后,夫子想起往日时光,说:“由呀,你不应该那样死呀!”
    58,子曰:“有教,无类。”(15.39)
    人类社会要有教化。教化对人公平实施,受教者没有等级之差,贫富之别。
    59,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3.4)
    上好礼,则守己职分,敬人职分。不越界相侵。
    60,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也。”(2.23)
    子张问:“十世三百年后,可以知道三百年前的礼乐文明吗?”孔子说:“殷礼因续于夏礼而生,对夏礼有损有益,可以通过殷礼而推知夏礼。周礼因续于殷礼而生,对殷礼有损有益,可以通过周礼而推知殷礼。想继承周礼而复兴礼乐文明的人,即使在百世三千年后,也是可以推知周礼而复兴的呀!”
    百世者,今世之谓也。
    是后人推知前人,不是前人推知后人。
    6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6)
    过去解“无伐善”为“不夸耀自己的善行”。有善何不夸耀?不夸耀是乡愿行为。夫子倡直道,颜回是高足,自然明直。解“无施劳”为“不施给老百姓劳累”。为什么不施给?要想“富之”,就得劳累。夫子讲为政要“先之,劳之”。
    现在解“伐”为“攻伐”,“灭杀”。解“施”为“加重”,“滥施”,音“亦”。才合乎夫子之道。
    人性本善,教化启而发之。教化不当,失教化,行暴政、乡愿政,则灭其性善,长其劣性恶性惰性。
    子路言互助,颜回言教与政,夫子言王道。
    62,子曰:“唯汝(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孙),远之则怨。”(17.24)
    传统解法“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养的呀”应如是写:“唯女子、小人为(读去声,同‘谓’)难养者也。”或:“唯女子、小人难养也。”今少“者”字,指事而非指人。多出“与”“为”(读阳平声)二字,各有其义。《论语》用字极其准确,字字不可增减更易,岂会一下子多出两个字。与,兼具连词、动词。为,动词。“与”而“为”者,“汝(女)子”“小人”相与相结而做难养之事也。《论语》19个“女”字,18字当“汝”,此处亦是“汝”。“汝子”,就是“你这大夫”,或“那些大夫”。夫子未道其名,泛指有权势者重用小人,则必难以以道相养矣。大夫可养以道,小人可养以利,分开养都不难。就是集中起来,只要不相“与”“为”,也不难养。若大夫结合小人行不善,则难养矣。近之他们张狂,远之他们怨恨。
    “唯汝(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间为什么要断开?《论语》有现成句式:“见义不为,无勇也。”可为范式,清楚明白,都是判断句。
    过去断句错了,解释也错了。因为这一句断错解错,直批判了一百年,直惹得全国一半人口怒火满腔,直搞得研究儒学的人至今说话气短。真是千古奇冤呀!
    63,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拱(共)之,三嘎(嗅)而作。(10.16)
    路旁草丛里的野鸡,看见有人经过就飞了起来。飞了一程都落到了另一个地方。孔子说:“小山丘上的雌野鸡,知时呀知时呀!”子路向野鸡拱手致礼,兴奋得耸身叠肩,昂首而鸣,连叫了几声。
    师徒周游列国,苦伴其行,乐亦在其中。目接大地美景,复与万类为伴。师徒至性,与万物为一。人在图画中走,人在万类中行。读之令人神往。
    《论语》句子,似率意写来,无不天然美成,字字不可更易。今人为文,去一字改一字不用说了,去一句改一句不用说了,去一段改一段不用说了,去一篇改一篇不用说了,甚或一本又一本大作,一次又一次大讲,一年又一年大文集,一代又一代大丛书,沙子多少?黄金多少?你比我更明白。
    不是咱笨了,是咱失了根。
    还有,失了那语言,也随之失了那气质,那风度,那诗意,那境界,那豪情,那威势,那精神,只是要:俗。
    俗就是乱趋时尚。
    真是“怀其宝而迷其邦”呀!
    64, 子不语:怪力、乱神。(7.20)
    子言力行而不言怪力,祭应祭之鬼神而不祭乱神,。
    65,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5.13)
    夫子之文章,闻而可得其旨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闻而不可得其旨也。
    66,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14.39)
    荷蒉者听夫子磬声而知夫子之心,句句说到实处。荷蒉者发了四声叹。听一会儿说:“有思想呀,这个击磬人!” 听一会儿又说:“磬声硁硁,说的是到了荒僻的地方。” 听一会儿又说:“击磬人在说,没人了解我呀,我就守住自我吧!” 听一会儿又说:“与时推移,深厉浅揭。”夫子闻听,说:“他说对了。后一句话难做到呀!”
    67,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辟)之,不得与之言。(18.5)
    “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楚狂劝夫子停止周游,而对后来者施教。
    68,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耘(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现(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返(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8.7)
    君臣之义,今为群己之义。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已知二千年礼乐文明渐失道。
    69, 升车,必正立,执绥。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10.15)
    夫子礼仪篇,过去不够重视。礼仪,在于训练人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70, 食不语,寝不言。(10.7)
    夫子斋敬时如此,不是吃饭睡觉都闭着口。
    71, 寝不尸,居不容。(10.14)
    夫子斋敬时如此。
    72,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迅雷风烈必变。(10.14)
    见夫子大信。
    子曰:“天之于人犹父子。”
    禁欲主义,禁信主义,都是文明发展的绊脚石。
    73,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9.8)
    夫子作中而执中道。
    74,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2.16)
    异端不可攻,攻则害生。彼发端时尤不可攻,它是新生事物,尚难知其害利。害,常亦生利成利。万物相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75,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12.13)
    以听讼使讼,达无讼息讼。
    76,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15.25)
    毁,称其恶而过之。誉,称其美而过之。讲直道,就要是好说好,是坏说坏,是一说一。不能宣传着说好,批判着说坏。
    77,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11.1)
    行先王普及在野之人的礼乐教化,致天下于王道共和。
    78,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
    子曰:“丘之祷久矣。”(7.34)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诔文吗?”子路对曰:“有诔文呀!诔文说:‘祷尔于上下神祇。’”
    子曰:“丘之祷久矣。”
    79,子曰:“莫我知也夫!”
    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14.35)
    废除禁欲主义,则物质文明壮大。废除禁信主义,则精神文明成长,开启新时代。生信非生迷信也,非生乱信也,以生大信也,以救失信也。
    80,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8.11)
    骄者,认为自己功最高,才最大,别人都要听命令,不得发言。吝者,抓住官权财权不松手,独揽独占,官不能分,民不能得。
    81,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勿求备于一人。”(18.10)
    “君子不施其亲”,通行写“施”为“弛”,“轻用”“怠慢”意。今读“施”为“yì”,“不施”,就是不滥用,不特别重用,不清一色使用、把持。
    82,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欤(与)!”
    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18.8)
    “无可无不可”断开。“无可无不可”是没有主见意志不坚定的人。
    无可,别人皆曰可,而我有不可,有所持守而不为。无不可,别人皆曰不可,而我则曰可,知其不可而为之。
    83,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6.23)
    齐为君主专权,一变而至君臣分权。鲁国分权失衡,一变而为王道政治。
    84,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稀(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稀(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稀(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6.2)
    何以“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过去批判,说夫子不让人民说话,是压制言论自由。其实是没读懂。
    《论语》共出现“言”122次,“议”只有2次。夫子多言而少议,
    因“言”和“议”大有不同。
    公开说,谓“言”;不公开说,谓“议”。“议”都是言路不通时,政府不让人民说话时,人民偷偷摸摸说的。或田间地头,或街角密室。至亲好友,三无成群,窃窃私语。一见有人来了,马上停止。有时也会几个人相聚,骂骂咧咧,过一顿嘴瘾,但都知道没用,说了就了,过后即忘,谓之“骂空”。天下有言路则人民言,无言路则人民议。这是“议”和“言”的区别。
    人人都长有一张嘴,自从发明了语言,这张嘴的功用一是吃饭,二是说话。封是封不住的,言路封住议路开。封人说话和封人吃饭一样难。封了言路,就打开了议路。有了言路,谁还去议?专制统治黑暗时期,人们照样说话不停,都在私议密议。言路开了,人民就会在大街广众说话,现代更是用传播媒体说话,畅所欲言,谁还去议?
    如果言路议路都封住了,人们就开始憋。憋不住了,泼妇就去骂大街,七八天来一次;英雄豪杰就去当陈胜吴广,七八年来一次。胆小的不敢这样干,就消极怠工,磨泡滑拿,扔垃圾,闯红灯,软磨硬抗对着干。不是国民性咋着,是有气出不来。气从哪儿出?从嘴出。嘴里出不来,就用身体四肢出。
    看“泼妇”多少,街头对骂的多少,便知民怨多少。
    所以夫子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都“言”去了,当然不议。
    有了光明正大的言论,谁还去躲躲藏藏议论?
    这一章书也要举一反三。“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推知另外两句:“天下有道,则庶人言。”“天下无道,则庶人议。”
    谁说夫子不让人民说话了?
    85,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20.1)
    尧、舜执天下中,成世界联邦,世界共和。
    86,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15.5)
    “恭己正”断开。舜“为”的是什么?是“恭己正”,也就是修己以恭以正。他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整天恭恭敬敬端正坐着。于“修己”则恭正而“为”,于“治天下”则“无为”而使治。
    87,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8.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我有十个能提出不同意见的大臣。”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在其中呀。九个大臣就已经近悦来远,使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国来朝,而自己仍然臣服于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有妇人焉”以前断句作:“有妇人焉,九人而已。”句断错了,意思成了“妇人除外,九人罢了”。于是又理解成轻视妇女。
    其一,武王刚说过他有臣十人,孔子岂会马上说只有九个?他要纠正武王说错了吗?不可能。
    其二,“九人而已”在下句,“而已”处语未尽,不停顿,不断开,与“三分天下有其二”连为一句。按《论语》通例,“而已”若要断开,就一定要写作“而已矣”。《论语》“而已矣”11处,皆如此。而“而已”只有两处。另一处在:“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已”作“已经”讲。“期月而已可也”不断开,是一句;“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也不可断开,也是一句。两句句法同,岂能一断一不断?那一句断开即不通,这一句断开亦不通。
    至此,与“女子”“妇人”有关的两句,过去全是错读误读,错解误解。不是读书人未深究,而是当时社会风气那样,实在不必不可深究矣。今知《论语》章章句句是真理,孔夫子果然大圣人也!
    88,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20.3)
    不知命,则毁欲毁性。废除禁欲,则人欲开。人欲开,则孜孜蘖蘖生利,物质世界繁荣矣。
    不知礼,则信仰不有。废除禁信,则大信生。大信生,则行为之信亦生,精神文明成长矣
    不知言,则人们以身发言。废除禁言,则言路开。言路开,则国民性上升,百花争春万木争荣矣。
    且言,非止口说笔写也,非止呼号呐喊也。歌亦言也,舞亦言也,乐亦言也,礼乐文明即艺术化之之言也。人民以礼乐出言,天下和乐吉祥矣!
    此章书讲“三知”“三开”。知命则开欲,知礼则开信,知言则开文。开,要有道,修道。无道,祸莫大焉。礼乐教化,就是开欲之道,开信之道,开言开文之道。修礼乐,则欲信言如水入河道,滔滔滚滚,奔向大海。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三者皆知,唯智者能之。三者皆开,唯盛者能之。其亦唯盛者能之矣,其亦唯开者能盛之盛之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