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古代护尸舞的“活化石”——打柴舞
http://www.newdu.com 2024/12/28 11:12:45 中国传统文化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海南省三亚市古称崖州,地处我国最南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因而成为了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最南端的对外贸易重要口岸。在这个汉、黎、苗、回等20多个民族聚居的小城,当地共有17万人口的黎族群众一直保存着一种具有极强娱乐与竞技成份的古老习俗——打柴舞。 打柴舞黎语叫“转刹”,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起源于古崖州黎族丧葬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打柴舞的习俗在黎家人中逐渐流传演变。如今,它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并迅速传播到了国内外,被国外友人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2006年6月2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向社会公布,海南省三亚打柴舞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打柴舞的艺术特点 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又叫竹竿舞,表演时,场地上平放两根相距2-3米的长木杆,上面再横放上4-5对细木杆,相应人数的妇女在长杆两边对面跪坐,两手握住细木杆的两端,在统一的节奏中,合击双手中的杆或用它即击地面上的长杆,发出规律的声响。过去,舞者均为男子,在细木杆开合的间隙合着节拍,避开夹击,轻盈起舞,还边跳边模仿青蛙、猴子的动态,趣味横生。舞至高潮,妇女们起身,木杆也随之横于空间,舞者依然不受夹击,轻松地腾越而过,惊险美妙。如今,女子也进场与男子同舞,更为别致。近年来,在黎族打柴舞中,木杆也多改用竹竿,使音响更为动听并搬上舞台演出。 黎族打柴舞的传承价值 1、历史价值。黎族打柴舞可谓黎族古代护尸舞的"活化石"。各族多有护尸舞,但黎舞与丧葬习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打柴舞一种。经考证,打柴舞是如今发现的黎族古老的护尸舞,对研究黎族舞蹈历史源流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2、艺术价值。黎族打柴舞具有成套的固定的跳法和专有名词。现黎族各舞蹈中,有成套的舞蹈内容、跳法和专有名词的仅仅打柴舞一种。 3、竞技价值和健身价值。由于打柴舞是用粗木棍、舞的全程是在上下、左右、交叉击木情况下完成的,故讲究击木者和舞者的配合、默契、胆量和身手、脚法的灵敏。稍有不慎则被击伤。古代,当地黎族人也利用丧葬活动跳打柴舞的机会,进行竞技性比赛。解放后,打柴舞经过加工,改编,流行于整个海南省,并列入部分高校、中专、中小学校的体育教材,逐渐成为一种现代健身方式。 黎族打柴舞依托三亚地区黎族民间习俗而存在,而随着海南文化的不断现代化发展,加之该地区习俗的变化,对民间打柴舞的生存延续影响极大。如今,全黎族地区仅三亚市崖城镇郎典村仍保留着这一古俗。因此,抢救和保护黎族打柴舞已迫在眉睫。2006年5月20日,黎族打柴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分隔海、河最狭窄的沙滩半岛”——玉带滩
- 下一篇:海青天——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