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地域文化 > 闽文化 >

曾经的台湾号令中心——赤崁楼


    赤崁楼,或作赤嵌楼、次崁楼,位于台湾台南市的中西区。前身为1653年荷治时期兴建之欧式建筑普罗民遮城(称红毛楼),曾为全岛统治中心,至清代已倾圯,仅留部分残迹。汉人稍后在原址之上兴建中式祠庙,战后又由他处迁来九座赑屃碑,终成今日样貌。赤崁楼在台湾开拓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曾经是全台湾的号令中心,见证过台湾政权的更迭和历史沧桑,感受过东方与西方文明的碰撞,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有说不完的故事,都凝聚着民族的兴衰荣辱。
    
    赤崁楼的历史沿革
    据资料记载,赤崁楼初建于1653年,是侵略台湾的荷兰人规划的“赤崁市街”,它是台湾最早实施都市计划的地方,其建材据说由荷兰人自海外运来,荷兰人称其为“普罗民遮城”。当时,潮水可直达城下,闽人称水涯高处为“墈”,讹称为“崁”,加上城楼砖瓦皆为赤色,在阳光映照下一片火红,因此又称“赤崁楼”。“赤夕照”也成了台湾八景之一,被众多诗人墨客吟咏。
    1661年4月,郑成功在任荷兰通事的汉人何斌的引导下,通过鹿耳门港道,越渡台江内海,首先攻下普城。之后,郑成功立刻改普罗民遮城为东都明京,设承天府,并颁布谕告“东都明京,开国立家,可为万世不拔基业”,设一府二县。在东都暂居9个月后,郑成功再攻下热兰遮城,结束了荷兰在台湾长达38年的侵略,并将赤崁楼作为全岛最高的行政机构。19世纪后期,大士殿、海神庙、蓬壶书院、文昌阁、五子祠先后盖在赤崁楼的原址上。这5座建筑巍峨高耸,让破落的赤崁城址雄壮起来。
    赤崁楼的建筑特色
    如今的赤崁楼已完全看不出当年荷兰人所建的普罗民遮城的模样,文昌阁与海神庙两座红瓦飞檐的中国传统建筑是赤崁楼的标记,海神庙位于南面,文昌阁位于北面,二者屋顶均是重檐歇山的表现,重檐之间实即为二楼部分,绕以绿釉花瓶栏杆;文昌阁前的石马后方有一个门洞,就是当年普罗民遮城的大门;目前赤崁楼分三层,楼上以砖石砌成,有曲折的通道;楼上飞檐雕栏,赤崁城楼下有九只大石龟各负丈余的石碑,是乾隆亲撰旌表平定林爽文之乱的御碑。此外还有别处迁来 的断足石马、郑公墓道碑等古物,颇为特别。
    另外,赤崁楼还拥有广阔的庭园,除了可供游人散步以外,庭园中也摆设了多项历史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字排开的御龟碑,驮着碑的其实并非龟,而是龙九个儿子之一,名为赑屃,传说中善駄重物,因此常被用来做为碑的底座。
    据说,因为赤崁楼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华盛顿邮报》曾将赤崁楼列为世界十大景点之一。岁月更迭,信仰依旧。如今,台湾人民不仅崇敬郑成功,更将他当作神奉祀。赤崁楼作为郑成功在台施政之所,象征着这位开台大神“永镇兹土矣”,永镇宝岛台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