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诗坛盟主——王士祯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11:11:02 中国传统文化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王士祯不同于蒲松龄等出身寒苦的山东名士,他出身于官宦世家,新城王家四代都官至尚书,王士祯的大哥王世禄、二哥王士禧、三哥王士祜在明清之交都享有诗名。这种书香门第的家庭环境对于王士祯的影响是特别巨大的。王士祯在顺治十五年中戊戌科进士,渐有文名,之后游历济南,并广邀济南名士于大明湖水面亭上集会,即景作《秋柳》诗四首,并广为流传,被当时文坛称为“秋柳诗社”。现在大明湖东北岸有一小巷名为“秋柳园”,指的就是王士祯咏《秋柳》处。 政治生涯 在诗名扬天下的同时,王士祯的官位也不断迁升。顺治十六年出任江南扬州府推官,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对于渔洋山秀丽风光的无尽赞叹,使得王士祯为自己取了“渔洋山人”的雅号。王士祯为官清廉,洁身自好,因政绩突出被保举入京供职。康熙十七年,受到康熙帝玄烨召见,转为侍读,入值南书房,以词臣身份侍奉皇上。从此以后,王士祯曾先后出任国子监祭酒、兵部和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 康熙三十八年,王士祯晋升为刑部尚书,恩宠一时,为其家族带来了巨大荣耀,其祖父母、父母、亡妻都受到加封,这也使他达到了政治生涯的顶峰,而他也终于实现了传统文人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然而在仕途和诗坛上春风得意数十载的王士祯,最后的结局却是被借故罢官而结束了仕途生涯。康熙四十三年,七十一岁的王士祯出任刑部尚书后不久,因受王五案牵连,被以“瞻循”罪革职回乡。 诗学贡献 王士祯顺承古典美学中的画论,接受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等的“清远”诗风,并对严羽等人的诗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旗帜鲜明地提出诗作创作以及研究的“神韵”说。这一诗学理论极大地影响了清初诗坛的走向和风格,给后世留下了“神韵”这一诗美学概念,为后世的诗歌创作以及诗作评价提供了一条清晰明朗的思路。 王士祯编选《唐贤三昧集》是神韵理论达到成熟的标志。他在充分把握了神韵诗的创作过程后,进一步从理论上对其进行提炼和升华,并在《池北偶谈》中正式提出了神韵说。王士祯将清、远合一,用来诠释神韵,要求用清淡的自然景物表现高远超然的情怀。王士祯的神韵说以其独有的魅力以及艺术价值引领了清初的诗坛风尚,并对后世诗人的写作以及对于诗文的评说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王士祯作为清初诗坛盟主,提出的“神韵”诗学对于后世诗歌的创作和研究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他也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不断地对提拔后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蒲松龄。也正是王士祯的提携和大力帮助,才有了《聊斋志异》这一短篇小说巨著流传于世。他在山东文化的传承方面以及对于中国古代的诗学创作和研究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