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巴渝木偶艺术发展道路
http://www.newdu.com 2025/01/17 06:01:33 中国传统文化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巴渝木偶艺术历史悠久,是长江上游唯一的木偶艺术,其表演风格在国内木偶中独树一帜,是巴渝文化遗产,凝聚了重庆人民智慧的艺术结晶,是长期传承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然而,传承至今,从事巴渝木偶的人已屈指可数,但最令人担忧的不在于演员的缺失,而是木偶特技制作濒临失传。 在中国三峡博物馆里,就是表现舞台演出情形的巴渝土俑,如说唱俑和歌舞俑。这些在重庆江北出土的汉代土俑将2000年的巴渝文化凝固在这块土地上,也为木偶艺术在巴渝大地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唐宋时期,巴渝木偶已经有了由艺人操纵的歌舞戏演出,史籍亦有“南方好傀儡”的记载。明清时期的巴渝木偶戏已很流行,并逐步形成了地方特色。 1935年,遂宁木偶艺人罗青云带领永胜乐班来到重庆,在两江沿岸码头及市井勾栏演出,创作的木偶戏以传统川剧剧目为改编对象。此后永胜乐班又组成多个乡班,走遍西南各省,以庙会、茶馆、农村院坝、乡镇万年台为演出场地,为婚、丧、嫁、娶、寿诞等民间活动进行专场演出,也在春种秋收时节为庆祝丰收祈愿,逐渐形成了具有巴渝民间文化特色的戏剧种类。 1953年,时任重庆市委宣传部长的任白戈观看永胜乐班的演出后,指示重庆文化局将永胜乐班纳入国家规范化管理,更名为重庆新蜀木偶剧社,从此固定在大众游艺园(今解放碑世贸中心迪康百货位置)演出,成为重庆地方戏剧艺术的一个代表性品牌。史料记载,罗青云巴渝木偶艺术炉火纯青,他的戏曲人物造型生动,动作潇洒,抖褶子、甩水袖、玩折扇、理飘带等动态均别具一格,表演的木偶穿衣、脱衣、戴帽、脱帽等绝技也令人叫绝。 20世纪60年代,新蜀木偶剧社的代表性剧目包括《槐荫记》、《白蛇传》、《过巴州》、《双枪陆文龙》、《三打白骨精》、《别洞观景》等。改革开放以后,巴渝木偶艺术经历了从复苏到繁荣再到转型与探索的过程,创作的剧目更加适合少年儿童观众的欣赏趣味,如《猪八戒化斋百花村》、《张飞审瓜》、《南瓜仙子》、《东郭新传》、《变脸》、吐火等,在剧目内容、木偶形象、表演技能方面,充分体现出重庆本土的民风民俗,有着浓郁的巴渝特色。 由新蜀木偶剧社转型而来的重庆木偶艺术团,把木偶剧直接送到小学校和幼儿园,送到乡镇、院坝,以每年演出400场,在西南各省区及湖北、湖南都拥有大批少年儿童观众的佳绩,使巴渝木偶艺术获得了新生。2009年年9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将巴渝木偶艺术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推荐列入国家级名录。近期,巴渝木偶艺术的传承人将前往扬州木偶剧团—目前我国发展最好的木偶剧团,学习、研究对方的木偶制作工艺、宣传包装、经营管理模式,探索现代社会下木偶剧团的生存之道。 (责任编辑:admin) |