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其它 >

透视"国学商业化"的怪现象


    管理不能怀旧 透视"国学商业化"的怪现象 
    导读:国学意外地同企业联起了姻缘,以往在国学传承中一些不曾遇到的问题一下子成了人们争议的焦点,比如国学是否可以商业化?企业能否成为传承国学的基地?国学怎样和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传统文化是否能推动当今经济的发展……
    2005年11月9日,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四合院二楼教室,北大“乾元国学教室”正式开课。40多位来自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将开始为期一年的国学精粹学习,课程包括《四书》、《道德经》、《庄子》、《周易》等课程。首期学员有40多人,其中企业家占到70%以上。每年2.4万元的学费和打着“飞的”上课的老总成为媒体爆炒的对象。
    几乎在同时,中国国学俱乐部也在京成立,这个初期融资2000万元的机构并不讳言“国学商业化”。
    昂贵的学费成为所有商业培训机构最受争议的关键所在。北大乾元国学教室为每年12次课,每次课2天,一年学费是24000元,另加资料费2000元。中国国学俱乐部,每期培训费9800元,每期2或3天的培训时间。其他社会培训机构每年的培训费也是2到3万元不等。 突然间,很多跟国学有关的学院、学堂、俱乐部以及形形色色的国学培训班涌现出来,尽管它们出身各异,但几乎都热衷于为同一个目标群体服务——企业中高层管理者。   
    国学与商业的链接可谓毁誉参半: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持肯定态度,在他看来,和MBA一样,如今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班也在中国企业家中广受欢迎。这种潮流与国学渊源以及历史发展并不矛盾。国学中不乏关于商业方面的文化蕴涵,它的精神价值观曾经濡润了一代又一代的商人,以至于形成了所谓儒商的传统。从中国历史上来看,传说商代祖先以商兴国,秦始皇曾经为一位女性富商筑台以示褒赏。秦汉以后形成了“工商士民”的阶层结构,推动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汉武帝时代如桑弘羊等大臣都是出身商人阶层,他们都很有文化修养。至近代的徽商、浙商、晋商以及洋务运动,无不是将中国文化传统引申到企业管理之中而创造出奇迹的。当代企业家同样可以从千年文明中吸取营养,培育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为参与全球化竞争奠定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徐友渔发文质疑北大乾元国学教室说:“从成本计算,每月上一次课无论如何不应当是这种天价学费……从办学方来说,是在谋取不合理的、惊人的利益,从交费方来说,是用大把银子博得虚名。” 他对国学俱乐部的批判则是更不留情面,认为其“搞的是‘文化搭台,利润挂帅’的俗套,明显是趁国学热火而打劫。”
    平心而论,国学是否商业化以及天价学费并不应成为指摘的对象,其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国学对企业、企业家到底有什么价值?把国学和商业、企业管理强硬扯在一起总觉得那么别扭,如果让企业担负起传承国学抑或文化的责任有些太累了,能够传承的都是很简单而于团体有用的东西,比如基督教中的信、望、爱,孔子的“仁、智、礼、义、信”,有没有文化,与读过没读过《论语》没什么相干,如果精研《易经》可以做好企业,又何必学习德鲁克?国学是否商业化是个伪命题,如果发觉了国学对企业的效用,想不商业化也难。
    我把这个想法同管理研究专家孙景华先生进行了交流,孙先生的看法可谓入木三分。
    在孙先生看来,把国学和企业管理扯在一起,确实是胡来。“企业组织”这个东西,今天的中国人不熟悉,二百年前的西方人同样的不熟悉,因为它本来就是一种崭新的组织形态,当西方人不熟悉时,他们的做法是新的研究和创造,而中国人却是相反,面向过去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实在是有些搞笑了。其实,说起哲学、逻辑学等等祖师爷,是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还轮不到孔子,可是,却没见哪个西方人试图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寻找现代企业管理哲学。从这个角度来说,西方人和中国人其实是站在了管理学的同一起跑线上。那本流行的《基业长青》,一直成为了中国人的热门话题,可仔细一想,才发觉其实是提出了一个伪问题,瑞士的手表业存在了三百年,中国的全聚德也存在两百年了,都实现了基业长青,而且还持续增长,但是,我们却并不会谈论它们,所以,西方管理理论中,缺乏价值的垃圾理论也不少。老子的终极价值观“道法自然”,究竟对还是错?只有农民和游牧人,才会真正地遵循自然规律,假如没有自然灾害的出现,他们会祖祖辈辈地恪守一方水土、一种生活方式,可两三百年来的人类美好生活,恰好是从遵循“自然秩序”走向“人造秩序”的过程,虽然人造秩序出现了许多负面影响,但我们却没有理由回到“道法自然”的状态中,可见很多问题,确实是来自新旧时代之间的差异,老子再好,毕竟是两千多年前农业时代的产物,历史是用来尊重的而不是用来模仿的。最近一个新闻说,某教师支教后,喜欢上了田园的农业生活,于是,网络上一大批人纷纷响应,批评现代中国人丢失了人间情感。显然,中国人实在是太恋旧了,一遇到新的问题,就喜欢往回跑,非常畏惧新的竞争化生活、契约化生活,殊不知学会制度化生活,才是中国人走向现代性的民众素质的基础。
    诚如孙先生所言,尤其是“他们的做法是新的研究和创造,而中国人却是相反,面向过去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可谓一语中的。我想这也是中国其它很多问题的症结所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